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五點育兒啓示你做到了嗎,快來自查!

本文已影響2.72W人 

“老師家的孩子”往往是衆多家長學生羨慕的對象,人們覺得,他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上“贏在起點”,現實生活中許多教師子女的確十分優秀,令人羨慕。可是還有一些老師有這樣的困惑——“爲什麼別人的孩子,我總能教得好;對自己家孩子卻束手無策!”

那麼,教師這個職業對子女成才而言,究竟有沒有助力呢?教師子女究竟更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您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五點育兒啓示你做到了嗎,快來自查!

思考一:家庭環境薰陶,您在“言傳身教”還是“燈下黑”?

觀點一:教師帶來的家庭環境薰陶和言傳身教對成才很重要!

三十多歲的杜女士記得,她兒時到小學班主任家裏,發現班主任的還沒上學的孩子也捧了本書坐在旁邊看,邊看邊說:“哥哥姐姐愛學習,我也愛學習。”之後,班主任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路遙遙領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名牌大學,現在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IT公司,事業蒸蒸日上。

很多人認爲,教師家庭屬於知識分子家庭,更可能營造一個書香家庭的環境,孩子很容易接觸書籍,對知識有親近之感。教師家庭的交往對象也以知識分子爲主,在社會交往中對孩子的人文素養、知識水平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容易產生博覽羣書、擁有更多知識的願望,從而促進學業進步。

也就是說,在教師的言傳身教影響下,教師子女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這些好的習慣和行爲往往會跟隨孩子一生,而一個有着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的孩子成才的概率也會更高一些。

觀點二:教師家庭“燈下黑”,要警惕!

1.見過的優秀學生太多了,不自覺地就對子女期望過高

王婷(化名)是四川綿陽市一所城區中學的學生。一天,她突然想學做番茄炒蛋,但當她把熱乎乎的番茄炒蛋端上飯桌時,父親的反應卻是:“你怎麼能先放番茄後放蛋!”隨之而來的,是父親漫長而可怕地說教。

王婷的父親是學校教導處主任,在他的“高標準、精細化”管理之下,王婷的成績在初一時名列前茅,初二時成績卻開始下滑。她把父親的高標準長期強加到自己身上,以致出現了早期精神分裂的症狀。

王婷的例子固然是極端,可這背後的一種現象我們不能迴避——孩子是不是生活在過高的期待下?“過高期望值之下,產生的是兩個結果,要麼妥協,強迫自己滿足父母的期望;要麼迴避,努力之後怎麼也達不到,就選擇逃離。”成都心希望青少年心理關愛中心心理老師胡東海說。

每個班級總會有一些智力水平很高的學生,只需稍加點撥,就能夠理解教師的意圖,這些學生是教師喜歡的學生。

老師,您有沒有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子女同那些優秀學生比較?有時甚至希望子女也能夠像他們一樣?有時,見過太多優秀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獲得的小成績可能被身爲教師的父母忽略,孩子需要靠鼓勵前行的年紀一旦錯過了,該多麼遺憾!

2.交際圈相對單一,可能讓孩子的生活少了些精彩

有人發現,教師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長期處於校園生活,在校園中也多與同事和單純的學生接觸,很多老師的朋友和人脈也更多地集中在教育界。相比之下,有些職業走南闖北見多識廣,還能夠時常結交不同的人,可跟孩子分享的人生經歷也非常豐富,能不斷給孩子展示豐富多彩的世界;但反過來看,孩子接觸到的人也太單一,會不會過度簡化了孩子對社會的認知?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五點育兒啓示你做到了嗎,快來自查! 第2張

思考二:教師職業技能,“幫到”孩子多,還是“絆倒”孩子多?

觀點一:近水樓臺先得月,沒說的!

1.發現學業困難隨時出力

一位教師以身邊的例子爲例:“我們學校曾經有對雙胞胎,一起考進北大。他們的父母和外公都是教師。他們教育孩子不急功近利,心態平和,讓孩子自然發展,不刻意,不忙碌,不隨波逐流,結果孩子就按教育規律發展下來,現在非常優秀。”

專職的教育工作者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和專業的教育知識,看來教師家長無疑可以使孩子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在性格培養等方面受益。

“每次考試成績,我媽都比我先知道。哪科是弱項,哪個地方掌握的不好,也比我清楚多了!”母親是自己高中班主任的小吳這樣說。

教師身處教育行業裏,對子女學業規劃上獲得的信息多,會及早發現子女學業的特點、特長、方向,早做準備、鋪墊、矯正,當孩子偏科時,及時給予幫助矯正;有懂教育又走心的家長如此,孩子成才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呢?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五點育兒啓示你做到了嗎,快來自查! 第3張

2.職業敏感讓老師更容易察覺孩子的異動

一位老師談到了她跟兒子的小故事:

高中的時候我兒子特別貪玩,他對籃球特別感興趣,喜歡看NBA,喜歡姚明。那個時候家裏的電視沒有體育頻道,他就到外面看。他當時騙我說在路上跑的時間太多,要爭取時間學習,不在家吃晚飯。但是每天下晚自習回來,他都說媽媽我好餓。

有一個晚上,我特意跑到學校去,一看他正在打球。我就一直坐在旁邊看,看他打到什麼時候,結果一打就打到上晚自習鈴響,那肯定是沒時間吃飯了。我就一直跟着他,看他走到教室,我一直也沒讓他發現。後來我就回家了。結果晚上他回來的時候說好餓,讓我弄飯給他吃。

我就質問他,很嚴肅的樣子對他說,你怎麼會這麼餓呢?你晚上吃了飯嗎?他說沒有,他可能曉得我看到他了。我說你怎麼不吃飯呢?他說他在打球,下午下了課,就去打球。我說難怪成績下降了,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這位教師表示,教師的職業敏感,讓她可能比一些家長更能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爲,從中發現問題並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

觀點二:教師角色不“下班”,對子女成長未必是好事!

“如果父母沉迷於老師的角色‘不下班’,那麼孩子就沒有一個舒展自我的空間。”成都市某小學心理老師謝歲寒說。

電影《音樂之聲》裏孩子們的上校爸爸,由於是海軍上校,他對待家裏的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平時要吹口哨,站隊行動……雖然誇張的情節看上去很有趣,可是其中反映出的職業身份和家庭身份混淆的問題值得反思。

雖然都是在教育孩子,但學校的老師和家裏的父母怎麼區分呢?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五點育兒啓示你做到了嗎,快來自查! 第4張

真正的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區別,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截然不同。在學校,老師習慣於在讓學生乖乖坐好,不亂動,不交頭接耳,下課時出於安全考慮,也希望學生別到處跑動打鬧,還會給班級幹部一些權力,讓他們協助自己管理好班級秩序。

所以有人認爲,如果有的教師對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謹,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以對老師的態度對父母,那就是下了班還在孩子面前當“老師”,這是即便在出色的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而言也未必是助力。

思考三:“教師子女”身份,是“學二代”光環,還是“鴨梨山大”?

“教師子女”,那就是頂呱呱的“學二代”呀!

成都市一名教育科研人員車芸(化名)說,她最近參加了一個教研活動,活動中他發現,學校的一位教師子女在課堂上侃侃而談,表現非常好。因爲是教師子女,參加活動的教師們大多對他很關注,而恰巧這個孩子是很適應和享受這種狀態。

碰巧我媽是老師,我的成績就必須“碾壓”別人嗎?

身爲教師子女,孩子更容易在父母、父母的同事等衆多教育從業者中被格外的關注。這些關注是普通的學生體會不到的。還有些慣常的思維認爲你爸媽是老師,那你一定“品學兼優”,德智體美勞樣樣不差吧?

“教師子女這道所謂的‘光環’,在有的孩子身上是動力,但在另一些孩子身上可能是巨大的壓力。”車芸說:“如果孩子本身不那麼優秀,不能輕易地‘碾壓他人’,不是愛表現的性格,那麼來自教師父母及其同事的關注,就會形成巨大的壓力,讓孩子在無形中想努力變成令大家認可的優秀學生,這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會讓孩子透不過氣來。”

思考四:“好老師”能不能跟“好家長”劃等號?

教育“大咖”,捨我其誰?

老師是什麼?教育工作者!還有比搞教育的人做家長更讓孩子幸運的嗎?

教師家庭裏,父母的教育意識比較強,培養孩子也有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教師更懂孩子心理,懂得怎麼和孩子聊天,怎麼指導學習,怎麼引導思想,讓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常常能使親子關係保持順暢溝通的狀態,這正是家庭教育的基石。親子溝通順暢,教育影響纔會得心應手,順利實施。

最怕聽到“你是老師,那你肯定很會教育自家孩子吧?”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兩個系統,他們有交集,但有着本質的區別。所以,即便是老師,甚至是好老師,也別盲目自信地把自己跟好家長畫上等號!

華東師範大學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鵬認爲,每個父母都是第一次當家長,家庭教育都要從零學起,無論是否身爲教師,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知識,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會暴露諸多問題。對於孩子的教育,1000個家庭就有1000個成功的途徑和模式。除了父母職業因素,影響孩子的因素實在太多。

老師家孩子更容易成才還是更難成才?五點育兒啓示你做到了嗎,快來自查! 第5張

教師家長,更應留意這五點育兒啓示

不管父母是什麼職業、階層,都有可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來。教師有教師的職業特徵,這一身份對孩子成長的利弊也因人而異。下面是有人總結的,身爲教師家長可能需要克服的五條育兒啓示,不妨來自查一下,您已經做得很好了,還是仍需改進呢?

自身定位——不只是師長更是朋友

教育更多地是互相影響和溝通,就如孔子那樣,與學生一塊生活,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傳道授業解惑;如蘇格拉底一樣,跟學生一邊散步一邊聊天,創設一種比較輕鬆愉悅的氛圍。

孩子在學校要面對很多老師,會產生一些緊張的情緒,回到家裏需要緩解這種緊張情緒,可是如果回到家裏仍面對一個老師,孩子的緊張情緒得不到排解,學校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就會使孩子的大腦發育、心理髮育受到影響。教師在學校嚴格履行自己作爲教師的職責,但其實孩子更希望,回家後的爸爸媽媽能立即轉變角色,變成一個溫柔賢惠的好媽媽、開朗愛玩的好爸爸,做孩子的朋友。

突破侷限——讓孩子充滿活力

在課上,老師希望學生們遵守秩序、認真聽講,勤于思考,而課下,活潑有趣的孩子則會吸引更多的關注。其實,問起任何一位老師,哪種學生更討人喜歡,老師一定會回答“都喜歡”。換成您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適當讓孩子參與較爲激烈的體育活動,比如籃球、足球等,在強健體魄的同時,提高機體的運動平衡能力和反應速度;也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孩子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實際的困難,努力去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增強他們的應變能力的過程。以免將來真的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孩子無從應對。

拓展視野——培養孩子獨立人格

如果您擔心自己的交際圈過於單一,不能帶着孩子認識形形色色的人,領略世界的豐富多彩,那就更要創造機會讓孩子瞭解現實的不同層面,培養孩子對社會的感知力。帶孩子外出走動,增強孩子的閱歷,鼓勵孩子多跟不同層面的人交往,敢於在陌生的環境中確立自己的主張。可以創造各種條件拓展孩子的視野,帶孩子郊遊、上興趣班、去福利院做義工,專注地研究某種動植物等等,這些有益活動,只要鼓勵孩子堅持做一兩樣,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孩子處世的情懷,會增強孩子主動跟人交流的願望,提高孩子感受實踐之美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角色轉換——把不愉快留在家門外

教師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心上的工作卻沒有時間限制的,這也是許多其他職業家長的通病,將工作壓力和工作情緒帶回家。一回到家要立即變換角色,要使家庭變得溫馨、和諧。在單位就把工作的事情裝在腦子裏,在家就把家裏的事情裝在腦子裏,這是一種思想習慣或心理習慣,養成這樣的習慣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有必要的。

合理期待——兒女非聖賢孰能完美

教師在學校會經常和優秀的孩子打交道,有時就會有意無意去讚美優秀的孩子。如果回到家,把優秀的孩子自己有問題的孩子對照,大多數孩子是不接受的。其實,優秀的學生代表了您工作上的成就,但即便是一個不完美的子女身上,也能體現您家庭教育的痕跡,所以放平心態,用一顆正常的心去對待自己的子女,平和地接受他們不足和不完美,用柔和的方式幫助他們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