孩子汗不停怎麼回事,兒科醫生來釋疑

本文已影響4.99K人 

孩子汗不停怎麼回事?寶寶出汗多是身體哪裏出問題了嗎?我們都知道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常較成人多。新生兒(尤其是未成熟兒)汗腺發育尚未完善,故生後數週或數月內出汗較少,但是孩子一直汗不停有什麼原因呢?

寶寶身體某些部位如手掌、足底、腋下、會陰等處局部多汗常爲生理性。高溫、衣被過多、進食、活動等情況下的多汗,也常爲生理性;而安靜、睡眠等情況下的多汗爲病理性。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出汗多少個體差異較大,常與遺傳素質有關。多汗是小兒的常見臨牀症狀,必須細心鑑別生理性或病理性,若爲病理性則應仔細查明原因。另一方面,爲皮膚少汗,見於魚鱗病及託吡酯反應等。

孩子汗不停怎麼回事,兒科醫生來釋疑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出汗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體表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由傳入神經傳至大腦皮層和下丘腦發汗中樞,再由這裏發出衝動,經交感神經傳到汗腺,分泌汗液。通過出汗可調節體溫並影響水、鹽代謝。出汗多少不僅與刺激的性質和強度有關,而且與下丘腦發汗中樞、脊髓、交感神經興奮性、汗腺發育等有關,如恐懼、佝僂病、低血糖和興奮交感神經的藥物等,均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多汗,汗腺發育不成熟的新生兒出汗極少,若衣被過多或環境溫度過高,可致新生兒高熱。

(一)生理性

如炎熱、衣被過多、活動、刺激性食物、緊張、恐懼等。

(二)病理性

很多疾病可致多汗,常見的有以下六類:

1.營養缺乏和代謝性疾病:如活動性佝僂病、營養不良Ⅱ~Ⅲ度、維生素C缺乏症、低血糖、糖尿病、尿毒症等。

2.感染性疾病:如膿毒症、感染性休克、脊髓灰質炎前驅期、肺炎、結核病、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布氏桿菌病、傷寒、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等。

3.風溼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風溼熱活動期、類風溼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4.神經精神和內分泌疾病:如疼痛、腦損傷、脊髓損傷、家族性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

5.藥物和中毒:如毛果芸香鹼類、解熱鎮痛藥、抗組胺類、麻黃鹼、鉛、砷、無機磷以及有機磷中毒等均可引起多汗。

6.其他:如血管舒縮障礙所致暈厥、心力衰竭、嗜鉻細胞瘤、或神經細胞瘤、間腦綜合徵等。

孩子汗不停怎麼回事,兒科醫生來釋疑 第2張

二、診斷

多汗是小兒的常見症狀,必須查明原因,區別屬生理情況或疾病所致,以免延誤診斷,及時給予正確治療。

(一)一般表現

生理性多汗常有明確原因可查,去除其原因,多汗則消失,且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疾病表現。

(二)多汗出現的時間

如活動性佝僂病多爲晚上入睡後多汗,深睡後汗逐漸減少;通宵多汗(盜汗)多見於結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空腹時多汗應注意低血糖;進食時多汗多爲生理性或體質性,平臥位或蹲下突然起立時多汗可有暈厥。

(三)多汗的伴隨症狀

多汗伴枕禿和顱骨軟化、方額、肋骨串珠等骨骼改變者是爲佝僂病;多汗伴低熱、食慾減退、消瘦等表現者,應懷疑結核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多汗伴骨關節遊走性腫痛和心率增快等症狀者,應注意風溼熱。

(四)年齡與多汗

如嬰幼兒多汗應注意活動性佝僂病;年長兒多汗應特別注意結核病、風溼病和寄生蟲感染。

(五)多汗的部位

感染性疾病、風溼熱、低血糖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所致多汗爲全身性;單側多汗應注意對側腦腫瘤、腦出血、腦炎等顱內病變;下半身多汗或一個肢體多汗常爲橫斷性脊髓灰質炎等;手、足掌面多汗可能爲體質性;頭部多汗多見於佝僂病或正常小兒。有的人全身出汗較一般人多,有的冬天進食時頭面明顯汗多,特別是鼻尖可見“汗珠”,有的手足汗明顯多,緊張或書寫時可見手掌滴下“汗珠”,但無任何其他症狀,經檢查能排除有關疾病者,則爲體質性,可能有家族傾向。

(六)詢問病史和體檢後分析病因仍不明確者

應作引起小兒多汗的常見疾病有關化驗檢查,如結核菌素試驗、查血鈣、磷、鹼性磷酸酶、血沉、黏蛋白及攝X線片等;經病史、體徵和有關化驗檢查,病因仍不明者,應由臨牀醫生繼續隨訪觀察。

孩子汗不停怎麼回事,兒科醫生來釋疑 第3張

三、鑑別診斷

(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佝僂病過去主要是3歲以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主要由於維生素D不足導致鈣磷代謝障礙引起,初期症狀可於3個月左右出現,如多汗、煩躁、睡不安寧、夜間驚啼、枕禿等。極期主要是骨骼改變,出現顱骨軟化、方顱、肋骨串珠、肋膈溝、雞胸、手腳鐲、“O”形或“X”形腿、脊柱骨盆畸形、出牙遲或前囟閉合遲等。肌肉韌帶鬆弛、腹膨隆、臍疝等。坐立、走發育均可延遲。血清鈣、磷(Ca、P)均低,Ca×P <40,鹼性磷酸酶(AKP)增高。血維生素D<20ng/ml;甲狀旁腺代償功能增高。X線見骨幹骺端增寬,鈣化預備帶消失,呈毛刷樣,杯口樣,骨質普遍稀疏。隨着人們對缺鈣認識的提高,生後1個月起至2歲長期口服維生素AD製劑(D-400U/d =10μg/d)及鈣劑(400~600mg/d)(乳 500ml有維生素D- 200U, Ca=500~600mg),目前發病率有明顯降低,患者多爲輕型,中重型骨骼畸形大爲減少。

(二)神經系統疾病所致的多汗

神經系統病變部位不同,多汗的部位也不同,查明多汗的部位有時有定位意義。大腦半球或一側大腦皮質下有病變時,爲病竈對側偏身型多汗,如腦血管病變後遺症;腦橋或延髓等腦幹有病變時,病竈對側則出現癱瘓或感覺障礙和多汗,如脊髓灰質炎、脊髓腫瘤或外傷等;面部多汗可能爲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同時伴有瞳孔擴大、眼球突出等體徵;頰部侷限性多汗提示顳神經受損,頦下多汗提示鼓索支神經受損。

四、治療原則

1.除去病因,治療原發病是最根本的治療措施。

2.加強護理,勤洗澡、勤換衣被、保持皮膚皺褶部位乾燥,避免感染。

3.若系非病理性多汗,應作好宣傳解釋工作,必要時給予鎮靜劑等對症治療。或加用中藥(例如龍牡壯骨沖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