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種方法教會孩子分享,註定讓他吃虧一輩子!

本文已影響2.87K人 

最近,媽媽圈總有人問:怎麼教孩子學會分享?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某媽家裏來了客人,是她兒子煥煥4歲的小表哥。表哥臨走前,看到煥煥正在地上玩着的小坦克,很好奇,於是回頭衝上去就要搶來玩。煥煥不願,把坦克死死抱在懷裏。

某媽看到兒子的舉動,很尷尬,於是勸煥煥給哥哥玩一陣子,煥煥還是不答應。某媽一氣之下,上前狠狠掰開煥煥的手,把坦克奪過來送到小表哥的手裏,還給了煥煥屁股一巴掌,指責煥煥說:“你怎麼變得那麼自私?誰教你的!”

眼看着媽媽把自己的玩具送給別人,煥煥大哭起來,某媽丟了一句“無理取鬧”給兒子,就出門送客了。

作爲家長的人,似乎都知道孩子有個奇怪的特點,就是平時家裏一大堆玩具放着,他碰都不碰一下,哪天客人來,別的孩子看到也想時,你的孩子就會跟他們來個玩具搶奪大戰。

在這場大戰中,當着客人的面,或許80%以上的媽媽都會支持煥煥媽的做法——孩子小氣、自私,就得這麼治他,要不長大了還得了!可事實上,孩子這番舉動,真的僅僅是因爲小氣和自私嗎?

(一)

想起自己大概五六歲時,爸媽經常出差,沒什麼時間陪我,於是我爸就在集市上買了三隻小鴨子給我當玩伴。我很喜歡小鴨子,天天喂,還放水到盆子裏給它們游泳。

有一天,鄰居那個比我小兩歲的小男孩當着他媽的面,哭着非要我的一隻小鴨子拿回家去玩。我不肯,因爲我先前看到那個小傢伙毫不憐惜地抓着小鴨子的脖子丟來丟去,這可是我當寶貝一樣細心照料的鴨子啊,卻被別人揪住脖子像沙包一樣拿來仍,多心疼,於是我不樂意了。

正好,我媽在一旁看到,說你是大姐姐,要知道謙讓,快分一隻小鴨子給弟弟玩。我媽勸說了好多遍,我還是不願意,因爲我覺得他隨時都有可能把小鴨子給玩死。

這下,我媽當場就發飆了,吼我不懂事、小氣、自私,“好,不給別人玩,你自己也不要玩了……”這一吼,她快步上來就把鴨子全都給扔飛了。

那一瞬間,我被驚嚇得說不出話來。雖說後來,我媽還是把扔飛的小鴨子一隻只給我追回來,安慰我說,其實我就是想讓你受受教育……但是,如今這件事就快過去20多年,我至今還記得,那個時候我的整個世界似乎被摧毀得支離破碎的感覺

是我自私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三隻小鴨子於我而言就像我的三個朋友,它們陪伴我,所以我要保護它們。但是,在我媽眼裏,那些鴨子可能值不了幾個錢,送給別人一隻也不算什麼,所以,她才覺得我的任性是無理取鬧、小氣、自私。

很多時候,家長總習慣按自己的想法去衡量一個玩具對孩子的意義,而常常忽視了這個玩具對孩子精神層面上的價值。

在家長看來,不就是一個小東西而已嘛,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正是這一個毫不起眼的玩具,它可能承載着孩子內心的寄託,對於孩子走向獨立、健全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現在,偶爾我還會跟我媽提起這事,我媽說:“都過去那麼久了,你怎麼這麼記仇?” 我說:“我不是記仇,我從沒質疑過你愛我,我也不怪你,可那個坑還在那裏啊!”

是啊,那個坑起碼讓我後來對我媽缺失了一大半的安全感。還有那些碎片,也很有可能留在了我的血液裏。

(二)

曾經,我在媽媽羣裏談到這段童年經歷,某寶媽說:小孩子哪有這麼複雜的情感?我不相信……是啊,正如現在的我也不相信我媽讀了那麼多書,當時在這件事上反映還會這麼粗暴,她是對我恨鐵不成鋼嗎?

事實上,還有比扔飛鴨子更可怕的。

據我的朋友宋說,有一次,她爲了糾正兒子“獨食”的習慣,當着這個三歲的孩子的面,把他不願意分給別人玩的動畫卡片搶過來,惡狠狠地一張張剪碎,然後丟到垃圾筐裏去。

事後,她不可思議地問我:“你知道嗎?就是那次後,我從我兒子的臉上看到了一種怨恨的表情。你覺得,一個才兩三歲的孩子懂得恨人嗎?”

那麼小的孩子會懂得恨人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現在這個已經七八歲的孩子多少有點討厭他人的親近,偶爾與他人發生爭執還會突然揮舞起拳頭。

“扔”“搶”“撕”……爲什麼這些舉動讓孩子怨恨?

因爲這些充滿攻擊性的暴力行爲直接毀壞了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與物品,那是一個孩子無比信任、無比親近的人在毀掉自己最珍愛的東西啊,對他來說,這該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痛苦呢?

這種痛苦,讓孩子失去的正是內心深處對你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另外,這些動作多少還體現了一點家長“耍熊”的教育理念。教育教育,講求的是言傳與身教,何況,父母再好的“言傳”都不如始終如一的“身教”有效。

身爲家長,我們不能一邊以暴力的手段去毀壞孩子的東西,一邊要求孩子做一個有禮貌、識大體、懂分享的人。否則,孩子日後也會更傾向於成爲這樣“耍熊”的“兩面派”。

用這種方法教會孩子分享,註定讓他吃虧一輩子!

(三)

前幾天,媽媽羣八卦《媽媽是超人》這個節目,又談到“摔玩具”這個話題,有人說:“別老以爲你這樣一“扔”一“摔”是爲孩子好,對於孩子而言,其實愛護比愛更重要。”

那一刻,我忽然領悟,是啊,小孩不懂大人各種所謂“我這都是爲你好”“我這都是爲了教育你”的大道理,他只想被切切實實的行動所關愛、保護,就像他們愛護自己珍愛的玩具一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一個人發展的五大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其中,安全感需求的滿足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自己。

父母落到行動上具體可見的愛,能真切地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否則,安全感出了問題的孩子,他日後得付出多少的時間和代價才能與那些從小被愛護備至的孩子相看並齊?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些被愛護備至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已經在向前追求自己社會的地位、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了,而你的孩子還在爲了彌補當初被你“摔”沒了的所謂的安全感而苦苦掙扎在第二個層次,他不是輸在起跑線,是什麼?

畢淑敏說,懂孩子的人,會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愛他;不懂孩子的人,會用你所喜歡的方式去愛他。於是,懂孩子的人事半功倍,你愛得自如,他獲得幸福;不懂孩子的人事倍功半,你愛得吃力,他感到辛苦。

可見,孩子的第一條起跑線在哪?

懂得正確教育孩子的家長,無疑,纔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條起跑線。

這樣想想,我至今所看到那些容貌氣質、言語行爲更樂觀、積極並且因此而容易收穫成功的人,展現的就是有關家庭教育的一切。這些人,他們的父母一定選擇了最能讓他們感受到愛的方式,來呵護他們一路的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