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宗一:解答餵養爭議話題

本文已影響1.68W人 

《時尚育兒》特請兒科專家丁宗一教授,將那些似是而非的餵養問題一一坦誠剖析,幫你去僞存真,釐清育兒迷霧。

丁宗一:解答餵養爭議話題

添加輔食的時間到底是4個月,還是6個月?第一口輔食吃米粉還是肝泥……在健康面前,我們到底聽誰的?

醫生曾經告訴我們,輔食應該4個月開始添加,後來,這個推薦時間改成了6個月,現在,很多醫生又改回了4~6個月,具體添加時間“聽寶寶的”。醫生也曾經提醒我們要給寶寶補鈣,現在,更多的醫生號召我們更新“吃-補”的概念……沒錯,醫生對嬰幼兒健康養育的建議也在不斷髮展着、完善着。

是輔食,還是泥糊狀食物?

丁宗一:我不建議把泥糊狀食物稱爲“輔助食品”或者“輔食”。

我曾經做過一個父母和基層醫務人員的認知調查,其中包括這樣一個問題:“提到‘輔食’這個詞,你會怎麼認識?”絕大多數的父母認爲,既然是“輔”食,根據中國文化的解釋,就是“不重要、可吃也可不吃”的食物。對此,基層醫務人員的看法大同小異。

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輔食的英文原文是“supplement food”,或者是“complement food”,二者都沒有“不重要、次要、附屬”等的含義,而是“添加”的意思。其實,“輔食”更應該叫做“泥糊狀食物”。

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按食物的性狀分類,食物的形式有3種:第一種是液體食物,主要是指母乳。在母乳不能餵養的時候,使用其他的乳代用。在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下,我們提倡使用配方奶。第二種食物形態叫泥糊狀食物,是在生後4~6個月左右開始餵養孩子的食物。第三種食物形態是固體食物,是在8~10個月之後,孩子的口腔能力發育到一定程度後進食的食物。

這3種食物都是必須添加的,不存在誰主誰輔的問題。就像三級火箭,第一級火箭沒有發射好,第二級火箭也不到位,第三級火箭也達不到應有的高度,對孩子生長潛能的充分發揮就會起到阻礙作用。

我們常說的“輔食”,指的是第二種在4~6個月時添加的食物,是介乎於液體和固體之間,不幹不稀的食物。各種泥、糊,比如說肉泥、菜泥、水果泥都屬於泥糊狀食物。泥糊狀食物不僅僅爲孩子提供營養、鍛鍊吃的能力,而且對語言發育甚至智力發育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孩子生長髮育不可逾越的階段,也是一不注意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的一個危險階段,應該放到跟母乳餵養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

輔食開始時間:4個月,還是6個月?

丁宗一:中國孩子的泥糊狀食物應該在4個月後開始添加,最晚不要遲過6個月,具體添加時間“聽寶寶的”。

我曾經做過中國孩子生長速率的縱向研究,從研究結果來看,孩子從出生起一直到7歲,生長髮育規律簡單說可以分爲高速、快速、低速發展3個階段。在高速生長期向快速生長期轉變的時候,孩子的食物性狀需要隨之發生變化,從液體食物轉變成泥糊狀食物。這個時間點摺合成日曆年齡,相當於4個月時。

但是,孩子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每個孩子的具體添加時間還是要看孩子的發展和表現。添加太早,孩子的生理成熟度達不到,沒有能力進食;添加太晚,只靠進食液體食物滿足不了孩子生長的需要,就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及生命潛能的發揮。

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6個月開始添加,更多是從延長母乳餵養的角度提出的,希望泥糊狀食物晚一些添加,從而讓母乳餵養的時間儘量延長。引申的含義是,孩子在改吃泥糊狀食物時母乳餵養就停止了。但是現在我們認爲,母乳餵養和泥糊狀食物餵養是可以並行的,添加泥糊狀食物後母乳還要繼續吃,一直吃到不能喂或者自然沒有了,再用配方奶或者別的奶代替。

4個月的說法只是生長速率折算的平均值。即使同一天出生的孩子,甚至是雙胞胎,成熟度的發展也不一樣,添加時間要考慮到孩子的個性化發展的特點,因人而異。

在孩子滿4個月時父母可以開始觀察,如果能吃可以慢慢嘗試着喂一點。具體方法是逐步添加,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添加是否合適,也要看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添加後睡眠很好,大便正常,身高、體重發育正常可以繼續喂,如果孩子對泥糊狀食物耐受不良(嘔吐、腹瀉、便祕)等,可暫停幾天,過段時間再嘗試。

第一口泥糊狀食物:是肝泥,還是米粉?

丁宗一:沒有原則性的要求,取決於文化習慣。

網絡上曾經有過肝泥和米粉之爭。中國的兒科大夫推薦第一次添加的泥糊狀食物是米粉,這是符合中餐習慣的推薦,而且,米粉裏的植物蛋白較之肝泥裏的動物蛋白相對更容易消化。但這並不代表着米粉是中國孩子唯一可以選擇的飲食方式。事實上,孩子適應米粉餵養後,不到一週就可以添加動物性食物了。所以,米粉和肝泥從時間操作上不會有大的間距,更多的是文化習慣的差異。

雖然大多數孩子吃米粉更好消化,可是米粉裏含有的谷蛋白也有可能會引發某些孩子的過敏反應,吃肝泥反而不容易過敏。在這種情形下,可以嘗試先給孩子添加肝泥。其實,所謂的官方推薦也是來自經驗的積累,而這些推薦在傳播時也做不到事無鉅細,因此給人們形成了只能這樣、不能那樣的誤解。

歸根結底,孩子到底吃什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在生理成熟的基礎上“試”,添加後觀察3天,孩子能適應就繼續吃,如果懷疑某種食物過敏,就先停掉,過3個月後再試試看。

配方粉:是針對需求設計,還是模擬母乳而來?

丁宗一:配方粉的配方是根據嬰幼兒營養和健康的需求而設計的,並非以母乳爲模型。

母乳餵養對嬰幼兒的生長髮育有非常大的好處:第一,爲孩子身體發育、抵禦疾病提供充分和全面的營養;第二,對智力發育和能力發育以及潛能開發提供營養;第三,通過母乳餵養,爲孩子情感的發育、與母親的情感建立打下基礎。而且,母乳省錢、方便、不易感染。

但是,母乳餵養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缺少鐵、維生素K、維生素D等某些營養素。此外,母乳的質量高低跟母親的身體健康和營養狀況密切相關,如果母親的營養、健康差,母乳質量也會稍微差一些。要注意避免這兩方面的弱點。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指出,嬰幼兒配方粉的配方是根據嬰幼兒的營養和健康需求而設計的,不以母乳爲模型。這是因爲,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國際配方粉標準的哲學思想,並不是將目標集中在分析、模擬母乳成分上,力求做到和母乳一致,任務就完成,而是研究孩子生長髮育和保持健康所需要的全面營養,據此來提供配方粉的營養配方。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路。

配方粉餵養:是合理補充,還是母乳剋星?

丁宗一:對於無法進行母乳餵養的孩子,應該及早、正確地選擇適用的配方粉進行正規的配方粉餵養。

科學的“母乳餵養好”,是指健康的、營養良好的母親的母乳,作爲餵養的首選。至於是否採用母乳餵養要視乳母的情況而定,是母親的選擇權。而在臨牀上,是醫師的處方權。自中世紀以來的宗教狂熱、極端的女權主義者以及各種政治勢力拿母乳餵養說事,都有其目的。事實上,哺乳動物中30%的個體是無法進行母乳餵養的,而我們人類由於受生活、工作各種影響,這個數字恐怕還要大一些。而人類因爲有了配方粉,挽救了很多無法母乳餵養的孩子。

母乳餵養對嬰幼兒的生長髮育有非常大的好處,需要大力提倡。但是,我們常常忽略的是,“母乳餵養好”也有兩個前提,一是母親是健康的,二是母親營養良好。拋開這兩個條件說“任何一個媽媽的奶都好”,這是一個僞命題。哺乳媽媽應該多注意自身的健康和營養情況,如果有需要,應在兒科醫生的指導下補充母乳強化劑。

鈣:是骨骼發育的“磚瓦”,還是血管硬化的元兇?

丁宗一:把“鈣”比作“磚瓦”是對的,也僅僅如此,吃多了就是一堆“垃圾”。

打個比方,骨頭的生長相當於蓋一座房子。首先要有設計圖,這就是“基因”;然後要把磚瓦都運來,這就是鈣。工人可以照着設計圖來蓋房子了,但是磚怎麼能搭到正確的位置上呢?得在維生素D的引導下才能構建。對於骨頭(這所房子)來說,鈣就是磚頭,鈣存在於正常的、綜合的、平衡的食物中,夠用,不需要額外補充。

國內的“補鈣”情結,起於20世紀80年代的商業炒作,貽害不淺。商人把海邊的蚌殼撿回來,拿水一衝,然後燒到1200℃,再降溫,不同的溫度可以煉出不同的鈣。這其中利益巨大。爲了賺錢,很多人就開始炒作鈣。在鈣產品常見的廣告裏,佝僂病是最常被用來表示“缺鈣”的例子。但其實,佝僂病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並不是鈣缺乏性佝僂病。這中間偷用了骨營養和骨發育的概念,而且把維生素D去掉了,這是最無知、最膚淺的表現,但是它符合中國人“吃-補”的文化概念。

真正因爲維生素D缺乏的佝僂病在城市孩子裏並不多,不需要談之色變。一般情況下,鈣的攝入,靠自然食物、均衡膳食就夠了,如果孩子真的缺鈣,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盲目地大量服用鈣,反而容易沉積在腦、血管、腎臟、肝處,造成硬化。

對話丁宗一:如何應對餵養爭議話題?兒科醫生是否也有做錯的時候?

丁宗一 是的,現在的學術和技術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兒科面對的是生長髮育——這是最爲活躍的生命現象,很多新的學術觀點和新的技術手段都在這裏涌現。而現實中,我國的兒科學卻存在着思想僵化、學術更新慢、和國際發展水平相較落後的現象。

而且,現在也有一部分兒科醫生自己沒有做真正的、正確的科學研究,沒有思考消息的可靠性、科學性就猜測性地對外宣講了。我還看到很多兒科大夫,甚至僅僅看到《參考消息》上一條小小的新聞,就開始傳播了。這些現象是兒科現有的弊病,也是我們兒科工作者的失責和歉意。

嬰幼兒餵養資訊比較混亂,甚至經常出現錯誤,該如何理清?

丁宗一 很多錯誤觀點的背後,是商業利益在驅動。一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廣告,披着科學的外衣影響着大量的年輕父母們。這些歪曲和似是而非的錯誤觀點,不要說家長,就是一般的臨牀醫生,如果不是鑽研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很難發現。我們不能要求媒體能夠完全把好關,最關鍵的還是源頭——所謂的醫學專家們要自律,說話要謹慎。“跨越真理半步就是荒謬”,一定要講自己做過的事,不要以訛傳訛。

作爲父母,在接受資訊的時候也要看看專家的說法是不是有來源的,是不是有分寸的。

同時,我們的媒體單純宣傳正確知識還不夠,還要肩負起媒體責任,對過時的資訊甚至僞科學能夠及時糾正,從而減輕錯誤觀點對父母們的誤導。採寫|申豔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