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患兒中性粒細胞減少,可以從這4點考慮

本文已影響4.94K人 

中性粒細胞細胞是機體抗細菌和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效應細胞。炎症刺激下,大量中性粒細胞趨向感染竈,骨髓釋放中性細胞增加,中性粒細胞數量通常升高。那麼遇到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情況時,應該如何考慮呢?

中性粒細胞細胞是機體抗細菌和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效應細胞。炎症刺激下,大量中性粒細胞趨向感染竈,骨髓釋放中性細胞增加,中性粒細胞數量通常升高。那麼遇到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情況時,應該如何考慮呢?

1.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標準是什麼?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正常值。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分類,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爲急性和慢性,根據是否遺傳可分爲先天遺傳性和後天獲得性。兒童常見急性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具體如下:

感染患兒中性粒細胞減少,可以從這4點考慮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制是什麼?

(1) 粒細胞由骨髓中髓系肝細胞分化而來,其生成分爲骨髓增殖池(原始→中幼粒細胞),成熟池 (晚幼粒和桿狀粒細胞) 及儲存池 (分葉粒細胞),外周循環中分爲循環池和邊緣池,其中細胞互相交換,保持動態平衡。

白細胞計數時所得的白細胞值實際上僅爲循環池的粒細胞數,而因微靜脈邊緣血流緩慢,進入外周血的半數粒細胞黏附於血管壁構成邊緣池,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這兩個池中的粒細胞可以互相換位,一過性的從一方轉向另外一方。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制很多:

中性粒細胞消耗或破壞增加(吞噬病原體後成爲膿細胞凋亡、感染誘導自身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生成間接破壞);

生成或釋放減少(感染引起骨髓抑制);

邊緣池扣留增加(感染繼發血管炎,使粒細胞在血管壁附着增加);

某些感染也可引起脾大而使中性粒細胞滯留或破壞增多。

3. 感染患兒血常規提示中性粒細胞減少時,應該如何考慮?

(1)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兒童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最常見病因,通常在發病早期,但持續時間短暫,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輕-重度減少。

感染患兒中性粒細胞減少,可以從這4點考慮 第2張

常見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鉅細胞病毒、EB 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風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分爲以下 2 類:

暫時性粒細胞減少:常始於疾病開始的 1-2 天,此時爲病毒血症期,持續 3-7 天,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可以很重,但很少引起嚴重感染,與中性粒細胞從循環池再分配至邊緣池有關,中性粒細胞被補體激活後發生聚集,或被循環中的抗體破壞。

長期性粒細胞減少:常見於乙型肝炎、EB 病毒、微小病毒 B19、柯薩奇病毒、HIV 感染等。

(2) 細菌感染

常見於細胞內微生物感染:傷寒、副傷寒、布魯菌病、兔熱病;瀰漫性、粟粒性肺結核也可見中性粒細胞減少;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等。

臨牀重症感染如敗血症時可見中性粒細胞不升反而嚴重減少的反常現象,這與破壞、消耗增加及滯留於肺部毛細血管有關,往往提示感染程度嚴重,一項迴歸性兒童敗血症研究結果提示中性粒細胞減低是嚴重感染及預後不良的信號。

新生兒因細胞儲存池少,粒細胞產生的代償能力有限,更易因敗血症而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

(3) 原蟲感染

黑熱病常引起中性粒細胞甚至全血細胞減少,機制爲脾亢、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及無效造血,瘧疾、錐蟲病也常併發中性粒細胞減少,瘧疾發熱期中性粒細胞減少主要是細胞遷移。

(4) 其它

散在粒細胞減少個例報導,多無明確原因,推斷爲中性粒細胞再分佈有關。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衆多,感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分析病因時亦不可忽略其他因素:如先天性、代謝性、低白白血病、藥物性、放射性、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特發性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