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出外做客須三思

本文已影響2.8W人 

還記得早前讀《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時,老維特有一次帶小維特去朋友家做客,吃早餐時,小維特不小心撒了牛奶,按照家規,撒了牛奶就不能再喝了。小維特毫無怨言、自覺自願地遵守規定。一個6歲的孩子對自己行為的高度自控能力令老維特的朋友驚訝不已。然而,當我帶着3歲的孩子出遊,並在朋友家做客時,我卻被一系列的育兒難題困住了。

帶孩子出外做客須三思

還記得早前讀《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時,老維特有一次帶小維特去朋友家做客,吃早餐時,小維特不小心撒了牛奶,按照家規,撒了牛奶就不能再喝了。小維特毫無怨言、自覺自願地遵守規定。一個6歲的孩子對自己行為的高度自控能力令老維特的朋友驚訝不已。然而,當我帶着3歲的孩子出遊,並在朋友家做客時,我卻被一系列的育兒難題困住了。

第一個難題——孩子不加節制的飲食

吃早餐時,孩子吃完了自己的雞蛋,嚷嚷着“我還要吃雞蛋”,我説:“你的已經吃完了,剩下的是媽媽和阿姨的。”孩子不聽,還繼續嚷嚷。如果在家裏,我肯定會教育她一番。但在朋友家做客,朋友就看不下去了:“不就一個雞蛋嘛?孩子想吃就吃吧。總不能因為一個雞蛋讓小朋友覺得阿姨不夠意思吧。來,阿姨幫你剝。”朋友的這番話,我聽得啞口無言,只得任憑孩子“想吃啥吃啥”。至於“好吃的要大家一起吃”的分享意識更是無從要求了。

有了這一次,接下來的幾天裏,孩子一早上都要吃兩到三個雞蛋。我私下裏和朋友溝通,希望他們配合我不唱反調,朋友笑話我:“一個雞蛋,沒那麼嚴重吧。”

第二個難題——孩子想買什麼朋友都給她買

在朋友家做客,朋友安排我們兩家人一起出去玩。到了旅遊目的地,一下車小商小販就圍了上來,把這樣那樣的小玩意一頓兜售。遇到此類事情,我一般只許孩子選一樣,不想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想要什麼就能要到什麼的習慣,希望他是個有節制的人。玩具可以買,但必須有計劃有節制。可在朋友這裏,我的這些原則全都被破壞了。孩子看到這個要買,朋友馬上掏錢;孩子看到那個也要買,朋友也馬上掏錢。我要阻止,朋友説:“沒事,難得孩子喜歡。”孩子一聽阿姨和叔叔的話,更變得肆無忌憚了。站在一旁的我心情沉重,感覺這一趟旅行,真不知是得還是失啊。看着孩子手裏拿着叔叔阿姨買給她花樣繁多的玩具,高興地朝我笑,我的臉上露出的卻是苦笑。

來到朋友家做客,多年未見的好友自然親密無間,對朋友的孩子自然十分喜愛,這種喜愛很容易就轉變成給孩子買這買那,孩子要這要那馬上滿足。可是,一旦大人們在教育上缺乏一致的觀點,人一多,孩子肯定是“誰滿足我,我就聽誰的”。這些言談甚歡的大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破壞、影響了主要教育者的教育效果。事實上,生活中許多教育矛盾都是因為人太多,而教育觀點又不統一,造成孩子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教育規則就變得模糊不清。

有時,教育者為了培養孩子一項良好的生活習慣,苦心設計生活場景和行為,可這種苦心只有教育者自己知道,一旦其他人因不瞭解而隨意寵慣孩子時,教育者的計劃就被幹擾、打斷。待和他人溝通交流之後,重新做起時,效果已打了折扣。如果萬一因教育理念不同,和別人溝通不暢的話,那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就更加難以貫徹。這種教育思想的異議帶來的育兒干擾足以導致我們前功盡棄。當然,最好的狀況就是朋友和自己對教育有着一致的觀點,而且在行動中能夠堅決貫徹,那孩子受到的就是規則清晰、執行果斷、貫徹如一的教育。反之,大人們對教育各執一詞,這時孩子遇到問題,第一個找的必定是合他口味的大人。孩子又不懂規則,他只知道誰對他“好”,他就找誰。可這“好”和“不好”孩子哪裏懂啊。因此,如果做不到所有人都能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那就最好讓孩子更多時間待在人際相對單一的環境中,尤其是待在主要教育者的身邊。就是出門旅遊,也要少在別人家做客。

當然,“出門做客”本身也是一種教育。但我認為,“出門”可多多益善,“做客”卻要慎之又慎。“做客”,一方面要慎重選擇“客”,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成熟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