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不會去濫用“暗示”的力量!

本文已影響9.38K人 

在網上看到大齡單身青年吐槽遭父母逼婚的帖子:《我走過最長的路,是父母花式催婚的套路》。其中一個網友講述道:“電視裏播着葫蘆娃動畫片,葫蘆娃歡快地叫着’爺爺、爺爺’,我爸爸按捺不住地應道‘哎、哎’。”

看完後不禁佩服父母們的催婚功力,不直接和孩子説:“你該找人結婚了、我想抱孫子了。”而是變着法子地暗示孩子、達到催婚的目的。然而,這樣的暗示其實讓孩子心理既哭笑不得又暗暗難受。這讓我聯想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小覷了暗示的強大力量,無形之中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比如,曾有新聞報道:一位母親在生產的過程中發生了一點意外,寶寶出現了一小段時間的新生兒窒息,醫生説可能有腦癱風險或者影響智力。這事在媽媽心中成了一道心理陰影,孩子説話、走路都比別人慢,上學後成績不好,媽媽總是解釋道,孩子在出生時智力受了影響。可當他送孩子去做智力測試時,卻意外得知孩子的智力完全正常。

聰明的父母,不會去濫用“暗示”的力量!

為什麼孩子的一切行為並不正常?因為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媽媽和別人説他出生時遇到的苦難,智商有問題,久而久之,他就真的認為自己智力比別人差了。

這就是長時間的心理暗示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因此,很多教育專家強調,父母一定不能對孩子説“你真笨”這三個字。

可是,即便丟掉了“你真笨”三個字,父母還是會在不經意間運用到暗示的力量。

對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暗示

下雨天,一個驚天響雷。媽媽趕緊抱住孩子:“打雷好可怕,寶寶快捂住耳朵。”

家裏出現了一隻蟑螂。媽媽大呼小叫:“蟑螂太可怕了!寶寶快點躲開啊!不要去碰它,讓媽媽來解決!”

孩子上台表演一個節目,爸爸不停地“鼓勵”他:“沒關係,不用緊張,爸爸一直在台下看着你呢!”

聰明的父母,不會去濫用“暗示”的力量! 第2張

這樣類似場景想必大家都看到過吧?孩子在經歷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時,如打雷、見到蟑螂、上台表演,並不知道如何應對,甚至對自己內心的情感認知並不完整,但他們可能並不覺得這些事物有多可怕。如果家長簡單地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對孩子的心理狀況做出預判,就會通過言行對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了“害怕”等負面情緒的暗示,這可能會讓孩子在今後遇到這件事情時真正產生害怕、緊張的情緒。

對孩子的行為偏好進行暗示

帶孩子去買衣服,兩條款式相同、顏色不同的裙子,媽媽説:“我家寶寶喜歡粉色的,就要粉色的吧。”

帶孩子外出就餐,點了一大桌食物,媽媽仔仔細細地往寶寶碗裏夾菜,一邊和其他人説:“我家寶寶嘴可挑了,不吃雞肉,胡蘿蔔太硬了也不吃,蔬菜只吃葉子……”

於是,和爸媽説自己喜歡粉色的那個孩子家裏有一堆粉色物品。那個不吃雞肉的孩子今後也沒什麼機會嘗試雞肉了。可是父母們有沒有了解過,孩子是否也想買一件藍色衣服?當雞肉換了一種烹飪方式,擺在漂亮的碟子裏,孩子是否也有那麼一瞬間想嘗試的念頭?

身為大人,我們的喜好也常常發生變化,行為也有隨心情的時候,孩子更是對任何事物的偏好都沒有定型。因此,家長不必着急表示自己是最瞭解孩子的那個人,根據自己的直覺替孩子做決定,剝奪孩子的決定權的同時,父母言行中的暗示會真正影響到孩子的偏好和行為,固化他們對事物的喜好和選擇。

因此,在和孩子相處中,我們不僅僅要學會多用正面詞彙,還應該在心理上多留給孩子一點空間。

當孩子在向真正危險的事物靠近時,必須命令禁止。除此之外,先別急着出聲,觀察他的反應。如果他在打雷後並沒有表現出驚恐,大可不必去安慰他。如果他沒有表現出對於蟑螂的懼怕,大可把他和蟑螂的相遇當做一次認知小動物的機會。

聰明的父母,不會去濫用“暗示”的力量! 第3張

當孩子對某件事情表現出喜歡或厭惡時,彆着急把他記在心裏。下次在做選擇時依然問問他的喜好,在遇到他厭惡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對他有益的)時,仍裝作不知道、鼓勵他去嘗試和接觸。

聰明的父母,不會讓暗示成為孩子成長之路上的絆腳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