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行爲經濟學的方法對付熊孩子,管用嗎?

本文已影響2.36W人 

這年頭熊孩子真討厭,熊孩子該如何應付?如何對付熊孩子纔能有效?該如何用行爲經濟學的方法對付“熊孩子”,做爲孩子的爸媽趕緊看看吧。

西西媽媽又因爲學習和西西吵翻了——而且,這次是大吵······無數次,西西媽媽感覺自己氣得都想動手了,當然,在心裏默唸了好幾遍“冷靜,冷靜”之後,忍住了。

其實,母女倆沒什麼大事兒——無非就是媽媽讓西西好好學習,認真點;西西年紀小,有點兒調皮,難免走神或者精力不集中。可是,就是平時這一點點的小事兒不斷累積,往往就會升級衝突。

西西媽媽面臨的難題,相信絕大多數家長們也都遇到過。面對孩子的不合作,感覺完全沒辦法。其實,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相處,完全不用硬碰硬,非要用嘶吼甚至是暴力的方式去命令、管制孩子,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還影響了家庭的親子關係。

那怎麼辦呢?當然有辦法,而且還是成熟的套路!這方面,各位爸爸媽媽們真的不妨偷師一下精明的商人:想想這些商家,既沒有威逼利誘,也沒有暴力恐嚇,我們作爲消費者怎麼往往就乖乖就範了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利用心理學、行爲經濟學的技巧,引導、刺激顧客的消費行爲——沒有強迫、沒有對抗,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悄悄發生。

當我們把這些技巧應用到教育中,說不定也會有意向不到的效果呢!有這麼神奇嗎?快來一起學學吧!

你給孩子“誘餌”了麼?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般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對比的方式進行選擇。這是因爲,沒有一個人會告訴我們一個事情或者一件物品的價值幾何。比如,我們可能不知道55寸的電視機應該多少錢,但是我們一定知道它應該比同樣配置的40寸的電視機貴。

行爲經濟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經濟學人》雜誌在訂閱的時候有下面三種選擇:

電子版:每年59美元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電子版+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乍一看,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是不是犯了一個昏招?第三種的電子版不是相對於白送的麼?其實,這正是他們的聰明所在——他們正在通過“詭計”來操縱我們的選擇。對於電子版59美元和印刷版125美元,你可能不知道該選哪個,但是你肯定知道125美元的電子版+印刷版套餐肯定是更優的選擇——因爲電子版相當於免費!

事實上,實驗結果也表明,125美元的套餐的確成爲了多數人的選擇。由於有單獨印刷版125美元的對比存在,使人們省去了思考,直接選擇電子版+印刷版套餐。後續的實驗也表明,當去掉中間印刷版的選項後,電子版+印刷版套餐的選擇比例會大幅度下降。

父母用行爲經濟學的方法對付熊孩子,管用嗎?

知道了這個“祕密”,對於我們管教孩子有什麼幫助呢?當然有!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安排學習或者其他事情的時候,往往只給出一個選擇——比如,你現在把數學作業寫完,或者你把家裏的地打掃了。這種單一的選項,孩子面臨的選擇只能是接受或者拒絕。當孩子不願意做這件事的時候,往往就會很容易拒絕。

有經驗的家長,往往給孩子安排事情的時候,都會給出兩個或者多個選擇。其中,有一些選擇就是所謂的“誘餌”——這些選項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真的去選擇,而是讓孩子心安理得地去選擇另外你傾向的選項。

比如,你想讓孩子做數學題,不妨給他兩種選擇:一個是做一張四十分鐘的數學卷子,看二十分鐘電視;另外一個是學五十分鐘英語,看十分鐘電視。對孩子來說,反正都是學習,多看十分鐘電視總是好的,他多半會選擇數學學習。

設置“誘餌”,通過巧妙的方式引導孩子的選擇。既能夠避免孩子的牴觸情緒,又能夠達到家長的教育目的。

孩子心中的那個“錨”

有時候,家長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同樣的學習時間,能力差不多的孩子往往在態度上會有很大差別:有的學得興高采烈,有的就叫苦叫累,這可能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行爲學的實驗:

讓兩組學生分別聽同樣一組難聽的噪音,作爲補償,給其中一組的學生每人10美分,給另外一組的學生每人90美分。第一次聽完後,分別向這兩組學生髮問:如果讓他們再聽一次,最低限度想要多少錢?

實驗結果表明,第一次給了90美分的學生的出價要比第一次接受10美分的學生出價高出將近一倍。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會把學生第一次聽噪音收到的錢叫做錨。而在後續的行爲中,我們都會受到內心第一次這個“錨”的影響。這種體驗,其實我們很熟悉。比如我們看待房價:經歷過低房價的長輩,面對如今高漲的房價,總會覺得特別貴;而沒見過低房價的年輕人,心理感受相對就不那麼明顯。

父母用行爲經濟學的方法對付熊孩子,管用嗎? 第2張

知道了這些,爸爸媽媽們在帶娃的時候就又可以各顯神通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要非常注意孩子內心中那個初始的“錨”。回到上面的問題,爲什麼同樣的學習任務量,孩子所反應出來的態度差異可能很大?這可能就是孩子內心中的”錨“在作祟。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爸媽的影響下看書、學習,那麼學校的學習量可能就不會成爲他心理上的負擔,他會認爲能夠接受;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玩的時間比較多,那麼在學習量上來之後,內心初始的那個“錨”就會讓他產生對抗的情緒。

“錨”的作用還可以體現在對孩子學習動力的刺激上。如果孩子一上學或者進入一個新的集體成績就非常好,那麼他內心的“錨”可能就會是90分;同樣,一個孩子進入一個新集體“出師不利”,他內心對自己的“錨”可能就是70分。當這兩個人同時得了80分的時候,原來90分的孩子會想着怎麼努力提高成績;而原來70分的孩子,可能就會對自己的成績滿意了,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做任何事情,爲孩子成功設定一個相對高的“錨”,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很有益處的。

你給孩子進度條了嗎?

孩子學習坐不住,耐性差,估計是很多家長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剛學了不到10分鐘,孩子的屁股就像坐在釘子上一樣,前後左右亂動。同時,注意力開始分散,學習效率開始大幅度下降。

家長碰到這種情況,多數情況只能是動用權威甚至是暴力。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全程陪讀,隨時監控。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缺乏耐性和毅力是人類的通病。爲了克服這類通病,生活中有很多精巧的設計都在緩解人類等待時候的焦慮。還記得我們拷貝文件時候,電腦給出的進度條嗎?這其實就是在緩解我們的等待焦慮。你不妨試想一下,沒有了這個進度條,面對不知道何時能夠結束的一項任務,你會不會焦慮?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都用上了進度條這個原理。比如,用於監控你走路、鍛鍊次數的智能APP,在你完成當天設定目標的1/4、一半、3/4的時候,都會給你提醒;uber司機在完成當天任務量的一半的時候,也會收到系統的提示。這些正向的反饋,其實都是在刺激你繼續完成剩下的任務。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一個進度條,不斷進行刺激,孩子也會失去耐性,半途而廢。比較容易操作的方式是,家長每天爲孩子列一個需要完成任務的清單。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就劃掉一項,或者給予一個小獎勵。這樣,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總能夠不斷得到正向的激勵和反饋,注意力也更容易持續地集中。

其實,說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耐性差都是相對片面的。即使是一個5、6歲的孩子,你給他一個特別愛玩的電子遊戲或者好看的電視節目,他也能安安靜靜地持續注意力很久。所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使他獲得更好的“體驗”,拴住他的注意力,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

怎麼樣,看過了這三招,各位爸爸媽媽們是不是都有了一些新的啓發?正如我們所熟悉的那句話所說的,只會打孩子的父母都是無能的父母。家長作爲孩子最親近、最熟悉的人,完全可以開動腦筋,用一些“軟套路”降服熊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