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孩子掐不得旅美華人家庭教育一瞥

本文已影響2.96W人 

在美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競爭文化”。它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競爭意識的培養,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比方幼兒園孩子爭玩具,老師去調解,第一句

自家的孩子掐不得旅美華人家庭教育一瞥
在美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競爭文化”。它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競爭意識的培養,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比方幼兒園孩子爭玩具,老師去調解,第一句話總是問:“誰先拿到的?”先拿到的先玩。國內的教育,不是叫他們一塊玩(因爲這是“大家的”)就是勸大的孩子讓小的先玩,男孩子讓女孩子先玩。

  競爭,競爭,打敗對手。孩子從小到大就受着這種教育。當然,客觀地說,雖然處處講競爭,但也還有別的一些調劑。比如,法律要保證競爭的公平性。一個處處講究競爭的社會,如果沒有調劑,人與人間的關係會弄成什麼樣子?恐怕真要成爲“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屠宰場了!

  居家的時候,有一天,家裏人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留下我一人在家,來了一對白人男女,嘰嘰呱呱談了一通我不懂的語言。大致猜得出,我3歲的外孫女在幼兒園出事。我立即電告女婿。他也立即放下實驗回到家中。孩子也接回來了。連續幾天,不斷的電話,不斷的來人,把家中每個成員的情況都作了登記。全家人似乎都處在被監控的境地。事情的由來是:孩子送到幼兒園,老師發現她的丫丫處紅腫,懷疑在家裏遭受了性侵犯,報告當地兒童保護組織。電話、來人都是這個組織的志願人員。女兒說,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就發現了,認爲是在幼兒園騎木馬受了輕傷,並不在意,擦一點如像大陸帶去的青黴素眼膏一類的東西就沒事了。可幼兒園老師堅持說:既然發現爲什麼不報告,還要把孩子接走?折騰了幾天,還是把孩子送到醫院,作了檢查才得了結。

  又有一回,輪到小外孫,事情可鬧大了。一天深夜,電話響了,是女婿打來的。“Victes不見了。”我們焦急地守在電話旁。不久,加州又來了電話。這一次大概是當地兒童保護組織打來的,說Victes是他們接走的。他在幼兒園尿溼了褲子,當阿姨幫他換褲子的時候,發現屁股上有青疙瘩,顯然是受了家庭暴力虐待。對方寬慰說:“孩子現在可靠人家裏,請放心。她可以隨時去接,但絕不把孩子交給他父親。”

  去電問他的父親,回答說:“孩子不聽話,買最好的東西給他吃,不吃,按照浙江鄉下人的習慣,孩子不吃東西就掐他的屁股。小時候,他母親就是這樣收拾他的。”

  殊不知孩子不買他的賬,於是釀成“家庭暴力”事件。女兒只好高價買臨時機票,把孩子接到華盛頓來。

  這裏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對待下一代問題上的差異。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念,孩子是“我”的,如何教育是我的“家務事”,你外人管得着嗎?可在西方人的眼裏,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屬於社會,全社會都有權利也有義務去關心、教育他。這給在美的華人家庭,尤其是大陸去的新移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我接觸過許多這樣的家庭,爲此傷透了腦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