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容易忽視的事,卻是孩子最需要的!

本文已影響3.02W人 

父母最容易忽視的事,卻是孩子最需要的!

說到這裏就很想對你說:做父母,你真的很不容易,你關注的那些事也真的很重要,只是,有些時候我們會漸漸“失衡”,關注的會更關注,忽視的會更忽視,所以父母難免與孩子的成長無法“同步”,會丟失孩子最需要的——父母的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真的那麼重要嗎?

同理心,我們在心理學中也會叫做“共情”,如果你覺得這個詞陌生不好理解,那換個簡說法就是“換位思考”、“換位感受”,就是需要我們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了解體會他人的感覺和內心感受。

在親子溝通中,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位置,進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才能體會,因爲這需要父母放棄已有的習慣,比如父母自己的意願、想法、感覺,因爲我們平時太習慣將這些加諸在孩子身上。

前幾天同事分享了一件事,他家孩子過生日,一起商量好去遊樂場好好玩,可是還沒玩多久,孩子就沉着小臉不高興鬧着要回家,爸媽也覺得很鬱悶,這遊樂場很熱鬧啊,旋轉木馬、互動遊戲、過山車、動畫玩偶等等,怎麼還不愛玩了?既然孩子生日就儘量別掃興那就回吧,壓着火的爸爸去抱孩子的時候發現,這蹲下來看還真是和大人看到的不一樣,孩子只能看到大人的身體在眼前晃來晃去,還有遠處的遊戲設施……後來這位爸爸說咱們換個玩法你再試試?說完就把孩子抱起來向前走,一路上爸爸也是一會抱一會又放孩子在自己的肩膀上,後來一家人玩得很開心。

這位爸爸和孩子最後能玩得那麼愉快,就是他的同理心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不是也讓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父母怎麼做纔是“同理心”呢?

1專心地傾聽孩子說話

看到這一條可能很多爸媽有疑問,那是不是隻要孩子說話就得這樣專注、專心聽?那得多累啊?其實,不用全部這樣,這個對話是可以有個判斷的,比如你聽到孩子反覆提起的事、問到的問題、或是你感覺孩子是在說比較重要的事等,那爸爸媽媽最好放下手頭的事,認真、專心地去聽聽孩子說的話。

如果上班族的爸媽平時比較忙,回到家裏最好是能夠抽出15分鐘左右給孩子一個專心相處時間,這樣的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

2聽完之後要有迴應的過程,不止是快速解決問題。

當父母聽完孩子說的話之後,可能多數在我們看來也就是一些小事,可在孩子眼裏卻是“大事”,雖然父母三言兩語就能幫忙把孩子的“大事”解決,可是你會一再錯過深入瞭解孩子的機會。

所以,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需要運用同理心,當你聽完後可以試着去關注孩子的一些想法、感受、讓孩子進一步說出來,這樣父母可以瞭解孩子是如何看待這個事的,知道孩子內心所想以及他特別在意的地方,這些會是孩子真實的情感和體會,很多爸媽會錯過這樣一個有效溝通的機會,反而總是覺得不知道該如何去了解孩子。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調皮搗蛋被老師說了,回來之後就不開心說起這個事,有的父母聽到的反應是:“我看你就是太淘氣了纔會被老師說”這樣更像是父母的一種推理、猜測迴應給孩子了。

如果你用同理心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想、讓孩子覺得爸媽和我有同樣的感覺:“媽媽聽到你說調皮搗亂被老師批評了,你是不是覺得有些難過不高興?”或者“媽媽小時候也有你這種時候,當時老師也批評我了,我可是傷心了,你被批評的時候在想什麼?”

這樣說會讓孩子去多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想法,也會覺得父母比較理解自己,他會更願意多說一些,父母也可以發現問題所在,可以更好的去引導。

3爲什麼我們有時用“同理心”卻不管用?

最常見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感覺到了父母並沒有真實、真誠地與他自己"同頻共振",雖然孩子小言語表達未必像大人那麼流利或是用詞豐富,但是孩子們的觀察、感知能力很強,他會從你的動作、表情、語調等這些非語言信息裏感覺到你是否在敷衍。

如果父母當下一時無法體會和融入孩子的世界,不妨實話實話“我需要想一想,然後在找時間來說這件重要的事”也就不用勉強自己去說一些連你自己都不相信的“真話”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