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撐了,我們都是無助的父母

本文已影響1.2W人 

"愛是偉大的,但愛也是無助的。"當我已經成爲一個媽媽後,纔開始慢慢理解當時父母那些做法背後的無奈,才知道以前那個埋怨的自己是多麼幼稚。也許,真的只有做了父母,纔會懂得父母的不易。

“父母皆禍害”的觀點一開始大家還覺得很刺耳,但漸漸的,也就默認了,很多專家、老師也經常把“天底下沒有犯錯的孩子,只有犯錯的父母”掛在嘴邊當金玉良言。似乎在教育這條漫漫長路中,只要犯了錯,都是父母的問題。可是,每個父母都是凡人,都有無助迷茫的時候啊!父愛或母愛固然是世上最無私和偉大的情感,但這並不等於,一個人有了孩子後,他就能馬上成爲好父母。要知道,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教育更不是。

昨天鄰居葡萄媽媽就剛愁眉苦臉的來我家,說自己平時是個挺乾脆利落的人,但一碰到孩子的事就總感覺很燒腦,比如暑假馬上要來了,孩子在家的空閒時間誰來帶?是把外婆從老家接來還是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乾脆報個託管班?…一想到這個問題就頭疼,問孩子他爸吧,他更沒注意,家裏都沒個人可以商量,沒人帶孩子的感覺真的特別無助…

“還有給孩子報興趣班的事,之前他一直在學圍棋和畫畫,前兩天問他放暑假後要不要繼續學,他支支吾吾說不想學圍棋了,因爲總是輸,學不好…你說我該怎麼辦?讓孩子堅持學吧,怕他是真的沒這方面的天賦和愛好,會感覺被逼迫,磨滅了學習興趣;放棄吧,又怕他只是被暫時的困難嚇倒,以後又後悔…”

她一邊說,我一邊在心裏感慨,是啊,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教育裏,做父母的難免都有種無助感。因爲大家都想知道什麼纔是對孩子最好的,但100個人就有200種說法,200種說法會衍生出400種做法,400種做法還會形成800種效果…

而且不僅普通父母們無助,研究教育的專家學者們也是在一團迷霧中前行啊。在我們可追溯的文明中,育兒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多如牛毛。從古至今,我們的許多育兒觀點就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美國,育兒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在不同門派之間,一直劍拔弩張:親密育兒派 vs 嚴格教導派,兒童中心派 vs 家長中心派,社會風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雖然所有育兒法的根本目的基本都是將孩子培養爲獨立、幸福的人,但什麼叫獨立,什麼叫幸福?不同時代的人又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本就是一件無絕對道理可循,時常讓人迷茫無助的事。

別撐了,我們都是無助的父母

也許,再過十幾二十年,隨着我們自己的成長以及育兒界的發展,現在感到無助的事會有新的解決辦法。但我們沒有時光機,無法穿越也無可得知,只能在茫然無措中摸着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即使我們費盡心思,可能還會被長大後的孩子埋怨,就像我們曾經埋怨自己的父母一樣:

“你怎麼不懂點心理學,我當時就是叛逆期,你還非要強行鎮壓。”

“你要是那時知道現在的互聯網這麼火,讓我學什麼機械專業啊,如今只能做些苦哈哈的工作。”

當我們把兒時的往事當故事地在他們面前講述時,他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蒼老的臉既尷尬又無奈,心裏卻是在滴血的。是啊,他們也希望當時的自己能懂很多,能預知未來,能看懂你的心思,能爲你做一個最好的嚮導…可是,無論如何,這就是現實,每個父母的能力有限,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限,所處的時代也有侷限性,這些都決定了他們無法做到那個稱心如意的父母。

而多年以後,難道我們不會是當年那個無助迷茫的父母嗎?當孩子們處在生命的早期時,他們對世界的一無所知,對問題的彷徨無助,父母的正確引導顯得尤爲重要。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想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幹什麼,別說希望搞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什麼了。

別撐了,我們都是無助的父母 第2張

不過,幸運的是,無助並不會妨礙我們成爲一個成功的父母,就像生活中必然的苦難不會妨礙我們好好生活一樣。只是,當我們認識到每個父母都是無助的這個事實後,會更坦然地去面對育兒路上遇到的各種難題和困惑,心平氣和地去幫助孩子,當我們已經盡力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時,其他的事,就交給孩子自己吧!因爲這是他的人生舞臺,在他上臺前,我們給他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在他上臺後,我們就應該做一個最忠實的死粉級觀衆。

徐小平在談到自己對孩子的態度時,講了兩個小故事,說他的兩個兒子在加拿大出生,在美國念大學,兩人個性不同,但在十五六歲之前的夢想居然都是當搖滾巨星,兩兄弟天天在家裏彈吉他,唱歌。他當時很清醒地覺察到,兒子們並沒有任何可以成爲巨星的潛質和特徵,但他依然陪着他們彈吉他,在一旁欣賞和鼓勵。果然,兩兄弟的搖滾歌星的夢很快做完了,但他認爲,這無關緊要,孩子們的興趣可能會變,但對音樂的探索,已經成爲他們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會讓他們受益,而且在這個過程過人生的方向也就會一點點找到。

別撐了,我們都是無助的父母 第3張

隨後,他的小兒子又迷上了烹飪,十二歲時還報名參加了了一個烹飪班,他第一次聽夫人轉述時還略微有些不悅。但他又很快說服了自己,認爲不應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孩子的人生,轉而支持小兒子。現在,雖然小兒子沒有往烹飪方面深造,在每次出去玩還會自帶着烤箱,做飯的樣子也非常拉風,很受女孩子們的追捧。

他給了孩子們自己能給的最好的教育和引導,但當他們的成長和自己的預期出現偏差時,他也是無助的,但他選擇坦然地接受這種無助,並在旁邊做一個最好的支持者和觀衆爲他們打氣加油。最後的結果,誰都無法預料,但至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快樂的,我們是快樂的。要知道,在孩子的一生中,除了父母,孩子更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時,就深深的被“守望”二字吸引,現在想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絕大部分時候,我們就是個無助的“守望者”,因爲麥田的收成不以我們意志轉移,但“守望”不就是我們最自然且正確的姿態嗎?就像白巖鬆說的:“我不做孩子的導演,也不做孩子的編劇,我只做孩子的觀衆,將來他能做什麼,那是他自己的人生,跟我沒有多大關係,我只要看着就行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在管與不管之間,默默守望。如此而已。

我們的確無助,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成爲好父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