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守信但孩子可以說話不算數

本文已影響2.09W人 

很多父母十分重視對孩子誠信的培養,認爲讓孩子做一個守信的人,“說到做到”是一項難得可貴的道德品質。擁有這種意識的父母非常值得敬佩,因爲你會發現,這樣要求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們深知父母榜樣的作用。比如答應陪孩子去游泳,就一定會克服困難帶孩子去。這樣的父母,能夠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安全感,也讓孩子的生活更有秩序感,而不是生活在一個總是“臨時起意”的狀態裏。

但在實際養育當中,這些父母可能會遭遇糾結的困境:爲什麼孩子總是嘴上答應好好的,行動中又做不到?這樣的孩子還能守信嗎?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太缺乏自控力?如果孩子沒有守信,是否要得到一定的懲罰?孩子不能守信,自己還要跟孩子守信嗎?答案正如本文題目:父母要守信,但孩子可以說話不算數。這是爲什麼呢?

不得不說,父母的很多養育困境,就在於父母常常不能瞭解孩子的心理年齡特點,因爲嚴重高估孩子的發展水平,或是錯誤地認識孩子的發張狀態,就容易出現上述的糾結困惑。

父母要守信但孩子可以說話不算數

對一個成人個體而言,如果答應的事情,最後沒有做到,完全可以界定爲不守誠信。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完全是站在道德的評判臺上進行裁決。儘管成人也會因爲各種原因出現事實上的不守信,但很多時候可以通過溝通和解釋,重新獲得他人的信任,失信的成人也會主動彌補曾經的失信。基本上不會影響該個體是一個守信的特質。

但是那些確實缺乏誠信不靠譜的成人,大多數都可以歸因到其人品問題,成爲大家公認的言而無信之人。成人不守誠信,往往不需要額外的懲罰,社會交往本身便會帶來諸多懲罰,如朋友的不信任,親密關係的梳理、不靠譜的標籤等。這羣人當中,自信分析還會有一小部分人,不僅僅是因爲人品,而是因爲能力有限從而導致無法守信。比如有人答應要幫你什麼忙,但是後來發現實現不了,辦事能力有限;也有可能答應之後就忘記了,記憶能力不行。有些老人隨着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也常會出現“無法守信”。因此,可以簡單總結爲不守信的成人,都是因爲存有不足:人品不足或能力不足。

而我們的孩子,與成人不同,他們的不守信,說話不算數,就往往是受制於能力,而不是人品。即小孩子的不守信往往不是源於社會發展領域內的道德缺乏,而是源於認知能力發展的不足。爲什麼這麼說?

首先,孩子的記憶力不允許。從信息加工的視角來看,“記憶”可以區分爲“記”和“憶”兩個過程,記是信息輸入,憶是信息提取。當孩子表現出“記”不起來的時候,實際上往往是“憶”不出,即已經記在腦子裏面的內容提取不出來。孩子在6歲前後,還有很多內容無法載入長時記憶,所以孩子會很快忘記幼兒園老師,除非每天還能繼續見面,當他們基本都會記得小學老師。孩子答應給小夥伴帶小禮物到幼兒園,有時如果沒有父母的提醒就會完全忘記;答應媽媽拿玩具帶到外面去玩時,一定記得拿回家,但往往忘記,不是他們不守誠信,而是他們一玩起來,就會忘記說過的話。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依據這些事情判斷孩子不守信,顯然不合適。認知能力發展不足,父母給孩子貼上不守信的標籤,不再信任孩子,會讓孩子感覺到非常憤怒和委屈,因爲這不是他們的本意,說他們是說話不算數的孩子,他們也會不服氣不認可。父母要明白一點,經過提醒,如果孩子能夠堅持做曾經承諾的事情,就意味着孩子在守信。如果父母提醒,孩子也記起,但由於後悔之前的承諾,想要反悔,這纔是孩子不守信的實質表現,即真正的不守信,此時父母就需要引導孩子堅持守信。

其次,孩子的自誇能力在作怪。如果小孩子不會高估自己,不善於自誇,那麼他們就會顯得比較保守,缺乏冒險探索的勇氣。因此,具備自誇纔是小孩子應有的樣子,這種高度信任自己的情感,基本上要持續到15、16歲左右嗎,恰逢他們的免疫系統發育完備的年齡階段,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也就是高中伊始時期。儘管,在這一常常的時期,孩子還會表現出很多膽怯和不自信,但是這並不能妨礙過度高估自己能力這一真實自我的存在。孩子的很多方面發展的本身,就是不斷地解決衝突和矛盾,誇大和貶低會實實在在地同時存在。正是這種自誇,往往置孩子與“不守信”之境地。比如從超市購物回來,答應媽媽拎袋子,不讓幫忙還會發脾氣不高興。但是一拎才發現,真的拎不太遠,很快就支持不住。有的孩子就會瞬間決定放棄。如果此時父母給孩子貼上不守信的標籤,孩子就會非常懊惱和生氣,再也不想幫助父母。即使事實上做不到,但他們真的不喜歡被質疑。父母可能會認爲孩子過於逞強,但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地觀點我們可知,孩子並沒有擁有很好的想象能力,據此準確預估自己的力氣和能力,也不能估算出事情解決的難度之大。鑑於此,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沒有幫到我們,而是要看到孩子想要幫助們的真實想法。此時,父母要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和積極幫助父母的心理,還要安慰孩子接納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讓孩子在被肯定接納的前提下,調整自我認知。培養孩子成爲一個越來越能夠“守信”的人。

最後,孩子的自控力不充足。很多父母都會擔憂和抱怨孩子的自控力,尤其是在一些習慣的養成方面。父母往往存有這樣的邏輯:今天他可以不守信不堅持,他就會習得這樣的做事態度,永遠做不到守信,堅持守信必須從小養成。我並不質疑這樣的邏輯,只是覺得這樣的父母顯得過於教條和殘酷。更重要的是,你可能沒有機會一直住在孩子的心裏陪伴他,因爲你們在執行守信的路上,因爲一開始過於急功近利,相伴之路可能早早夭折。如果你因爲判斷孩子不守信,就自己也耍起賴賴,不再堅持守信,那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這是一個不理性、無效、甚至反效的解決方案。孩子答應自己更換衣服、收拾玩具、按時洗漱,按時回家,但他們經常因爲各種理由做不到,可能玩累了、可能想睡覺、可能不想跟小夥伴分開,他們不能抵制任何身體上的不舒服,不能忍受情感上的分離,不能堅持做重複瑣碎的事情,總之他們表現出的自控力並不強。發火、懲罰、數落、訓斥、責備,你曾經嘗試過很多次,但並沒有很好實效的方法,建議父母們不要繼續使用,除了收穫糟糕的親子關係,你一定不會收穫孩子的守信。父母要協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守信,讓他們爲自己感覺到驕傲。孩子習慣於困累後不洗漱,你就要在孩子有這種身體感覺之前,鼓勵他先去完成洗漱,再繼續玩耍,然後直接睡覺。讓孩子看到自己養成了好習慣,數到做到。孩子的玩具扔滿地,你可以提醒他過程中勤于歸放收納,而不是亂到他完全收拾不了的地步,再去處理。即使到了這樣的境地,父母也可以參與,協助孩子整理,讓孩子見證自己的守信。只有累積了這樣的守信體驗,孩子纔會成長爲守信的人。

養育是一個充滿包容、理解、鼓勵和陪伴的歷程。父母不輕言放棄,懂得堅持,有勇氣在孩子遇到難點時繼續奮進的父母,纔是孩子最需要的父母。並肩作戰,永遠比袖手旁觀要更得孩子的心。說好要好好養育孩子的父母,重在自己守信,次在鼓勵孩子說話算數。守信很多時候也是一種需要不斷髮展地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種持有的品格。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