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讓孩子總說“我不敢”?

本文已影響4.98K人 

生活的色彩是豐富多變的,誰都不能保證永遠亮麗,沒有陰霾。挫折時,即便沒有來自別人的慰藉和鼓勵,我們同樣應該鼓起勇氣,樹立信心,面對之後的人生。因爲自信的光芒可以穿透黑暗。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誰擁有了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在大浪淘沙的時代,如何培養一個具有良好心理品質的人才,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究竟是什麼讓孩子總說“我不敢”?

“我的孩子特別聽話,在家很安靜,在學校很遵守紀律,聽課也很認真,就是老師讓參加活動,她都不敢去,讓她上臺表演節目,無論怎麼鼓勵,她都不敢上臺,這是怎麼回事啊?”同樣的問題,小艾已經遇到過很多次,下面讓小艾來給家長答疑解惑吧!

孩子真的是越安靜聽話越好嗎?不喜歡參與羣體活動,不喜歡主動表現自己,只想安安靜靜做個美女子,面對機會的到來,卻因爲“我不敢”這個理由,與成功擦肩而過,因爲孩子還小,家長可能不放在心上,一開始只是不喜歡參與活動,久而久之就什麼都不敢嘗試,懶的參與,由身體的懶惰到心理的怯懦,問題大了,家長就很是頭疼。

道理很簡單,就好比經常使用的大腦就會很機敏,經常跳舞的人四肢就會很靈活,如果長期讓孩子進行靜態活動,而很少去運動,去鍛鍊屬於自己的能力,孩子的身體就不是那麼靈活,心理會反作用於身體運用,不能聽從大腦的使喚,做出自己所想的動作,他也許想要嘗試,但是對自己沒有充分的信心,而停下了腳步。

身體的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統合使用的感覺叫本體感,就是對自己身體的一種整體感覺,兒童可以通過這種感覺對身體進行操控,即使我們不能聽,不能看,我們也能對全身有一個準確地掌握。比如,你不用刻意去看樓梯,你也不會出現踩空的現象,不用照鏡子,也可以一下摸到鼻子、眼睛、嘴巴。這些行爲都依賴於本體覺。


每個人出生時本體覺並不發達,需要後天的積累,才能順利發展。嬰兒時期的爬行,翻身,滾動都會培養其本體覺,整天抱着孩子,不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機會,都會影響其本體的發展,兒童時期,遊戲活動進行的太少,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運用,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孩子的手眼協調、雙側協調性以及身體所有感官的自然協調性發展都依賴於本體覺,對運動能力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切運動技能都建立在本體覺的基礎上。

本體感是自信心與創造力的根,長期得不到鍛鍊,軀體和四肢顯得十分笨拙,常會不知所措,焦躁不安,錯誤的本體感會使孩子動作行爲發揮失常,產生挫折感,失去自信心,進而生出惱怒和沮喪的心情,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對於本體感不足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身體信息反應,給大腦創造更多辨別和修正本體覺的機會。在孩子還未學會爬的時候,家長可以用搖籃輕輕晃動,幫助孩子建立本體感的認知;等孩子具備運動能力後,可以帶着孩子跑步,進行加速和減速的項目,帶着孩子去打羽毛球,投籃等運動,鍛鍊身體敏捷性和運動企劃能力,在每個階段孩子的能力發展都有不同的訓練需求,怎樣才能改變孩子,安排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能力發展規劃呢?

感覺統合訓練中本體感的訓練,主要發展孩子的運動企劃能力,針對不同階段,提高孩子動作的精細程度以及不同肢體動作間的協調性,對孩子的腦發育、日常活動、學習活動、以及長大以後的工作生活都有着深遠影響。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但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出來的,特別是在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正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