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愛情的樣子

本文已影響2.96W人 

結婚,但未必經歷愛情。有一個已經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說:“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愛是什麼?可是我周圍的人,包括我在內,覺得中國人的慣性思維,或者說文化養成裏,是把愛情和婚姻當作兩回事的。”

01

結婚,但未必經歷愛情

有一個已經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說:“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愛是什麼?可是我周圍的人,包括我在內,覺得中國人的慣性思維,或者說文化養成裏,是把愛情和婚姻當作兩回事的。”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

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就會對身邊認識的情侶的感情結果進行預測,結果大部分結局並不樂觀,而且好像基本言中了。

其中只有一對情侶,我覺得他們未來會過得很幸福。

一個多月前我又跟那個朋友聯繫上了,我問,你們怎麼樣?

他說,非常好。

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多年沒有聯繫了。

其實當時的預測沒有別的理論工具,就是通過直覺,感覺他們之間愛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

我當時覺得,除了這一對,別的情侶考慮情感之外的東西過多;

也有幾對似乎特別在意情感的情侶,又有些東西非常不協調。

所以,我對大多數情侶的結局持悲觀態度。

後來我做了心理諮詢師,接待了大量來訪者,寫專欄,又收到數千封讀者的來信,才明白中國人把愛情活出來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大家都結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經歷過愛情。

我聽過這樣的說法:愛情是什麼?愛情就是鬼,聽過沒見過。

首先,我們的父輩是羞於談愛情的,因此他們在參與孩子婚姻討論時也不提愛情。

孩子結婚時,爸爸媽媽不會問他:你們相愛嗎?

父母的關注點往往落在買學區房、落戶口這些特別實際的問題上。

所以直到現在,大部分中國人選擇婚姻的時候,雖然也考慮愛情,但不會將愛情作爲婚姻的充分必要條件,而將婚姻的持久穩固視爲比愛情更重要的事情,將重點放在物質條件、社會地位等方面。

中國式愛情的樣子

02

愛情是靠不住的

關於愛情,我聽過一些不同的說法。

有一種說法非常普遍,說,愛情的前提是兩個獨立的人,他們又想在一起,然後纔會有愛情。

另外一種說法是美國的一個哲學家,準確地說是神話學家提出的,雖然現在愛情的觀念深入全世界每個地方,但實際上在文化淵源裏,愛情是隻有在歐洲文化中才有的東西。

除了歐洲,其他各種各樣的文化裏,其實都不怎麼講愛情。

在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中,七仙女、白素貞,追求愛情,但基本上都是悲劇結尾。

白素貞被壓在了雷峯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銀河遙遙相望。

好像中國人普遍認爲愛情是悽美的,追求愛情,就沒有好下場。

這裏面其實藏了一種特別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總結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愛情的觀點:如果整個民族都相信愛情是悽美的,其實是因爲我們認爲“愛情是不可能的”。

所以老一輩人教導年輕人說,不要只考慮愛情,甚至不要考慮愛情,愛情是靠不住的。

要選擇讓你感覺安全持久的東西,比如社會經濟地位,或者是否門當戶對。

我的理解是,之所以這樣教導,是因爲我們每個人都藏着對愛的渴望,但是同時,身爲中國人,我們又會存着很深的對愛的絕望。

所以,即使有了愛情,在表達上,我們也都心虛氣短,覺得不可能實現。

中國式愛情的樣子 第2張

03

不敢、不會把愛活出來

跟愛情有關的文藝作品,歐洲國家的表現風格都是奔放的、熱烈的,但是我們的表達常常是非常悽婉的。

在國內的導演裏,我覺得王家衛對中國愛情的表達最到位。

王家衛的電影裏,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愛只有一條線那麼細,那條線似有若無,卻連綿不斷。

就好像跳舞,兩個人碰到了,雙目相投,卻擦肩而過。

這種表達非常符合中國特色,很渴望愛,但又不敢,在兩個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時候,擦肩而過。

中國人對待感情的態度,就是這麼壓抑,就像龔自珍筆下的“病梅”,扭曲、病態、不自然,甚至覺得熱烈、奔放,大膽地去追求、享受愛情,享受性愛是有罪的。

同樣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畫。

梵·高是一個病得很重的人,是嚴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熱情在筆下潑灑出來。

中國式愛情的樣子 第3張

但在中國文化裏,主流文化講究的都是含蓄的、曖昧的、沒有勇氣實現、只好一輩子心心念唸的情愫。

如同魯迅筆下那個“文人的夢想”:在下雪天,由兩個侍兒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裏看梅花。

文人們覺得這種感覺特別好,特別有意味。

王小波對這段的評論是,大可不必搞得這麼憋屈,我是一個壯小夥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馬就可以吐出血來。

我的理解是,在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裏,是沒有“兒童”這個物種的。

有的只是“小大人”。

我們的成長過程,似乎就是一個學會壓抑的過程。

因此大部分中國人從小就在並不適合自己身心發育的環境裏成長,我們對愛的體驗都是非常絕望的,生命裏的熱情、感性、奔放,就好像跟我們徹底沒了關係,統統被壓抑了。

這種體驗一再重複、加強,情感的需求被一再壓抑,所以後來即使長大了,也不敢、不會把愛活出來,因爲我們很害怕這種傷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會讓我體驗到絕望。

中國式愛情的樣子 第4張

04

愛情是悽美虛無的,物質保障纔是可靠的

爲什麼中國人從文化到現實,對情感的態度會是這樣呢?

這裏麪包含着幾個層次的原因。

首先,客觀地說,我們的經濟發展平均水平還沒有達到足夠的高度,我們的社會福利和保障系統也沒有達到讓一個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水準,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經不用擔心溫飽的人,也沒有足夠的物質上的安全感。

因此,在選擇婚姻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物質條件的保障。

其次,我們對情感的態度,跟原生家庭、個人的成長經歷、所受的教育都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間界限極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蝕嚴重,大家都習以爲常;

這些人一旦成家,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獨立的,他們一旦成爲父母,培養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進入婚姻之前也不是一種獨立的狀態。

所以即使大家覺得家人之間很相愛,但其實完全是共生的,甚至是寄生的關係,這種情感是依賴的、是病態的;

一旦這個孩子戀愛、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樣的軌跡,而不是享受兩個獨立的個體之間成熟的愛情。

中國式愛情的樣子 第5張

除此之外,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我們民族的集體意識裏,人們一提到愛情,反應就是悽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樣,一吹就破的。

我們知道,愛情是兩個獨立的人才會有的東西,但是在中國的兩性關係裏,往往只有一個人能夠綻放。

這個人是核心,另外一個人要圍着他轉,滿足、照顧、烘托他的情緒。

讀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圍朋友們的家庭結構,兩口子之間是不是大多數是這個樣子。

這種關係時間長了一定會失衡,失衡就會出問題。

一出問題,大家又會覺得,愛情是靠不住的,還是物質比較靠得住。

因此,中國人將愛情和婚姻區分開來這種現象,是與我們的文化、與我們現有的經濟狀況和社會財富積累程度,與我們代代相傳的家庭意識,都有深刻關聯的。

因此,在這些客觀條件沒有得到充分調整和改善之前,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下結論,比如批評有些人結婚就是爲了錢,或者嘲笑年輕人爲了愛情而結婚。

其實這是兩種極端,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發展社會經濟,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是調整我們的家庭觀念和養育觀念,逐步培養人格獨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經過長久努力才能慢慢地發生改變。

在此之前,就讓我們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儘量清醒、審慎地選擇自己的愛情與婚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