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家庭的孩子早當家?

本文已影響2.15W人 

有一天去朋友公司談事,和他聊起招聘,他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的孩子,往往會有一種近則不遜遠則怨的態度!”

朋友這話,看似說的是年輕人不懂事,把自己當作世界中心。而仔細想想,根本原因是: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他們用言正行端、吃苦耐勞來鍛鍊自己的孩子。

而相反的,真正的窮人在教育子女時往往有一種虧欠感:他們往往有一種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就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在我小時候,沒有見識過富足的生活,小時候經常捱餓,吃的很少,但當時的大人在教育孩子上的態度是: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爲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

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生活當成吃苦,並讓孩子以吃苦爲恥。

貧困家庭的孩子早當家?

這種現象一方面可以導致家長錯誤的作爲,另一方面,貧窮對孩子的認知確實有很大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類的雜誌的兩篇文章引述了心理學家們對貧窮與兒童學業的關係研究報告,介紹了貧窮對兒童學業的影響。

文章指出,貧窮是一種壓力

現在的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和在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的大腦結構發育得不一樣。

比如說玩具,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裏給一組小老鼠提供了很多玩具,讓這些小老鼠可以選擇玩不同的玩具。

結果發現,這些小老鼠長大以後,它們的神經元長了許多分支,而這些分支使得它們更加聰明,使得它們有能力收集和處理更多的信息;另外一組沒有玩具長大的老鼠,它們的大腦神經元就沒有這些分支,也就不具備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

低收入的家庭無形當中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生活和心理壓力。

比如,收入低的父母出於種種原因,很少跟孩子在一起,會使得孩子養成孤僻的性格;在家教方面,他們經常對孩子說一些包括諷刺挖苦性質在內的負能量的話,有些家庭甚至對孩子使用暴力。

這種壓力環境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傷害是潛在而持久的。因爲一個動物若處在有壓力的環境中,自然會保持高度的警覺,而且也不會隨意探索周圍的環境。因爲這樣做可以讓它們得以生存,但同時它們的認知能力也漸漸減少,科學家發現,這種模式也適用於人類。

孩子處在壓力的環境下,對周圍的人和事也會變得異常敏感,不願參加社交活動,這種心理壓力會阻礙智力發展,影響學習成績,最明顯的影響是抑制求知慾和探索世界的動力。

貧困家庭的孩子早當家? 第2張

美國的科學家對貧窮的環境與兒童和青少年大腦的發育之間的關係做了較全面的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收入和孩子的大腦結構存在差異。

在諸多研究中,一篇題爲《家庭收入,父母教育與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結構》的研究報告最爲知名,它發表在2015年3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之後引起了激烈討論。

這篇報告表明,在父母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包括主管語言和高級功能的大腦不同區域的表面積會有所增加,在影響孩子成長的所有因素中,家庭收入比父母的教育程度更重要。

此外,報告顯示:父母教育水平(=父母在學校讀書了多少年,當然不包括留級萬年的那種類型,指的是學歷年數)和小孩的大腦面積成明顯的直線相關,特別是在語言、閱讀和執行能力(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特別明顯。

粗略估計,只有高中文憑的父母的孩子比來自讀過大學的父母家庭的孩子的大腦面積少 3%。

洛杉磯兒童醫院研究小組,也獲得了同樣的發現,該小組的研究認爲在低收入的家庭裏,收入的細微差別都會與大腦一些區域的表面積大小有很大關係,而這些部分正是主管學業成功重要的技能。這個研究結果並不意味着孩子的未來認知或者大腦發展,就因爲家庭收入情況不同而被決定。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腦是有彈性的,不斷地在進行自我塑造。貧窮不是結論,重點是政策制定者、社會、家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他們需要共同思考的是可以爲兒童做什麼以幫助他們的大腦健康發育。

貧困家庭的孩子早當家? 第3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