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高的父母,就不會當着孩子面做這4件事!

本文已影響1.6W人 

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在作文中寫道:

媽媽在姥姥那兒總是笑臉如花,有什麼好吃的總讓我給姥姥送去。

她還常常陪姥姥說話、散步。

可不知爲什麼,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臉就拉得好長,連話也說不上幾句……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

“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父母個人的言行,對於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

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教育,但層次高的父母從不當着孩子的面做這4件事。

不當着孩子面撒謊

一天,5歲小侄女哭着跑到我的房間,跟我訴苦:“爲什麼媽媽可以說謊,我不行?”

她說:

“有一天王阿姨給媽媽打電話,讓阿姨出去吃飯,媽媽說生病了就不去了。

可媽媽明明沒有生病,剛剛我的小朋友也約我出去玩,我也不想去,我也告訴她我生病了。

結果媽媽說小朋友不能撒謊,我頂嘴,就被打了……”

“媽媽上次請假帶我出去玩,也是跟幼兒園老師說我生病了,爲什麼我就不能這麼說?”小侄女邊哭邊補充。

父母經常說謊,而要求孩子不說謊,表裏不一,再鏗鏘的說辭也是蒼白無力。

父母要求孩子不說謊,自己爲了避免社交尷尬,對別人撒謊,或爲了敷衍哭鬧的孩子,對孩子撒謊,這些行爲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爲孩子的說謊設下了模板。

托爾斯泰曾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

層次高的父母,從不當着孩子面撒謊,謊言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是謊話連篇。

層次高的父母,就不會當着孩子面做這4件事!

不當着孩子面抱怨

兒童心理諮詢師水亦田說過兒子兜兜的故事:

兜兜爸換工作後,壓力倍增,下班回來總是憂心忡忡,三句話離不開 “頭痛”、“心累”、“想睡個懶覺”、“不想上班”。

水亦田一邊安慰着兜兜爸,一邊陪着兜兜看着電視,兜兜爸每天就這樣抱怨着,兜兜也就這樣聽着。

直到有一天,還沒有等兜兜爸抱怨完,兜兜就接上:“我學習也累啊!我也不想上學了!”

兜兜爸解釋每天要面對很多人,處理很多糾紛,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問兜兜一個小屁孩兒累什麼累?

沒想到兜兜學起了爸爸,抱怨起學校生活,“我每天也要跟很多同學在一起學習,我同桌很調皮,經常跟我打架,下課後我也沒時間上廁所!”

水亦田吃驚,兜兜完全是爸爸附體,爸爸每說一句,兜兜都能接上。

兜兜爸說自己要寫彙報材料,還要迎接各項檢查;兜兜說每天都要寫作業,還要準備彙報演出,中午都沒有時間休息;

兜兜爸說週末要加班;兜兜說週末有各種補習班,還要寫週記。

父子倆的“比慘”,讓水亦田意識到大人的抱怨無形中對小孩子的影響。

幸福的人生沒有抱怨,抱怨的人生不會幸福,讓孩子的人生沒有抱怨,就要讓自己不做抱怨的父母。

看過這樣的新聞,一位叫張佳藝的濟南小朋友連續多年被評爲十佳少年,她的優點就是從來看不見別人的缺點,喜歡讚揚別人。

媒體採訪她的母親趙女士,問及如何教育時,她說自己從來不發鬧騷、不抱怨,女兒在家裏從來都是誇讚誰誰特別好、誰誰特別善良……

威爾·鮑溫說:“優秀的人都不抱怨。”

層次高的父母,從不當着孩子面抱怨,牢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是怨天尤人。

層次高的父母,就不會當着孩子面做這4件事! 第2張

不當着孩子的面哭窮

在網上看過一位佳佳媽吐槽自己的煩心事。

女兒佳佳自從上了幼兒園,特別喜歡和小朋友攀比,看見別人的新玩具、新衣服、鞋子總是纏着自己給她買。

爲了改掉女兒的壞習慣,佳佳媽決定對佳佳進行“哭窮教育。”

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她讓佳佳看看空蕩蕩的錢包,哀聲嘆地說“沒錢了”;

學校要交報名費的時候,她故意最後一個交,還強調“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媽媽上班多不容易才掙這些錢”。

有段時間,佳佳媽總是把這些話掛在嘴邊:“家裏連買菜的錢都沒有了”、“這個太貴,所以不買”、“家裏很窮,所以不買”……

看見佳佳再也不纏着自己買這個那個的時候,佳佳媽心中竊喜,但接下來佳佳的變化,才知道自己盲目樂觀。

她發現,佳佳明顯省錢了,但也變得摳門了,小朋友找她借個東西,她卻和別人說:“不能借給你,媽媽說,弄壞了就沒有錢買了” 。

以前和別人一起分享玩具、食物的佳佳,變成了吝嗇鬼。

更不可思議的是,佳佳居然主動撿起了垃圾,說要變賣成錢給媽媽,佳佳媽說家裏快變成了垃圾堆。

有些父母可能和佳佳媽一樣,想通過“哭窮教育”、讓孩子節約用錢,卻不想讓孩子變得小氣、自私,太過於在意金錢,最終讓孩子變得心窮。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媽媽,“哭窮”的典型代表。樊勝美受媽媽影響,天生貌美的她骨子裏卻一副不自信,把安全感寄託男朋友身上,因男朋友買房沒有寫自己名而分手。

哭窮的父母應該明白,真正的貧窮教育也是弊端諸多。

歷史上的大貪官和珅,雖出身名門,但父母早逝,兒時的生活貧窮清苦,對物質極度貧乏造就了他後來的瘋狂撈錢。

與孩子“談錢”,是每位父母無法避免的教育話題,層次高的父母從不會跟孩子“哭窮”。

孩子想要什麼,比“沒錢”的最好回答不應是“孩子,你要好好學習,長大後你就什麼都有了”麼?

層次高的父母,就不會當着孩子面做這4件事! 第3張

不當着孩子的面吵架

有一則新聞:

有一天,外面颳着大風,5歲男孩在陽臺站了許久,老師怕孩子冷,讓孩子回教室。

孩子的一句:“我想跳樓”,讓老師的心裏一驚。

老師說:“這麼高的樓,跳下去,人會摔死的。”

“我就想死。”

“你死了,爸爸媽媽多難過啊!”

“我就想讓他們難過。他們吵架,都說死,我很難過。”

這條新聞讓我想起知乎的一個話題:父母吵架時,你怎麼辦?

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

“爸媽有次吵架,我去廚房拿了菜刀往脖子上一放,對他們說:你們吵夠了沒有?再吵就再也看不到我這個女兒了!”

“讀小學的我,見爸媽吵架,杯子碎了一地,兩個人扭打在地上,我在旁邊拼命叫‘別打了,我要報警了’,然後我打了110……”

“爸媽吵架的晚上,我一個人邊哭邊來到小河邊,坐在岸上,使勁哭,把所有的怨恨委屈恐懼都喊出去,我不明白爲什麼別人家裏都有說有笑,我家卻是每天充滿戰爭。”

“當他們吵的最兇的時候,我打開了家裏的窗戶,我想15樓這個高度應該會死的快一點,至少不會殘疾吧,結果,被發現,沒死成!”……

從回答中看出,誰也不想父母吵架,痛苦的他們甚至想結束生命。

孩子無法理解爲什麼最親密的人卻用最惡毒的語言詛咒對方、用最粗暴的方式傷害對方。

但每個家庭總有不和的時候,夫妻之間也總有吵架的時候。

美國家庭與婚姻心理學家David Buss通過研究發現,夫妻每個月都會經歷1-2次“不愉快的大聲爭論”。

層次高的父母並不是不爭論,而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就像《荀子》中說的“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

他們深知當着孩子的面吵架,籠罩孩子的是揮之不去的是噩夢,懂得按下自己的情緒暫停鍵,換個時間和空間去解決矛盾。

而層次低的父母,情緒自控力差,一點就炸,總是忍不住想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而不知宣泄了壞情緒,卻傷害了孩子。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教育孩子的本領更不是天生的。

每一個把孩子培養成才的父母,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歷經一次次蛻變,最終才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