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遠離自虐

本文已影響2.83W人 

一天,吳琪接到孩子學校的緊急電話:“你的兒子正拿着美工刀在手臂上劃來劃去,我們怎麼勸他都不行,你趕快來校看看吧。”  吳琪在趕赴學校的途中不斷地問自己:“我的孩子怎麼了?他不想活了嗎?他不過是小學五年級的孩子,還有一大段人生,怎麼會想不開呢?”事後,兒子告訴吳琪:“我只是想知道刀子要劃多深纔會出血。”

引導孩子遠離自虐

一天,吳琪接到孩子學校的緊急電話:“你的兒子正拿着美工刀在手臂上劃來劃去,我們怎麼勸他都不行,你趕快來校看看吧。”

吳琪在趕赴學校的途中不斷地問自己:“我的孩子怎麼了?他不想活了嗎?他不過是小學五年級的孩子,還有一大段人生,怎麼會想不開呢?”事後,兒子告訴吳琪:“我只是想知道刀子要劃多深纔會出血。”

旁邊的一位同學也插話說:“阿姨,這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班也有好幾個同學想試試呢。”這位同學的話讓吳琪更感到焦慮與困惑: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作爲家長,我該怎麼辦?   心

理學家指出,如今一場“沉默的瘟疫”——自我傷害(即在無知中進行自虐)行爲正在我國不少地方的孩子中間悄然蔓延。

專家們建議父母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視並認真對待此事,不可逃避不管,更不能錯誤地認爲孩子只是好奇心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心理學家在調查中發現。

大多數孩子之所以自虐,是由於身心受到了傷害,自我感覺壓抑,要尋找一種自我解壓、自我發泄的方式,並不是真地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自虐行爲時往往採取“無言”或“直接斥責”的方式,使得孩子更不願和父母溝通。作爲家長,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爲何會傷害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  第一,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孩子的心聲是爲了讓孩子說出心裏話,而不是敷衍家長。

要想讓孩子說心裏話,家長就要學會用心聆聽的技巧,在與孩子交談時應放下手邊的事情,專心地聽孩子講述,並注視着他的眼睛,年齡愈小的孩子眼神的接觸愈重要。

一位家長問正在上小學的女兒:“你在家遇到的最挫折、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女兒的回答讓他大吃一驚:“跟爸爸講話最有挫折感、最困難,因爲爸爸的眼睛從來沒有認真看着我,不知道爸爸在想什麼。”

這個事例告訴家長,父母一定要養成專心、耐心聽孩子講話的習慣,讓你的孩子隨時都有機會把他的困擾和痛苦講出來。

另外,父母在與孩子談話中還要掌握幾個原則:不要打斷孩子的講述,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想法,不要急於指責、批評或改變孩子的做法,給自己、也給孩子一個空間,這樣孩子纔會願意說出心裏話。孩子如果覺得自己的想法被父母尊重並接納,也就比較願意接受父母的引導了。

以吳琪的兒子自虐爲例,專家建議家長不需要質疑孩子是否在說謊,甚至可以稱許他的研究精神,問問孩子“實驗”的感覺,而且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討論孩子採用這種方式來驗證某事的風險,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到圖書館查查百科全書,讓孩子知道要尋求一種答案或者解決一個問題還有其他更好、更穩妥的方式。

第二,父母言行要一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

心理學家認爲,父母的言行不一極易造成孩子的價值觀混亂與挫折感。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都說自己愛孩子,但卻不肯每天多擠出一點時間去聽孩子說說心裏話,陪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睡前給孩子講講故事,去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孩子自己並沒有感覺到自己被愛、被重視。

一位離家出走的孩子在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中說:“我每天放學回家,你說得第一句話是問我今天考的什麼、多少分,第二句是問明天考什麼、估計會考多少分。

難道我在你心中除了分數什麼都不是嗎?”家長愛孩子就應該讓他快樂地成長。實際上,人生的道路不是隻有一條。

一位朋友的女兒拉得一手好提琴,但卻被父母強迫着報考了醫學院校。她很不開心地說:“如果父母讓我學音樂,我肯定會成爲一個快樂的音樂家。”

第三,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EQ)雖然已經受到國內教育界的重視,但真正實施起來不少人卻走入了另一誤區。

受傳統文化與觀念的影響,我們教育孩子在情緒表達上要符合中國傳統的“溫良恭儉讓”的模式,很少教導孩子如何符合人性地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

要讓EQ教育準確到位,使孩子的情緒得到良好的發展,父母就要學會扮演傾聽孩子負面情緒表達的角色,並能表達同情與理解,這對孩子的情緒調整很重要。孩子如果不會體驗、表達和適度宣泄自己的情緒,就很容易將負面情緒壓抑下來,久而久之,他們要麼會莫名其妙地亂髮脾氣,要麼會以自虐的方式來宣泄情緒。

因此,學會和自己相處,讓情緒有一個適度的出口,是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緒的重要能力。

面對孩子的自虐行爲,焦急的父母應該靜下來,這是父母反省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和重建親子關係的契機。

就如同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史蒂芬·雷文克隆在《割腕的誘惑》中指出的那樣:“健康的教養態度是不會培養出自我傷害的孩子的。”

史蒂芬·雷文克隆建議父母可以遵循以下的預防之道:

①對孩子的感覺要儘可能保持最大的耐心。

②要給孩子時間來討論他們的問題和煩惱。

③對孩子的承諾要兌現,讓孩子有安全感。

④夫妻之間要溝通有關孩子的事。

⑤避免親子角色反轉(孩子與父母的角色易位,父母過度期盼、依賴從孩子那裏得到鼓勵、情緒支持和肯定,孩子變成父母的依靠者、主宰者)。

⑥父母要努力表現自我價值感、解決衝突的能力以及處事有彈性、圓融的正向典範。

我們也可以從美國著名文學家Dorothy Law Noite生前的一首詩《孩子從生長的環境中學習》找到一些啓發和力量:

孩子從生長的環境中學習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遺憾自己。

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去愛。

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賞識中長大的孩子,會有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安全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自覺身在一個值得生活的美好世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