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本文已影響4.3K人 

1

成人世界,

總有一些自以爲幽默的人,

喜歡說一些不知分寸的笑話。

當玩笑的對象是我們成人時,

礙於社交潛規則,

我們最多心中反感,面上敷衍。

可是當玩笑的對象是孩子時,

當那些玩笑話已經對孩子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

讓孩子不安,恐懼時,

我們都非常想鼓起勇氣對那些人說一聲:

“閉嘴,別再對我的孩子說這樣的玩笑話了!”

最後卻又因爲怕尷尬,怕“得罪”人,不了了之。

可是,

難道我們就只能這樣任由孩子受傷害,

沒有其他應對方法了嗎?

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2

前不久,

豆豆在小區裏的小公園玩完回家,

我明顯感覺到他有些悶悶不樂。

睡覺前,

我照例和孩子聊聊天,他突然問我:

“媽媽,你和我爸爸以後再生一個孩子,

是不是就不喜歡我了?”

我很詫異,

以往我和孩子爸爸並沒有避諱過給他添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的問題,

他一向是驕傲的說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

從來沒有表現出憂慮的情緒。

“怎麼會呢?”我吃驚地問他,

“你怎麼會這麼想?”

孩子一開始沉默,

後來才說,是在公園玩,

遇到在那乘涼的鄰居奶奶說的。

“鄰居奶奶說,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

肯定喜歡自己的孩子,就不喜歡我了。”

那一刻我心中充滿了氣憤和委屈,

但還是努力按捺下情緒,儘量平靜地問孩子:

“那你是怎麼跟奶奶說的?”

“我說你不會的,可是我說不過她。”

孩子嘴一撇,就要哭出來。

我幾乎可以想象出當時的畫面,

孩子一定是一面想要反駁,

一面對老人的話將信將疑,

心中充滿了委屈和恐懼,

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說服一個大人。

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第2張

3

而在這次事件之前,還是同一個老人,

還對豆豆說過其他過分的話。

豆豆的親媽,

在孩子4歲時離開家另外組建了一個家庭,

豆豆可以說是爺爺奶奶帶大的。

而這個鄰居奶奶,竟然對孩子說:

“你媽就是你奶奶氣走的。”

孩子奶奶氣不過,去隔壁理論,

那位奶奶理直氣壯地否認:

“我沒說過這樣的話,我怎麼會對孩子說這種話?”

我想,

就算我這次再去找隔壁奶奶對質,

只怕又是一場羅生門,最多不過是得一句

“我就是跟孩子開開玩笑,你們怎麼還當真了”。

可是我不能就讓孩子心中帶着這樣的疑問和委屈入睡,

於是便給孩子講了我小時候的經歷。

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第3張

我的祖父母輩,

都是開墾北大荒的黑龍江“移民”,

在我小的時候,隨爸爸媽媽回山東生活,

沒有任何親戚能照顧我,

所以爸媽工作忙時,

我都會跟着我媽去她工作的麪粉廠。

廠裏的車間主任,

是個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

閒下來特別喜歡“逗”小孩。

他總是跟我說,

我媽不是我親媽,

我親媽在東北,不要我了,

所以把我送給我現在的媽媽。

我雖然知道他說的不對,

卻笨嘴拙舌地不會反駁,

每次都是直到我急得大哭,

那個叔叔才停止。

我跟我媽說,我媽就樂,對我說:

“你下次就說你看你和我長得多像,我就是你親媽。”

而我這樣對那個叔叔說之後,

他根本不在意,說一聲

“像什麼啊,你跟你媽一點都不像。

她不是你親媽,你親媽在東北呢!”

於是又以我的大哭作爲收場。

我能理解我的媽媽,

她就像我們所有大人一樣,

礙於面子,不想“得罪”領導、同事、朋友、親戚,

一方面認爲孩子並沒有受到多大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安慰自己,這對孩子也是一種經歷和鍛鍊。

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第4張

4

可是我自小有這樣的經歷,

而這樣的經歷,

已經成了我的童年陰影,

在我長大成人後,

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氣憤很委屈,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

依然在這樣的負面情緒中得到所謂“成長”。

給孩子講完我的故事,我對他說。

“我小時候特別討厭那個叔叔,

可是我沒有勇氣跟他說我不喜歡他這樣逗我,

我的媽媽從小教育我要講禮貌,

我覺得如果我跟他提出反對意見,

就是不懂禮貌,要被批評的。”

“可是寶貝,這不是不講禮貌,

是那個叔叔和鄰居奶奶先說了不好的話,

雖然他們沒有什麼惡意,

只是喜歡逗小孩,覺得這樣好玩。

可是我們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告訴他們我不喜歡他們這樣逗我們,

也可以把他們的話當成耳邊風,不放在心上。”

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第5張

爲了教會豆豆怎麼面對類似的“逗”,

我和孩子爸爸給孩子做了一場演練。

我扮演豆豆,孩子爸爸扮演討人厭的大人。

孩子爸爸:豆豆,你媽媽以後生了小弟弟,就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我:不可能!有了小弟弟,我媽媽也一樣愛我!

孩子爸爸:真的,你媽媽有了小弟弟後,就忙着照顧你弟弟了,沒時間照顧你了,她就不愛你了。

我:那是因爲弟弟還小,沒法照顧自己,不代表我媽媽不愛我了!我還會幫我媽媽,一起照顧弟弟的!

孩子爸爸:你媽媽不是你親媽,肯定喜歡自己生的孩子,怎麼會喜歡你呢?

我:我媽媽愛不愛我,只有我和我媽媽知道,你不要胡說!

孩子爸爸:你媽媽親口跟我說的,說她不愛你了!

我: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不要這樣逗我了!我知道你說的都是假的,這樣一點都不好玩!

豆豆看得特別認真,

看到後面眼裏還噙着淚,

我知道鄰居奶奶的話,

真的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我們以這樣“演戲”的方式,

向孩子表明我們的立場,

讓孩子知道我們一直都會愛他。

也許孩子以後還是不敢大聲說出:

“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但是我知道孩子不會再把這樣的話,

深深記在心上了。

我不知道這樣“逗”孩子,

算不算我們人情社會中的一種特色

這種常見的“逗”,

本質上是成人的一種居高臨下的“戲弄”,

故意利用孩子的單純可欺,

讓孩子害怕、哭泣和不知所措,

逗周圍的大人一笑,

卻給孩子帶來擔憂、恐懼和羞辱,

簡直可以稱爲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行爲。

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第6張

5

之前看過一檔綜藝節目,

專門採訪小朋友,

有一集一個小朋友明顯是上節目缺乏安全感,

戴着自己喜歡的帽子,手裏拿着喜歡的玩具車。

主持人一定要孩子把帽子摘下來,

還問小朋友要玩具車當做送他的禮物。

小朋友的採訪主題是“體育迷”,

在回答有關奧運會女排的問題時答錯了。

主持人說:“原來你都是瞎蒙的啊!”

孩子的爸爸媽媽是記者,

問孩子長大後想幹什麼,

孩子說想做醫生。

主持人問孩子爲什麼不喜歡做記者。

孩子說做記者看電腦,眼睛會瞎掉。(意思是視力會不好)

主持人非但不去理解孩子的意思,還說:

“那你爸爸媽媽現在都看不見東西了嗎?”

又引導孩子回答幾個關於記者的問題後,主持人說:

“希望記者的後代能夠秉承他們的傳統,

也做一個出色的記者好不好?”

“你將來做記者,要去哪個報社做記者?”

“來,把帽子戴好,有個小記者的樣子。”

人家小朋友剛剛明明說想做醫生的啊!

並且在採訪結束時,

主持人還是把孩子手裏一直拿着的玩具車騙過去,

讓孩子不知所措的走下臺。

這檔節目,在我看來,

完全是以大人的觀點,刁難孩子,

問一些孩子很難回答的問題,

以孩子窘迫的表現,博大人一笑。

這樣逗孩子,逗一次傷一次 第7張

由此可見,現在非常多的成人,

還是沒有“尊重孩子”的自覺。

他們逼孩子拿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他們,孩子不給就說孩子不懂事;

他們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作爲交換,讓孩子說些甜言蜜語,甚至叫他們“爸爸”;

他們無視孩子明顯的性別特徵,非說可愛的男孩子是“小姑娘”;

他們說着你爸爸媽媽不愛你了,他們說着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他們一直“逗”到孩子或窘迫,或哭泣,然後哈哈一笑,以爲孩子哭完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我們沒有辦法讓同事、

親友改變他們“戲弄”孩子的陋習,

除了小心的提醒,似乎沒其他更好的辦法。

但作爲父母,

我們必須意識到孩子在面對這樣的“玩笑話”時內心的感受,

要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起堅強的保護罩。

孩子生活的世界,不是美好的童話,

總是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教育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何分辨善意或惡意的玩笑,

如何學會勇敢地拒絕,

學會應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

慢慢獲得內心的力量,

也許,

纔是我們每個家長在面對別人“逗”孩子時,

應該做到的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