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好孩子,莫要小瞧生活習慣!

本文已影響2.97W人 

有這樣一對雙胞胎前輩M醫師是一位專業心理醫師及講師,出於對自己所學所事專業的熱誠與喜愛,他在養育自己的一對寶貝雙胞胎兒子時,有計劃的採用了兩種略有不同撫養方法:雙胞胎中的老大在其嬰兒階段接受的是規律的科學餵養,老二則是完全配合嬰兒自身的需求反應來餵養(提醒:非專業人士,請勿隨意模仿);在孩子進入幼兒階段的觀察中,M醫師相當明確的報告了兩個孩子行爲方式上的不同,老大遇事表現更獨立,行爲表達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老二遇到問題則更喜歡向家長求助,比較愛哭粘人。

想培養好孩子,莫要小瞧生活習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同一個家庭、同一對父母,連生命最初形成地——子宮,也是同一個,可僅是嬰兒期餵養方式的不同,就能令孩子的行爲表現出現差別!自古民間的俚語俗話就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說法。如果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前面的“龍”與“鳳”可以理解爲純是生理基因上的遺傳,而後半句“老鼠會打洞”卻是一種行爲方式上的習得。

走出M醫師的小家,傾聽我們整個社會大家的聲音,不難發現身邊有不少人會有這一樣句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用科學育兒的理論思想深一步解釋這句話,就是:父母是何種的行爲模式,孩子就會有何種與父母相應的行爲模式。

想培養好孩子,莫要小瞧生活習慣! 第2張

莫要小瞧生活中的一些習慣

每個來到世間的新生命,最初都只是一張白紙,紙上會是一幅美麗的畫,還是一篇字跡工整的華文,這全然是一個未知數,但無論是開始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肯定離不開父母日常生活習慣形成的各種引導。一旦某一日,作爲家長的你在不滿意白紙上的內容時,不妨先請冷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有哪些忽略的“壞習慣”!

培養孩子好習慣,家長要改掉的 “壞習慣”

萌萌孩童學起步,搖搖晃晃牽人心,孜孜不倦惹人愛!學步對孩子而言是人生跨出的第一大步,如果因爲怕孩子會摔,會疼,一直扶着護着,看似是愛實則害。相信這個道理現在大多數父母都已明白,而且在生活中已經能做到很好放手,讓孩子們去是經歷這個人生第一步的過程。不過,進入到生活中其它方方面面孩子的第一次或努力嘗試中時,家長的“壞習慣”又難免會跑出來了。例如,嫌孩子自己動作慢,代穿衣服代穿鞋;又如,怕孩子自己吃飯不穩當,一路餵飯喂菜,大齡兒童了,還是剔骨挑肉的餵食。因爲家長怕這怕那,嫌慢嫌差,有意無意還是把許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給包辦了下來,把很多需要嘗試的過程給簡化了,不經意中就讓孩子失去一次自理的機會,多增一份依賴,減去一份自信與獨立。

想培養好孩子,莫要小瞧生活習慣! 第3張

家長可以這樣改:

- 生活中少一些代勞:不管什麼事情,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家長就應合理放開手,讓他們/她們自己來。比如:早上起來,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先不要計較穿得是否完全妥當,等他穿好後再幫助整理;吃飯讓孩子自己吃,哪怕飯粒掉一地,也不要責怪或怕打掃起來麻煩而代勞,這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

- 教育和指導要到位:要反覆耐心地教育,不能僅限於指錯或建議,更重要能實際給到孩子一個他/她能做到做好的方向。要知道小孩子忘性快,需要通過反覆和深動形象的教育來強化記憶和理解。

想培養好孩子,莫要小瞧生活習慣! 第4張

- 家庭育一定要統一口徑和步調,千萬不要讓孩子感到家裏有“派別”,尤其是家中有上一輩老人在的情況下,父母更要把握教育與溝通的方法,不要讓孩子將長輩們當成萬年靠山,防止上一代給予過多的代勞和縱容。

- 生活好習慣可以從興趣入手,以遊戲的方式來吸引,不要強求。如:孩子刷牙,就可以用果味兒童牙膏,可愛牙刷,或看家長嘴上長出白鬍子的刷牙橋段,來讓孩子從怕或不喜歡刷牙到吵着要拿牙刷來刷牙,從而漸漸養成了每天刷牙的好習慣。

- 一個好的行爲,到轉變成一個好的習慣,不能缺少家長合理及時的反饋與肯定。面對嘗試和起步中的孩子們,家長要多容許孩子們的“拙”,少一些指責,多一點到位的肯定,多幫助啓發。例如:小孩子洗臉洗腳不小心把水潑灑出來時,不是大聲去責怪,而是教導他/她如何洗。孩子們是聰明的,會自己琢磨如何一次比一次好。只要我們家長多指導,少插手,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儘自己的努力去幹,相信他會越幹越好。

想培養好孩子,莫要小瞧生活習慣! 第5張

- 學着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能力。眼中的世界與我們成人是不同的。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能力也許不合乎成人的標準,但是請用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她們。作爲父母,請將這種欣賞的眼神,鼓勵的行動變成一種習慣,讓孩子在父母的好習慣中積極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孩子代表的是未來,他們/她們終須獨立地面對未來的生活,獨立去面對人生諸多的問題。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未來的一切,但能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好習慣中,爲孩子培養起良好能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