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物非所值 中國媽媽仍趨之若鶩

本文已影響1.33W人 

近日,洋奶粉售價高出原產地4倍,“怎樣讓洋奶粉不一漲再漲”的報道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關注,媒體言外之意是,洋奶粉早已物非所值。

洋奶粉物非所值 中國媽媽仍趨之若鶩

儘管洋品牌把定價提到海外市場的2至4倍,但中國媽媽似乎有種“求宰求揍”的癡迷。這種“癡迷”心理不同於虛榮心支配下的崇洋媚外,而是食品市場的安全問題已經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再加上一種簡單而深刻的消費理性:我因爲價廉買了國產奶粉,萬一坑了孩子怎麼辦?致使大多數中國媽媽不敢去冒險。

暫且不論國產奶粉是不是到了絕對不可取的地步,但市場監管失職缺位,導致企業投機成風也是不爭事實。這涉及到整個市場的監管現狀和相關企業的誠信度。在幾乎要倒過來挑選什麼食品是安全的市場環境下,人們即使在無可奈何下用“百毒不侵”聊以自慰,但對自己下一代的健康還是堅守底線的。若要說商品的性價比,如果把“結石寶寶”的治療成本計算在內,花海外市場2至4倍的價格購買洋奶粉,也許可以說是“物有所值”的。

然而,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結果。一方面中國乳業信用瀕臨崩潰,嚴重摺損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消費者爲此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洋奶粉“物非所值”花費冤枉錢。造成這種不堪局面的原因,似乎可以納入當前某些急功近利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計後果追求經濟發展的現象,不僅在乳品業,在其他方面也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管理部門的失職和不作爲,企業在利益驅使下投機成風,政府部門還總是以“國情”爲由,降低產品質量標準,給不合格產品放開生路,最終必然導致市場秩序混論,甚至讓社會誠信體系日趨式微。

如果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那麼,讓政府部門監管到位應該是可以雷厲風行的,所有的法律法規本來都是爲維持社會秩序預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問題食品在市場上的泛濫,除了譴責企業的無良外,政府部門就責任重大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