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期父母角色的缺失,會讓父母用一生來彌補

本文已影響1.6W人 

幼年期父母角色的缺失,會讓父母用一生來彌補

我是一個八六後全職媽媽,自從孩子出生後就毅然放棄了原來的職位,放棄了社保、公積金等福利,開始了一份週末到培訓中心給學生輔導英語的兼職工作。因爲我始終認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一項艱鉅而偉大的事業。爲人父母,是一個沒有職業資格證書卻需要不斷學習各種知識、各種經驗的崗位。這幾年來,在不斷的摸索、反思和實踐中,我也逐漸總結出一套自己的育兒理論,並且在家庭教育這個方面,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家庭教育模式,不斷思考家庭教育之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以下,我將從自己孩子的幼兒園入園情緒聊起,和各位寶媽們一起來反思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模式的。

去年九月,我家寶貝正式進入幼兒園小班。兩週左右,大部分孩子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每天很歡快地揮手跟父母再見,欣然入園。而我家這個小傢伙卻依然天天保持入園時大哭大鬧一次的記錄,天天上學如此,半個月了竟未有絲毫改變。但我很清楚,他的哭鬧僅限於和我分離的那一刻。其實在園的一整天時間,他還是能乖乖聽從老師的引導,開心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和學習。究其原因,還是要歸到我們的家庭撫養方式上來。

非全職工作媽媽的最大好處在於,既能給予孩子充足的陪伴,也能兼顧一下自己的事業理想。三口之家,溫馨且甜蜜。美中不足的是,孩子的爸爸犯了中國大部分男人一個共同的錯誤,就是認爲照顧孩子、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做爸爸的只要給孩子提供經濟和物質支持就夠了。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是比較缺失的。他會下班後經常故意拖延到夜深,我們都酣然入睡了才歸家。要麼就是人在心不在,即使偶爾陪在孩子身邊,也總是抱着手機盯着屏幕,父子倆在感情上的交流不多。這樣就使得寶貝對媽媽形成了極度依賴的心理,甚至可以說有些“戀母情結”,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從而也就造成了他跟媽媽分離時的那種強烈焦慮感。雖然幼兒園的老師都很耐心、很有愛,他還是免不了每天“上演”早上入園與我分離時那大哭大鬧的一幕。

因此,在這裏要特別提醒各位寶爸們,孩子需要父親榜樣力量的薰陶,更需要父親精神上的交流和陪伴,尤其是男孩子。如果做爸爸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性格像女孩子般膽小懦弱,就記得一定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你的孩子,和他一起玩耍,一起閱讀,一起做手工。 要知道,有些品質,天性細膩的媽媽是不能培養出來的,例如勇敢探索的冒險精神,一般來說,媽媽比較傾向於安穩保守,這就需要爸爸來引導孩子進行大膽探索。

我經常閱讀教育心理、兒童心理等方面的文章,也總是在生活中總結和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合理,一直堅信“三歲看大”這個道理。所謂“三歲看大”,不是說孩子現在喜歡玩什麼就代表他以後的職業選擇是什麼,而是說,一個孩子在0到3歲是性格形成、人生觀形成的最關鍵基礎奠基期。比如說,一個孩子在三歲左右就形成了樂觀豁達、正直善良的好性格,以及善於溝通、樂於學習探索的好習慣,那麼這些習慣和性格會伴隨他以後的整個人生。

正因爲如此,做父母的在孩子零歲到學齡前這段時間的陪伴就特別重要。一方面要給孩子提供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從小給足孩子安全感,不讓他在情感方面有缺失,才能讓孩子以後有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父母要以榜樣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良好的薰陶,要有積極向上、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良好的生活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再一個就是堅持親子閱讀、親子手工,給孩子培養學習興趣以及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我家寶貝在六個月左右就開始接觸書本,而且每晚睡前都有聽故事的習慣,到現在已經養成了喜歡閱讀的好習慣,不用我提醒,他自己看到書就會自己去拿着讀,然後一個勁兒地問很多問題。我從不強調認多少字或者背誦多少唐詩,只是讓他學會享受閱讀的快樂,愛上閱讀。

但是在中國就有一個怪現象,在孩子學齡前這個階段,許多父母總是角色缺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進入學校後就開始緊盯分數,一切以分數爲衡量標準,或者給孩子報很多補習班興趣才藝班之類的,好像教育就只是學校老師或者補習班的任務,卻很少關注孩子的性格態度、心理健康問題。這其實有點“釜底抽薪”的感覺,你既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學習成績優秀,又不管他上學以前的生活習慣,性格愛好是怎樣的;想讓鍋沸騰,又不加足夠的柴火,只是一個勁在鍋底扇風,可想而知,效果也不會太明顯。

我在某補習班給學生輔導英語時就遇到過一個家長,對學校老師不斷埋怨,說學校老師不負責任,從而滋生了唯利是圖的課外輔導班。同時,在補習機構,又對補習老師百般刁難,要看備課計劃,又要求在短時間內給她孩子提高多少分。後來我忍不住問,“您的孩子在家裏的學習情況如何?您是怎樣給孩子培養學習興趣的?”......後面的對話就無需我浪費筆墨描述了。

中國有句古話,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計深遠就是督促孩子考上重點大學,再成爲職場成功人士。爲了這個千篇一律的結果,家長們是各顯神通,各施妙計,甚至不擇手段......很多學子終於考上父母理想中的大學了,但是,之後呢?父母們不關心之後的事。大學裏的人生形形色色,有充實學習專業知識的,也有成天宅宿舍打遊戲的,有沉迷於社交談朋友的,甚至有內心恐怖黑暗如馬加爵之流毒害舍友的。比較普遍的現象是畢業即失業,成爲啃老一族,這些事關大學教育的問題,今日暫且不談。

我想說的還是中國式家長們的一些誤區:在孩子幼年時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不在場,但在孩子羽翼漸豐進入青春叛逆期時又對孩子百般干涉,萬般管教。從小與父母缺乏情感交流的孩子,你又如何指望跟他進行正常平等的溝通?從小形成的生活習慣,不管好壞,你又如何指望他在短期內迅速因你的一個指令而改變?所以我再次呼籲已經爲人父母的爸爸媽媽們,請多一點對孩子的陪伴和交流,多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多儘儘做父母的職責。要知道,您在最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沒有陪伴他(她),以後等孩子漸漸長大漸漸獨立的時候,您就是想陪他(她),他(她)已經不需要了。

有的人可能會說,小孩子在三歲前都沒有記憶,給他吃飽喝足穿暖就夠了,誰照顧他有什麼區別?那您就大錯特錯了!不用舉別的例子,“狼孩”的故事大家還聽的少嗎?如果僅僅吃飽喝足就夠了,那爲什麼長大後的狼孩不會說話,不會正常直立行走? 由此可見成長環境,家庭環境是多麼重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