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接送”是否會誤了孩子成長

本文已影響2.23K人 

“中國式接送”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究竟這樣的“中國式接送”是爲了孩子安全,增強親子關係,還是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呢?

“中國式接送”是否會誤了孩子成長

孩子們陸續開學了,校門口又擠滿了接送孩子的家長。

老李是個開明的父親,與兒子關係平等,可這幾天卻在親子關係上出了問題。“年前霧霾嚴重,我生怕兒子路上不安全,想接送他上下學,可兒子堅決不同意,反應很強烈,讓我不知所措。”老李的兒子小洋也一肚子委屈:“我一直跟幾個同學騎自行車上下學,路上說說笑笑,挺開心的,可老爸非要接送我,讓我跟哥們都疏遠了,還老被嘲笑是‘奶娃子’,真丟臉。”

一項調查顯示,85%的家長會親自或找人代爲接送孩子,因接送影響工作的家長達83%。可見,接送孩子其實是許多家長的負擔。近日,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幾所學校門前隨機採訪後發現,大多數人接送孩子是出於安全考慮;也有人擔心給孩子太多自由時間,會滋生他們早戀、去網吧等不良行爲;還有人平時沒時間陪孩子,心懷虧欠感,所以把接送作爲盡責任、彌補愧疚感的補償行爲。對此,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健文認爲,在這些原因背後,其實反映了家長對孩子獨立能力的不信任,擔心他們處理不好上下學路上的狀況,這種心態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還容易阻礙他們的社交能力。

青春期時,孩子會下意識地追尋獨立的內心訴求,這一訴求最早表現爲獨自上下學,家長沒有節制的接送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需要建立更多家庭以外的社會關係,與同學結伴而行有助於孩子建立和諧的夥伴關係,使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不會孤單。上下學是孩子接觸社會、學習和實踐道德準則的過程,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比如,騎自行車時,孩子能學到禮讓三先等美德;乘地鐵或公交時,他們能自覺讓座,學會在擁擠中保持微笑。此外,對於中學生來說,同齡人的影響力逐漸超過家長。在他們的圈子裏,任何形式的依賴父母或關懷過度都會被恥笑。

孩子總要成長,家長不可能呵護他們一生,因此,馬健文呼籲家長要敢於“放手”,這既是對孩子能力的信任,也給了他們成長的機會,有助他們建立自信心。當然,父母需要教會孩子處理與克服可能遇到的危險與困難的方法。如果實在不放心,家長不妨幫孩子在小區裏找到同路人,讓幾個孩子結伴同行。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如連日雨雪、霧霾天等,可以與其他家長商量,輪流接送,既節省了時間和資源,又保證了孩子的交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