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把牙齒吃掉了

本文已影響1.14W人 

晚上,我正貓在書房裏看書,就聽得4歲的兒子大聲地喊着,滿臉驚訝地跑到我跟前說:“媽媽媽媽快去看,奶奶把牙齒吃掉了!”

我一聽就樂了,剛想告訴他“奶奶那是在洗漱假牙”,轉念一想:孩子發現問題時,正是求知慾、探索欲最旺盛的時候,可不能輕易地告訴他答案,讓他失去了這一探索的良機。於是我一本正經地對兒子說:“那你再去看看奶奶怎麼不小心把牙齒吃了?”

小傢伙帶着使命去了,但很快又帶着更加疑惑的表情回來了:“媽媽,奶奶的牙齒不知怎麼又冒出來了!”

“真的嗎?快帶媽媽去看看。”我略帶誇張的口吻與表情,更讓他感到他的發現是多麼重要。等我們“當真”又讓奶奶“吃了一回牙齒”後,他才明白了奶奶的牙是假牙。再看到奶奶拿下假牙後癟下去的面頰,聽着奶奶含混不清的發音,他咯咯地大笑起來。

笑了一陣子,他突然若有所思地問:“奶奶的牙爲什麼是假的呢?我的牙……好像是真的嘛。”

機會來了。我把兒子摟過來,對他說:“媽媽現在做記者,你當科學家,我們一起來看看能從奶奶的牙齒裏發現什麼祕密,好不好?”兒子一聽特興奮,一本正經地在我面前坐下。我拿來一個本子,一隻筆,捲了個紙話筒,開始假裝採訪,並準備好隨時見機講解有關牙的知識。

記者:請問科學家自己的牙齒有幾個?

科學家(在口腔裏摸來摸去數了半天):總共20個。

(講解:人一生會有兩付牙,6歲前是乳牙,6歲以後開始掉牙、換牙,20歲左右長全全部牙齒,共32個。)

記者:每一顆牙齒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科學家(照了照鏡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尖、有的不尖。

(講解:牙齒的形狀不同是因爲作用不同、分工不同,並指給他看哪些是切牙,哪些是尖牙和磨牙。)

記者(遞給科學家一隻蘋果):請科學家咬一口蘋果,告訴我用哪些牙咬蘋果、哪些牙嚼蘋果?

科學家:用中間的咬,用裏邊的嚼。

(講解:切牙負責將食物切斷,尖牙用來撕裂食物,磨牙可磨細食物。)

記者:用舌頭找找看牙縫有沒有蘋果渣留下?

科學家(將牙齒舔了一圈):有一點兒。

(講解:吃東西會在牙縫裏留下殘渣。)

記者:蘋果渣留在牙齒上會怎麼樣?

科學家:不知道。

(講解:牙縫裏殘留下來的食物會繁殖細菌,產生有害的酸性物把牙齒慢慢腐蝕,變成爛牙,最後掉牙。)

記者:人要是沒有牙齒會怎麼樣?

科學家:像奶奶一樣,臉上有兩個坑,說話說不清。

記者:你想60歲就像奶奶那樣嗎?

科學家:不想。

(講解:要保護好自己的牙齒,一要多喝牛奶、多曬太陽;二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三要不挑食,多吃青菜少喝汽水。)

記者:謝謝科學家接受採訪,祝科學家到100歲都不掉牙,吃飯香。

就這樣,在兒子歡快的笑聲中,我輕輕鬆鬆地給他上了一堂科普課。既教了孩子有關牙齒的知識,又幫助他糾正了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問問題,想問題”是一件有趣的事。

事實上,孩子每天都在給我們提供類似的機會,關鍵是父母們能否善加利用,適時引導,與其等將來再抱怨“我的孩子怎麼不愛學習,不會學習” ,不如現在就讓孩子養成愛學、愛問、勤學、勤問的良好習慣。

奶奶把牙齒吃掉了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