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小兒多汗症

本文已影響3.16W人 

 中醫治療小兒多汗症

小兒多汗症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爲主要症狀的病症,原因有包含不調或腸胃道疾病等疾病影響;多做些體能訓練以增強抵抗力,並配合醫生指示調理體質,將可達到改善目的。

“我兒子常常出汗,是不是太虛了?”在中醫的臨牀診療中,常常有憂心的媽媽擔心小寶寶,會不會流太多汗了而來就診,或尋求一些止汗的方法或食療、藥膳。其實,正常人每天流汗500毫升至1000毫升是很正常的,尤其在夏天氣候炎熱時更可高一倍以上。

中醫治療小兒多汗症

中醫治療小兒多汗症

造成幼兒多汗原因

中醫的理論認爲,汗爲人體五液之一,爲心所主,由陽氣蒸化津液,發泄於皮膚表面而來的,而心又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說法,出汗過多,氣隨汗出易成傷津耗氣,甚至有損於心血。

小兒多汗症是指小兒在安靜的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多爲主要症狀的病症。汗症有盜汗與自汗的分別,夜間入睡後出汗醒來汗止者爲盜汗;白天安靜狀態下,或稍做活動即出較多者爲自汗,好發於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小兒汗症的原因很多,如飲食不調、調護失宜、腸胃道病症的影響,均可導致臟腑積熱,熱蒸津液外泄爲汗。

以中醫基本辯證法來分,可分爲虛實兩種,治法是完全不同的,所謂虛者補之,實則瀉之,而不能一味以補藥來治之。

俗話說“小孩子屁股三把火”,也就是小兒爲純陽之體,容易出汗(新陳代謝快,汗腺比較發達)。但汗有生理、病理之別,若因天氣炎熱、衣被過暖、吃奶過急,或是劇烈運動、驚嚇恐懼等,均可導致汗出,這種情況不需治療,只要適當減少衣物即可。

小兒多汗常見的症狀有兩種

  第一種

孩子發虛汗的表現爲:面色蒼白、怕冷,有時安靜地坐着也會出汗,且出汗不只於頭部,而是自頸至肚臍,運動時更厲害。此外,也容易疲勞、怕風、食慾不佳。可用玉屏風散加減、菊花、牡蠣、浮小麥、太子參等改善其症狀。

第二種

屬於“睡則汗出醒則汗止”,也就是睡覺時容易出汗,醒來時就不會出汗了。中醫叫做陰虛盜汗。症狀有面部偏紅、嘴脣紅,通常於下午開始掌心或足心會漸漸發熱,睡覺不安穩、翻來覆去且易做夢,容易哭鬧、生氣,有時大便較爲乾燥不好解等。中醫可用生脈飲加減、生地、石斛、蘆根、茯苓……來治療改善其症狀。

另一種則是小兒飲食失調,特別是在現代這種美食文化的時代裏,燒、烤、巧克力、速食充斥,有些不是小兒很能吸收的,過於攝取也可以造成小兒多汗。這種小兒口中易有異味,舌苔較爲黃厚,大便乾燥甚至有時容易解出羊屎便,且出汗部位“上至頭、下至頸、不過胸”,也就是以頭額心胸部位出汗較多,性情急躁好動、脣紅口乾、睡臥不安、手足心熱,這種情況屬於脾胃蘊熱的實證,可服用一些消食化積、清熱的中藥、如深長 黃散、地骨皮、浮小麥、知母、糯稻根……

中醫調整幼兒體質

小兒汗症以虛實論治,即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治療汗症不可見汗止汗,應全面觀察小兒的體質、症狀、發症以及治療情況。小兒汗症大部分的病程較久,所以一定要注重調整小兒體質,很多雖然屬於虛症,但是實症也不在少數,更有一些虛實夾雜的,也就是兩種情況同時出現。

治療小兒多汗症常用的藥膳或食療包括:

  參棗湯:

太子參15克、紅棗30枚,加入清水約五碗至六碗煮湯,吃棗飲湯。邊服一至二週。

蓮桂湯

蓮子(去皮、芯)、桂圓肉各15克,加入清水五碗煮湯,喝湯吃蓮子和桂圓肉。連服二週。

 參芪魚湯

黨蔘15克、黃芪15克、魚肉切塊約50克,煮湯加調味料後食魚喝湯。每週二至三天,可連服二週。

桂芍參棗湯

桂枝6克、白芍9克、黨蔘9克煎後取汁,再將白米50克和大棗30枚倒入汁中煮粥,可連服數週。

玉糯芡實粥

玉米粉30克、糯米40克,芡實15克,同煮成粥加糖後食用,連服五天爲一療程,可常吃。

腐芪雞湯

炒豆腐皮幾張約30克,洗淨,黃芪一兩,小公雞一隻,同煮湯,加調味料做湯常服用;也可將炒豆腐皮一張,洗淨,以溫水泡發後切條,用油炒,再加調味料食用。此方有養胃斂汗作用。

收汗湯

浮小麥、麻黃根各9克、鳳凰衣9克,水煎服,用於各種汗症。

配合調理改善健康

除了以藥膳或食療改善幼兒多汗症外,平時日常生活也應注意一些事項,包括:

1、汗兒宜平日多做體能訓練,適當地曬曬太陽、戶外活動,都能增強體質。

2、積極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並注意病後調理。

3、汗兒應該勤換衣物,並保持皮膚清潔與乾燥,汗後應避免直接吹風。

4、家長堅持和中醫師配合來調理小兒虛弱體質,以達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