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特色美食手抄報簡單

本文已影響4.03K人 

美食手抄報一

【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

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爲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麪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麪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爲“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要食品了。

【綠豆糕】

端午節吃糉子,全國各地幾乎沒有例外。不過,端午節的傳統食

品,除了糉子,還有綠豆糕。譬如武漢、南京和蕪湖等地,這一天就必定會吃綠豆糕。西安人在這一天也吃糉子,但是要和綠豆糕一塊吃,缺一不可。西安人端午節給親朋好友贈送禮品,也是糉子和綠豆糕一塊送。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可能人們說得少,知道的也少。早在清同治十年(1872年),即已推出商品綠豆糕,與水晶餅一起成爲西安和陝西的名優食品,聞名遐邇。西安是個回民聚居區,回漢同胞和睦相處。回民善於做小生意,特別是家庭作坊製作小食品,前店後場,他們的清真綠豆糕很受歡迎。漢民也有做的,比較少。先前多半在端午節前製作並上市。改革開放以來,一年四季都有出售的,而且新增加了一批食品企業,綠豆糕也比先前精緻多了。增加了許多新品種,棗泥餡,果仁餡,口感很好,後味悠長。

家鄉的特色美食手抄報簡單

美食手抄報二

【水晶餅】

水晶餅是陝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爲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麪、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裏面裝着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着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着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鐵蛋】

鐵蛋爲臺灣省的著名小吃,相傳由在渡船頭畔經營一爿被討海人(海腳)諢稱爲“海腳大飯店”的小麪攤的黃張哖,一個下雨天的日子,由於生意不好,於是將滷蛋不斷的回鍋,因爲滷好的蛋海風一直吹,越滷越小,越滷越黑,沒想到客人卻喜歡上這種更有嚼勁、更加美味的黑滷蛋,之後經由1983年民生報記者林明峪採訪,寫了一篇報道,標題爲“阿婆鐵蛋,硬是要得”,報道引起許多人的注意,有的媒體甚至遠從日本來採訪,之後,鐵蛋也就成爲了淡水有名的小吃了。

不過現在吃鐵蛋也不用再上到船頭,有很多廠家將鐵蛋做成了即食的真空包裝食品,以臺灣、湖南的企業爲主,因其便於攜帶再可以讓每個人在工作或者休閒度假中都可以隨時感受美味。

【冰糖】

相傳清代康熙年間,有一個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內江的一個大糖坊主張亞先家的丫環。有一次,她趁張亞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漿正準備喝的時候,張亞先來了,扶桑連忙把糖漿倒進豬油罐,將它藏進柴堆裏,又在上邊放些穀糠掩蓋住。

過了幾天,當扶桑捧出豬油罐時,罐裏卻長滿了許多水晶般的東西,敲碎入口,堅脆而純甜,其味道勝過白糖。扶桑把這一奇怪現象講了出去,許多人如法炮製,因製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們就把它稱作冰糖。

家鄉的特色美食手抄報簡單 第2張

美食手抄報三

【餃子】

餃子是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製法是先用麪粉做成薄而軟的麪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爲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衆長,成爲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爲官時,常爲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湯圓】

湯圓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爲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據說元宵象徵閤家團圓更美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家鄉的特色美食手抄報簡單 第3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