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跟玩具說話的原因

本文已影響2.39W人 

孩子總跟玩具說話是怎麼回事?孩子總跟玩具說話是不正常的情況嗎?孩子總跟玩具說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接下來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別誤會孩子的行爲


孩子心疼“條條”、跟玩偶說話,難道是孩子心理有問題嗎?當然不是

爸媽們不要擔心,寶寶在2~7歲之間,多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因爲他們還不能區分什麼有生命,什麼無生命,所以會認爲“萬物有靈”。

心理學家皮亞傑,把這種表現稱之爲泛靈心理,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而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巧用泛靈心理來教導孩子。

泛靈心理要巧用

每天面對孩子的追問、不聽話,總有家長被氣到腦袋要爆炸,頭髮都可以免燙了。

孩子總跟玩具說話的原因

常見戲碼 十萬個爲什麼?

2~4歲,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對世間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你經常會被問到各種問題。

寶寶:媽媽,爲什麼天黑了,太陽公公哪裏去了?

媽媽:太陽公公玩耍一天累壞了,現在回家睡覺啦,乖寶寶也該回家休息了對不對?

試着用這樣打比喻的方式,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爲什麼”,效果會比說100遍準確答案,更容易讓娃理解。

亂丟玩具

寶寶愛摔玩具,是爸媽公認的。這個時候,你就要放大招了!

媽媽:哎呀,小汽車摔的好疼呀,寶寶快給它吹一吹吧。

或者說:小熊寶寶躺在地上會感冒的,你抱抱她好不好?

3歲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的好時機,老母親就可以通過上面的“日常演戲法”來教育孩子。

愛護花草

2~3歲,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可以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寶寶:媽媽,我喜歡這個花花,我想把它帶回家......

媽媽:你把小花摘下來,它就找不到媽媽了,會傷心的,你捨得花花流淚嗎?”

除了這些“陳年老戲”,專治熊孩子“三不愛”的新晉戲碼,也值得妥妥的學習一番。

新晉戲碼 不愛洗手、洗澡

冬天給娃洗澡,各種不配合,連哄帶騙也敵不過熊孩子的亂蹬亂抓。

家長不妨試着模仿娃身體某一部位的語氣,和孩子對話,比如:手的語氣。

“主人主人,我身上好髒,快給我洗洗澡吧,洗香香我就可以舒服地睡覺啦。”

孩子對有趣的故事吸引後,你可以進一步邀請寶寶:

“哇~小主人真是我的好朋友,把我洗的香香的~小腳丫也想洗白白,你也幫幫它吧~”

不愛刷牙

給孩子刷牙是一場追逐戰,尤其是小寶寶,娃又哭又鬧,那場面堪比殺豬!

這個時候,爸媽們就可以嘗試“角色扮演”,模仿牙齒的聲音和孩子對話:

“小主人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整的我渾身都是細菌,癢死了癢死了......”

“你今天吃了大蘋果,蘋果在牙齒裏生出很多很多細菌……你希望細菌在我身上安家嗎?”

不愛睡覺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熊孩子不肯乖乖睡覺怎麼辦?

這時候就該孩子的“好朋友”(最喜歡的玩偶、動畫人物等)上場了。

家長模仿“好朋友”的聲音:“天氣好冷,你怎麼不給我暖被窩呢?你可是我的好朋友呀!”

“人家都陪你玩一天了,現在好睏,我要和你一起睡覺,快來哄哄人家嘛~”

寶寶開始哄“好朋友”睡覺時,你還可以讓玩偶任性一些:

“我要躺下睡,要你抱着,不然睡不着!我們蓋一條被巾好不好?”

於是,寶寶爲了哄好這個任性的“朋友”,也會跟着乖乖上牀睡覺。

這些擬人化的語言,符合孩子的泛靈心理。相比強迫和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泛靈心理可以幫助爸媽教導孩子,但不意味着適用於一切場景。

泛靈心理不亂用

有家長看視頻不避諱孩子,也有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時,習慣語言恐嚇,但這些做法都不可取。

NO 恐怖畫面

不要給娃看有暴力、血腥場景的繪本、視頻。

NO 嚇唬語言

不要對娃有語言上的恐嚇。比如,“再不聽話大灰狼來吃你啦!”

NO 推卸責任

不要孩子一摔倒,家長就一邊狠狠地拍地,一邊責怪“地”的不是。

比如,“都怪地不平,絆倒了寶寶,打地!”

這樣的做法只會誤導孩子,讓孩子變得推卸責任,不加思考地認爲“都是別人的錯,不關我的事。”

說到這裏,有家長就開始鬱悶了,我家孩子“不吃這套”,怎麼辦呢?

“演戲”沒用怎麼辦?

當然,凡事總有例外,科大大在這裏提醒,孩子不配合有兩個原因。

① 寶寶還小,聽不懂你的語言。

這時家長可以提供給娃可選擇的範圍。比如,睡前是先看書還是先刷牙呢?當然選項內容是大人可以接受的。

這樣孩子慢慢能夠感到我是有能力、有權利選擇的,而不是隻能服從。

② 孩子已長大,演故事“騙”不了。

這時,家長就認真聽完孩子想說的話,遇到不聽話時,先問:寶寶,你怎麼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底線,已經決定的事,無論孩子怎麼哭鬧打滾都不退讓,事後再平靜解釋。

“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用娃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做個“戲精”爸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