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做爲父母的你們會不會插手?!

本文已影響2.54W人 

昨天接CC放學,到的早了些,便坐在幼兒園門口的板凳上刷後臺留言。

突然聽到身邊有位小姑娘,3歲左右的樣子,哭着找媽媽。

細聽了兩句,就大概聽出了始末。

這個小朋友正在跟一個小姐姐玩扮家家,兩個人摘了一些樹葉在“做飯”,不知爲什麼,小姐姐搶走了她的全部樹葉,她跑到媽媽這裏來求救。

可是媽媽卻溫柔又堅定的說,那是你跟小朋友之間的事,你們要自己解決,媽媽不插手你們的事。

孩子聽完哭的更大聲。

媽媽又發話:你可以跟小朋友說這是我的,我還沒玩完,你要自己去要回來。

孩子依然哭着央求母親幫忙。

恰好,搶走她樹葉的小姐姐又衝她做了一個鬼臉,小姑娘氣的發瘋邊跺腳邊哭。

媽媽說,發脾氣沒有用,你要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問題。最後奶奶說我再給你摘一些,不就是葉子嗎,樹上不有的是嗎,咱們摘更多!

全程看得我五味雜陳,好想衝過去幫小姑娘把葉子要回來。

其實很多媽媽都留言問過,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父母要不要插手。

有的人像剛纔說的這位媽媽一樣,認爲孩子之間的事,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大人插手就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衝突,鍛鍊社交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機會。

而且大人插手,多少有些以大欺小的嫌疑。

對於勢均力敵的兩個玩伴,以上的處理方式我基本沒有意見。

勢均力敵是什麼概念?

不是你三歲我三歲3個月,也不是你90CM我93CM ,更不是你28斤我29斤。

而是兩個孩子在心智發育和人際關係處理能力上不相上下。

首先,兩個人都能流利的表達自己的主張

這種流利有兩方面,一種是語言表達上的,另一種是心理上的。

比如3歲以下的小豆丁們,語言表達都不過關,孩子說什麼親媽都不明白,你還能指望對面那個差不多水平的小豆丁能秒懂嗎?

這種無需多言,自然是需要父母干預。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做爲父母的你們會不會插手?!

另外一種是語言表達沒問題,但是心理上可能還沒做好準備。

就像剛纔說的那個小姑娘,雖然她跟媽媽表達的已經比較清楚了,但是她在心理上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別人面前維護自己的權益。

其次,發生衝突後控制情緒的能力相當

表達想法只是交流的第一步,因爲第二步很有可能就是談判失敗。

這個時候,孩子們發泄情緒的方式就很重要了。

如果是小哭小鬧、或者來回打對方几下這類,還算是在正常的範圍之內。

但是如果某一方的孩子,情緒完全失控,歇斯底里或者暴力傾向,對另一方造成壓倒性的身體欺凌和心理驚嚇,那父母也是必須要出面干預的。

這種情況都說明,孩子還沒有完全的行爲能力去處理社交問題,不管他現在幾歲,媽媽都需要抱離現場,先去控制情緒。

如果是咱自己的孩子,我們不能任由他去欺負別人,如果是對方的孩子,咱也不能讓自己孩子做待宰羔羊任由別人欺凌和驚嚇。

那麼不勢均力敵的孩子們就不能社交了嗎?

自然不是,也不可能。

孩子的社交範圍就那麼大,樓下小花園,遊樂園,哪裏能處處都找到剛剛好的玩伴呢?

社交衝突是培養社交能力的必經之路。

生命初期的成長過程,每個孩子都避免不了欺負人和被欺負,這對孩子來講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體驗,唯有如此才能明白社會不是隻有家裏那樣,所有人都讓着他的。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去迴避這些衝突,我們應該做的是教孩子正視並學會處理這欺負與被欺負的過程,只要父母處理得當,同時感受過這兩種角色,會更容易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社交觀。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不好惹。

慢慢的,他纔會明白:

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錯了怎麼改纔是對的;

被拒絕要懂得調整心態,拒絕別人言辭要有禮貌。

所以,在力量有懸殊的社交爭端中,媽媽們如何正確的插手就顯得很重要的。

回到開篇的例子,我同意那位媽媽的大部分做法,這基本也是處理孩子之間發生“非激烈衝突”的標準模式,她做到了跟孩子共情,也鼓勵了孩子去勇敢表達。

但是卻忘了一點——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的真實水平。

社交能力不是直接把孩子推出去就能逼出來的。

孩子不會天生保護自己,他們需要在觀察父母如何保護他們的過程中,慢慢學會保護自己。

小朋友之間的互動可以到什麼程度?

別人欺負自己時該怎麼說,要怎麼做?

維護自己的權益被拒絕時該有什麼樣地態度?

父母得先陪他走一遭,他才知道怎麼做啊!

孩子不是按書本上寫的那樣:1歲隨便打人,2歲有了衝突只會哭,到了3歲就能自動學會有禮有力有節的談判的。

說到底,如果孩子到了指定的年紀沒有達到媽媽們心目中的社交能力標準,一種是孩子的性格原因(有的慢熱或不善交流),另一種一定是因爲父母沒給他足夠的、正確的社交體驗。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做爲父母的你們會不會插手?! 第2張

我們最終的目的當然也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社交模式、處理社交問題,但他邁出這一步的前提是,父母給過他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讓他明白,即便溝通失敗,受了委屈、受了打擊也沒什麼好怕的,父母永遠是最值得信賴的求救對象,永遠會站出來保護自己。

相反,如果父母沒有做出任何讓孩子有安全感的支持性行爲,反而讓孩子感覺你眼睜睜看着卻不幫他,逼他無師自通,讓他自己去承擔一切,試問,安全感從何而來?

內心安全感都不足的孩子,又哪裏來的底氣向別人發出擲地有聲的質問?

社交能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習得性能力,值得慶幸的是,從任何時候開始補也不晚。

如果你的孩子還沒準備好,除了鼓勵和共情,還應該義無反顧的去幫助孩子拿回屬於他的東西。

告訴孩子,不敢去也沒關係,媽媽可以陪你,直到你自己足夠勇敢爲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