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就是“過度的愛”嗎?

本文已影響6.77K人 

朋友家的小孩2歲多一點,吃飯的事情讓全家人發愁。我經常看到的畫面是,爺爺奶奶拿着飯勺追着孩子滿院子跑,累得氣喘吁吁。

眼看別人家的孩子已經能夠自主吃飯,朋友一家人很着急,總覺得“這是溺愛害的”。

然而一提到不再給孩子餵飯,爺爺奶奶就會着急:“每次就吃那麼一點點,吃不飽的,不喂不行啊 ”、“吃的慢、吃的滿地都是”。

就這樣,他們一邊抱怨孩子2歲多了還不會好好吃飯,一邊繼續追着孩子餵飯。

溺愛是爲了大人好

周圍的人都說這家人實在是太溺愛孩子了,愛的太多物極必反。而我感覺到的卻是他們對孩子的愛太少,而對自己愛的太多。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觀察過很多孩子,在他們咿呀學語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熱切地想要自己學習吃飯的。

溺愛就是“過度的愛”嗎?

或許一開始,孩子們不會用刀叉、拿不穩筷子、把米飯掉在桌子上,可當他們把食物放進自己嘴裏的時候,眼睛裏會流露出充滿成就感的光芒。

學習吃飯,是生物的本能,孩子對學習吃飯天生充滿了熱情。

可是,有很多的大人會對這種“自己吃”的熱情視而不見。只爲了讓自己更輕鬆一點。

吃飯吃得慢,孩子會不高興嗎?不高興的是大人,因爲孩子吃得慢,大人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了,而孩子不會。

吃飯吃的滿地都是,孩子會不高興嗎?不高興的是大人,因爲需要收拾滿地狼藉的是大人,而孩子不用。

吃飯吃的不多長不胖,孩子會不高興嗎?不高興的是大人,因爲需要面對來自親朋好友的問責和比較的人是大人,而不是孩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餵飯其實是一種控制。以愛爲名義的餵飯,讓大人們控制了孩子吃飯的結果,避開了自己不想要面對的情況

可是,他們卻忘記了,一棵小樹無法在一夜之間長成蒼天大樹。孩子在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個緩慢笨拙的過程,如果此刻阻斷了它的成長,那麼它的發展必然被停止。

溺愛其實是愛自己

與其說溺愛是寵孩子,不如說是,成年人在寵溺自己。

我的朋友敏娜是個事業型的女強人,因爲工作的需要常常會需要出差。每到一個城市她都會毫不猶豫地衝到當地最高檔的商場,給女兒買洋娃娃。

女兒很早就開始說,家裏的洋娃娃已經堆積如山,即便每週“寵幸”5個都玩不過來。

敏娜也和女兒再三保證,以後買娃娃要剋制一些,不要買這麼多。可是不知道爲什麼,敏娜一出差,一到陌生的城市,她就控制不住自己,鬼使神差一般地往商城專櫃跑。

敏娜自嘲,這是對女兒“太溺愛了”,她的潛意識告訴她買娃娃可以讓女兒更開心,這是爲了女兒好。不過女兒卻一點都不領情,玩膩了洋娃娃的女兒,開始喜歡除了娃娃以外的所有玩具。

爲什麼自己會對洋娃娃有一種執念?爲什麼即便孩子親口說不喜歡洋娃娃了,可依然認爲孩子肯定喜歡洋娃娃?敏娜想搞清楚原因。

直到有一天,她在接觸到心理諮詢時,才發現,她給孩子買這麼多娃娃,與其說是爲了女兒,更不如說是爲了自己。

溺愛就是“過度的愛”嗎? 第2張

敏娜小時候,爸爸也常常會去外省出差。

有一次,爸爸出差回來,給敏娜送了一個洋娃娃。儘管這個洋娃娃並不漂亮,也不昂貴,但收到禮物的敏娜卻很開心。因爲她覺得,這是爸爸愛她的表現。

見到敏娜喜笑顏開,爸爸跟敏娜說:“以後每次出差,我都會帶洋娃娃給你的”。

可是不知道爲什麼,爸爸就把這件事忘了。之後的若干年裏,他再也沒有給敏娜帶過洋娃娃了。

懂事、敏感的敏娜沒有問爸爸爲什麼,但她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中缺少了一些什麼。長大後的敏娜,早已把洋娃娃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她和爸爸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融洽。

但當女兒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時,敏娜的腦海裏卻逐漸浮現出洋娃娃的樣子,在她去超市看到洋娃娃的那一瞬間,她開始認爲女孩子就應該玩洋娃娃,沒有哪個女孩能夠抵擋洋娃娃的誘惑。

敏娜爲女兒買洋娃娃,實際上是在補償自己的內在小孩。

因爲在買洋娃娃的時候,她想到的是收到洋娃娃的孩子會和當年的自己一樣開心,卻木有詢問過孩子需不需要洋娃娃,喜不喜歡洋娃娃、喜歡什麼樣的洋娃娃。

領悟到這一點後,敏娜知道該縱容自己一下了,於是在下一次出差的時候,她買了一個漂亮的洋娃娃,不過不是給孩子而是給自己。

儘管敏娜現在月入已經過了3w,但當她爲自己購買娃娃的時候,內心還是有負罪感的。

“這個負罪感是我‘內在的父母’在說話,她說,你這麼大人了,不該這樣慣自己。既然愛自己不對,那麼我只能把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出去,只有這樣我才能夠給予自己更多的關懷。

你看,溺愛看似是無限制地滿足孩子,實際上是無限度地在滿足自己。而孩子的真正需求,好像不是那麼重要了。

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育兒專家小巫曾經說過,溺愛是一種非愛行爲。

因爲當成年人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時,就很難再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尼采曾經說過:

真正活過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選擇如何經歷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個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經歷。

一個溺愛孩子的大人,一定會覺得自己最懂孩子。而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卻常常會覺得好像除了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而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是誰。

溺愛會限制成年人的想象,讓他們相信自己對孩子的判斷纔是正確的,而不相信孩子的真實感受,不相信孩子自身具備成長所需的意志力。

越是不信任,就越是溺愛,越是溺愛越會削弱成長的力量,孩子就越是難以做好一件事情。

而孩子,越是缺乏真實的感受,就越難以做好一件事情;越難以做好一件事情就越依賴他人的幫助;越依賴他人的幫助,就越難以獲得真實的感受。

溺愛,其實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惡性循環,深陷其中的父母和孩子都將在這個過程耗空自己。


避免溺愛的方式是愛自己更多一點

愛孩子,就讓孩子活成自己,而非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愛孩子,就需要允許他去犯錯,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會讓我們狼狽不堪。

我相信許多媽媽都是這樣想的。但是爲什麼,一旦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就無法接受孩子與我們的預期是不一樣的?

我們中大多數人在童年中都沒有得到太多的滿足。

溺愛就是“過度的愛”嗎? 第3張

愛滿則自溢,當我們自己無需被滿足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把自己的焦慮和恐慌投射在孩子身上。

所以,當我們感覺付出了愛卻不被孩子理解的時候,先彆着急想着是不是把ta寵壞了,而是好好安撫一下自己的內在小孩。

ta在童年裏沒有得到過的關愛,現在,已經成年的你都能給ta。

如果,在童年裏,不曾得到美麗的裙子,那麼,給自己買一條貴到要剁手的裙子吧。別非得讓孩子穿最好的衣服。

如果,在童年裏,不曾得到可口的糕點,那麼,就在高級酒店的下午茶裏享受咖啡和馬卡龍。別非得讓孩子吃進口的食物。

如果,在童年裏,不曾得到溫柔的對待,認真的呵護,那麼,就在深夜裏,給自己仔細的塗抹潤膚乳,和自己安靜的呆着。別非得圍着孩子團團轉。

愛孩子的前提,是你要學會愛自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