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食物換個新名字

本文已影響2.31W人 

 在健康時報網站的論壇,網友戴萍留言:寶寶6歲了,對吃飯不感興趣,每次都吃得很少,請問可有好辦法?

對成長髮育中的寶寶,吃飯的確是件大事。爲了讓孩子多吃點,吃快點,父母絞盡腦汁:恩威並施者有之、物質刺激者有之,甚至還有家庭因爲孩子吃飯的問題或夫妻或婆媳之間產生意見和分歧。我的體會是,當排除孩子因疾病原因食慾不佳時,就可以在餐桌上適當引入“食文化”,也許可以讓寶寶愛吃飯。

給食物換個新名字

兒子三四歲時,也曾有吃飯慢、吃飯不專心的毛病。一次我和朋友到酒店吃飯點菜,看到印刷精美的菜譜和各種造型的飯菜的照片時,忽然想到,追求飲食色、香、味、形、藝,似乎是成人的專利,其實孩子也有這種心理需要,爲什麼不把這種飲食文化引進家中的餐桌上、融入孩子的飲食中呢?

後來,在和兒子進餐時,我們對飯菜重新命名,增加新鮮感。如在餐桌上,把米飯說成碳水化合物,把瘦肉、魚、雞蛋、豆腐稱作蛋白質,把麪條說成澱粉,將綠葉蔬菜說成維生素,稱桿狀的蔬菜爲纖維素。讓兒子吃蔬菜時會說:“來,吃點維生素吧!”吃魚類和肉類及豆腐時說:“來,吃點動物蛋白或植物蛋白吧!”

平時藉助兒童讀物,對兒子進行一些關於飲食與健康方面的知識灌輸,所以兒子瞭解一些營養成分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比如,蛋白質可以使人長高、長壯長聰明,維生素讓人皮膚光滑不長癤子,纖維素刺激腸蠕動有利排便……孩子都有快快長高、快快長大的心理,所以,當你將每一種食物和他的長高、長壯、長聰明結合起來時,孩子就會樂意吃飯了,並在吃飯的過程中,也滿足了他的自信心。所以兒子小時候,在我們家的餐桌上,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媽媽,我要吃維生素!”“媽媽,我要吃碳水化合物!”

“功夫在詩外”,其實餐桌上的功夫在桌下。只要平時多研究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考慮問題,就能找到讓孩子愛吃飯的辦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