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回答寶寶的“錢問題”

本文已影響2.32W人 

巧妙回答寶寶的“錢問題”

一般而言,兩歲以前的寶寶對金錢、積蓄、品牌都是很難有清晰的概念的,因此培養孩子的財商至少要從兩歲半到三歲開始,在他(或她)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加入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所能理解的內容,擅長從孩子的提問當中發現孩子認識金錢問題的偏差,與之討論,把你認為最重要的財商意識灌輸給他;在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培養孩子精明消費的意識;跟孩子做買賣遊戲,分析賣方的促銷策略和買方可能的衝動消費可能;讓孩子想辦法把買了後悔的東西退貨或與他人交換……如果父母注意培養一個有正確金錢觀念的“富寶寶”,那麼將來就不會出現上大學時屢屢向你要大批開銷的“赤字學生”,也不會出現工作後仍然回來“刮老”,自己的錢都不知花到哪裏去了的孩子。沒錯,到26歲才知道要在網上為自己建一個“電子賬簿”的孩子,比6歲就知道要記賬,要量入為出的孩子,至少要多過20年“窮日子”,你做為父母,該選哪一種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孩子大把的錢花,不如給他一個“富頭腦”。還等什麼?培養有財商的孩子就從今天開始。

 問:“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不能不上班嗎?”(寶寶3歲)

怎麼説:

不要對孩子説:“要是媽媽不上班,你就得餓肚子。”或者説:“媽媽也想跟寶寶整天在一起,但不上班就掙不到錢,就養不活你。”這樣的説法聽上去彷彿在説:工作是一件令人挺不愉快的事,而為了孩子你才去接受它——都是孩子的錯。

不如告訴孩子,你工作掙錢是為了提高全家的生活水平,比如下個月帶孩子去香港迪斯尼樂園或為了買一輛新車。你一定要強調工作給你帶來的收穫:眼界開闊,有朋友,處理事物的能力強,敏捷。告訴你的孩子,你需要同事就像孩子需要幼兒園夥伴一樣。家長負責地跟孩子談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這可以幫助孩子瞭解你的職業,理解有工作的好處不只是帶來買很多好東西的錢。你還可以讓孩子分享這種自豪感,在假日加班時她一塊兒去你的辦公室,讓她用你辦公室裏的飲水機並用廢棄的廣告紙疊紙飛機。能在加班時與孩子在一起,將大大減輕你和孩子分離的愧疚感,也能讓你在孩子面前充分展示你的平衡技巧:你能照料好她,也能幹好工作,這將為孩子做出榜樣。

 問:“為什麼你總是讓我們隨手關燈?”(寶寶3歲半)

怎麼説:

沒錯,如果你和孩子的爸爸沒有合夥開電力公司,你總得付電費的。許多小孩子對家中隱性的開支,如電費、煤氣費、供暖費、物業費、電話費、有線電視費等一無所知,他們只對在超市裏花錢買東西有概念。因此,這正好是一個對你的寶貝解釋這些隱型費用的一個好時機,要不然你的孩子總認為你不滿足他的某些消費要求是“吝嗇”的表現。下次交電費時帶他一起去,並幫他把這個月的電費換算成他最喜歡的冰激凌,看看能買多少個。你看吧,下次不用你提醒,孩子出門時就會把空調和電燈都關了。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超過五歲,隨手關燈的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合理開支的問題,你可以對他解釋電是怎麼來的,解釋少用電少燒煤氣可以為預防環境惡化,節約能源做貢獻。

問:“我的儲蓄罐裏有35元錢,我能把它都花了買一個娃娃嗎?”(寶寶4歲)

怎麼説:

如果你們曾經約定孩子有權支配她攢下的錢,那就不要制止她,儘管你可能認為那個娃娃值不了那麼多錢。如果孩子是經過一番自我約束才攢下這筆錢的,那他們就應該得到回報。你用不着對她説,“你看,你一個月只有10元零用錢,35元錢你攢了三個多用呢,我本指望你能買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比如一本圖畫書或一頂絨線帽……”孩子可能認為就她而言,滑有什麼比那個娃娃更有意義了,你為什麼不能讓她揮霍一次呢?只要這東西不是有害孩子身心健康,就可以購買。看到滿滿的儲蓄罐一下子就空了,這本身就是一個教訓,敏感的孩子下次動用“老本”時,自然會考慮值不值的問題。

 問:“你為什麼給薇薇姐買小裙子,卻不給我買一條?”(寶寶4歲)

怎麼説:

通常,父母會慷慨地給親友家的小孩買比較昂貴的衣服或玩具,這些東西很可能是自家的小孩沒有享用過的,你以為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禮儀”,而孩子卻會據此認為你更喜歡親友家的小孩,這會讓他的小心靈受傷。因此我所認識的一位女士所在的“媽媽圈”達成了共識:一同在一起玩的六個媽媽和六個孩子,每個媽媽給孩子買禮物時都買一樣的六份。這會造成“眾口難調”嗎?也許會,但讓孩子獲得“一樣的待遇”顯然更重要。中國的父母特別容易在給親友家的孩子買禮物時,忽略自家孩子的感受,這不好。當然你可以解釋一下:你本想給薇薇和你家公主各買一條,但剛好碰到薇薇能穿的號碼在打折;你沒有替女兒買到合適的裙子,但你替她買到了這個——一個她夢寐以求的毛絨玩偶,或者一件可愛的雨衣。放心,孩子是不會計較卡通雨衣的價格沒有名牌小裙子高的,她要的,只是“爸爸媽媽也很愛我”的安心感。

 問:“為什麼你總愛買便宜貨?咱們家是不是很窮?”(寶寶4歲)

怎麼説:要是你經常在家裏討論某超市的海報商品很便宜,是不是週末開車去淘貨;或者你喜歡的靴子現在太貴了,到春天快到的時候趕上減價,你再去買;或者,你們是不是應該去傢俱特價區買一對牀頭櫃;要是碰巧你們在飯桌上還議論過經濟危機、裁員、減薪等話題,半懂不懂的孩子就會擔心家裏很窮。這事兒怎樣對孩子解釋呢?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灌輸的概念是:買便宜貨與貧窮無關。只是為了花更少的錢買到同樣多的好東西,這樣,節省下來的錢可以幹更有意義的事,比如看一場電影或資助災區的小朋友上學。要告訴孩子買便宜貨的幾條原則:一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二不買質量沒有保障的東西,三如果限時搶購的場面容易失控,不要去湊熱鬧,畢竟安全第一。

假若你的孩子超過五歲,可以教他如何尋找買便宜貨的信息,比如報紙中的超市特價海報,把路上散發的洋快餐優惠券帶回來;再比如收集週刊類雜誌中的打折剪角,甚至從網上的休閒街區下載電子打折券……這樣可以慢慢把孩子培養成精明消費的高手。

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濤濤家那樣買一面牆那麼大的彩電?”(寶寶4歲半)

怎麼説:

一聽到這樣的問題,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太虛榮了!肯定也容易被收買。”又好氣又好笑之餘,父母可能會賭氣這樣回答:“那你搬到濤濤家住好了。”“下次見到濤濤媽媽問問她,願不願意多養一個兒子。”與其這樣負氣作答,不如據實回答:“因為我們還在還房貸,所以暫時買不起大屏幕彩電。”或者:“我們認為買大屏幕電視是浪費錢。”用不着很愧疚,即使你們真的沒有濤濤父母掙得多,也可以對孩子講明,如果孩子只是由電視陪着,我們會覺得他很可憐。其實爸爸媽媽陪你看書、做遊戲的時間,比看電視更有趣。

也許孩子會進一步刨根問底:“為什麼咱家沒有濤濤家有錢呢?”你可以抓住機會對他解釋職業和收入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演員比教師收入高,為什麼有人寧願當作家也不想當收入更高的律師,或者為什麼自己當老闆,比受僱於人更有吸引力。

問:“你究竟掙多少錢?”(寶寶5歲)

怎麼説:

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什麼時候成了包打聽?我要據實給他一個數字,他會不會跳出來説,那你還不給我買旱冰鞋和最新遊戲軟件?要是縮水一半報給他,他到幼兒園裏與同學一攀比,會不會覺得很自卑?”基於這些顧慮,父母會生硬地擋開孩子:“這不關你的事。”這讓孩子覺得他是這個家庭無關緊要的小角色,你們一定有很多祕密瞞着他,這可不好。你完全可以選擇模稜兩可,但又親切婉轉的回答:“雖然不很多,但支付你的興趣班學費是沒有問題的。”“比有些家庭收入多,但比另一些少,所以節約一點我們才能去海南度假。”年齡小的孩子對這樣的回答會很滿意的:他們並不理解四萬與十萬有什麼區別,只要你向他保證衣食無憂,他就是輕鬆很多。當然如果孩子超過七歲,你可以向他解釋得更多一點,比如,你實際拿到手的錢要比你掙到的少一點,因為要扣税;比如你不能什麼都買的理由是家裏要還貸款,你還要交汽車保險。你也要為家中的意外情況準備一點錢,比如有人生很嚴重的病的話,醫療保險不能支付所有的費用,很多藥費是自付的,因此你需要為家人留一點“救命錢”……這就解釋了你為何掙得不少,也不能當“月光族”的原因,放心,孩子會支持你的。

 有一天嚴肅地問:“養孩子開銷太大,你看我將來是不是不該生孩子?”(寶寶5歲)

怎麼説:

這是一個很孩子氣的想法嗎?不對!要是你在餐桌上老報怨孩子的興趣班學費又漲了,孩子的童裝很貴,“而她又長得太快,去年買的不能穿了”;抱怨孩子一個人喝的大果粒酸奶,價格與全家人的早飯錢差不多……孩子就會自責,認為正是他的存在而使家中經濟緊張,如果你不去糾正他的看法,他長大了之後真有可能誇大生養孩子的負擔費用,真為此不敢生孩子。

首先,要肯定生孩子得到的愉悦和快樂遠遠超過父母的付出,即使你因為經濟危機短暫地失業或減薪,也要儘可能給孩子以安全感,比如經常對他説:“無論如何,你上鋼琴課的錢總是有的。”“你喝酸奶的錢總是有的。”“要是你提出來想學舞蹈,並有毅力堅持下去,我們也可以為你付學費。”“有了你,我們很快樂。”其次,要是家中真有經濟危機,如你已經失業,也可以部分地跟孩子講明情況,討論哪些支出是可以縮減的,比如去品牌店購買名牌童裝的計劃,你可以告訴孩子很多外貿小店也有穿上去“酷斃了”的童裝,面料很舒服,價格只有前者的1/3。你可以讓孩子一起你與“共度難關”,這會增添他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但你必須強調:“經濟緊張不是你的錯,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後悔生你。你很懂事,提出來一些省錢的計劃,這是幫了我們一個大忙……”要讓孩子明白,他是這個家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也是你們奮鬥的動力之一。

問:“錢花完了嗎?到提款機上取就行了。”(寶寶5歲)

怎麼説:

不要氣哼哼地説:“錢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你的孩子親眼看到ATM機嘩嘩地吐出錢來,你這樣的解釋只能讓他們更糊塗。

不如告訴孩子,銀行的提款機實際上並不印鈔票,它就像一個大存錢罐一樣,為了安全,你把工作掙來的錢存在裏面。你在提款機上取的錢,實際上就是你從自己存進去的錢裏取一部分出來,如果錢取完了,你就不能再讓它吐鈔票了,就像小孩子的存錢罐空了一樣。

如果這樣的解釋還是太抽象,你可以準備一張金額不足的卡,帶孩子去ATM機上操作,當孩子發現確實取不出錢來時,他就不會覺得你的卡是一個聚寶盆,無論怎樣使勁用,裏面都是滿的。

問:“你為什麼總是從我的零錢罐裏拿錢買早點或乘公交?”(寶寶5歲)

怎麼説:

不要氣惱地説:“你的錢都是我給的,你上班掙錢了嗎?沒有,那我為什麼不可以用自己的錢?”別這樣偷換概念去哄孩子,五歲的孩子已經能非常明確地分辨“你的”和“我的”,他會覺得父母答應給他的錢又莫名其妙地收了回去,為父母所用,這簡直是“霸權條約”。知道一般小孩會用什麼方式來“反抗”嗎?他再也不攢錢了,他一拿到零用錢就花掉,因為他知道硬幣最不可靠,隨時隨地可能沒收為“公共財產”。你也許會説,那我該怎麼辦呢?公交車上不找零錢,我恰好身上沒有硬幣了呀!那你可以有兩個方案,一是用整錢去跟孩子換,趁此機會讓孩子認識各種紙幣面額,慢慢教會他去銀行或理財,而不是讓幾百個硬幣在家裏面睡大覺;二是先問孩子借,商定過了幾天不還,要支付少量的利息,這才是有理有節的“借款協議”。

就算你從孩子這裏拿幾個硬幣,也要給他寫個欠條。這會讓孩子有索要和保管欠條的意識,這在將來他不得不借朋友錢時,“要打欠條”就成為他的基本認識。別不好意思,有這樣的認識,才可以保護他的利益。

問:“能幫我買一張遊戲軟盤嗎?媽媽不給我買,可別的孩子都有。”(寶寶6歲)

怎麼説:

首先,告訴孩子“別的孩子都有不能成為購買的理由”,相反,也許正是因為“別人都有”,你才不想讓你的孩子去湊這個熱鬧。你可以讓孩子明白你們家的價值觀和別人家不一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你覺得孩子埋頭打遊戲,不跟父母交流不是一個好現象;或者你認為孩子手上現有的遊戲軟盤已經夠多的了,他已經為此戴上小眼鏡,付出的代價已經讓人追悔莫及……無論怎樣,“別人都有”不能影響你的判斷。

另外,要明確地給孩子這樣的訊息:如果父母一方説不行,在我這裏也通不過,爸媽的態度是一樣的,所以,你用不着到我這裏再來試探一遍。夫妻雙方給予的態度一致,孩子才不會“有機可趁”,而一旦讓孩子鑽過一回夫妻雙方態度不一的空子,他就會充分利用這種分歧,當一個“小投機分子”。這一點,不但父母要一致,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要態度一致,不可以出於寵愛購買父母反對的東西給孩子。

問:“我想要那輛遙控汽車,我可以提前得到零用錢嗎?”(寶寶6歲)

怎麼説:

大多數的情況下最好不要答應。我們鼓勵父母定時定額地給孩子發放零用錢,是為了讓孩子做一個小小的財務規劃,讓他可以有錢去滿足自己的小心願,與同學AA制購買一些小零食,也包括可以享受到父母不大讚成的一些消費項目。零用錢幫助孩子學會“未雨綢繆”,學會為了一個較大的計劃剋制自己的一些零星花費,並且學會延遲滿足感。如果你已經講明瞭你不贊成他再買遙控汽車,卻提前預支了兩個月的零用錢,以滿足他的心願,你這是不擊自退。

你可以這樣為孩子的借錢行為下定義:“這麼説,你要是貸款,貸款是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的。我可以在兩個月內給你免息——如果你還清的話;要是四個月歸還就得付2%的利息,六個月則要付3%。你願意嗎?”孩子會仔細考慮,他也許説:“這樣啊?那我還是攢夠了錢再買吧!”也許他願意支付利息,那麼坐下來跟他籤一個合約,把他借的錢小心翼翼記下來。你甚至還可以和銀行一樣,在免息期快到時,給他發一個“友情提醒”。這樣“苛求”你的孩子,看上去挺不近人情,但卻是孩子終身免於捲入貸款危機和信用卡透支危機的一劑“疫苗”。

問:“你説去遊樂園我得掏錢,你也給了我錢,可朱萍阿姨不讓我付錢,我該怎麼辦?”(寶寶6歲)

怎麼説:

要是你把孩子託付給其他家長,又沒有事先給付費用的話,多半會出現這種情況。別責備孩子“不懂規矩”,要是成年人與孩子搶着付錢的話,孩子只能傾向於退出,與其責備孩子,不如教會孩子回報的藝術,如,主人為孩子支付了門票,那孩子就應該在恰當的時候請每個人吃一個冰激凌,或者替對方家長買一個漂亮的手機鏈或一串貝殼項鍊。

要教會你的孩子在被邀請之後的禮貌表現,最好不要流露出對旅遊區某一昂貴紀念品的強烈興趣,如果你的孩子一再表示他特別喜歡那件限量版T恤或大型玩偶,出於面子,對方家長一定會硬着頭皮替他買下。所以事先給孩子50塊錢吧,告訴他喜歡的東西要自己買,超出預算就要剋制。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真花了對方家長不少錢,你也不要硬逼着孩子去退還禮物或去還款,這樣會使對方難堪。比較得體的方案是問一問孩子,對方的孩子對什麼禮物感興趣,那麼,在下一次六一兒童節或對方孩子過生日時,買一件禮物滿足對方小孩的心願,也就不動聲色地還了禮。你也可以在你休年假時帶上對方的小孩一同出去玩,一切費用由你來付。讓你的孩子現場觀摩一下,他就會慢慢懂得朋友之間涉及金錢時,最妥當的處理方式是什麼。

  問:“你們為什麼總是為了錢的事吵架?”(寶寶6歲)

怎麼説:

其實孩子沒有問出口的話還有:“你們老是吵架,會像彬彬爸媽一樣離婚麼?”這個問題暗示了孩子心中強烈的不安全感,比如,他會説:“如果每個爸爸媽媽都會為錢吵架的話,那我將來就不結婚了,自己掙錢自己花,那會少生多少氣啊!”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悲觀情緒,不要置之不理,而是讓他描述一下某一次你們為錢吵架的場景。孩子所説的“吵架”可能只是一般性的討論,比如修一下電視機還是買台新的,應該給雙方老人買滋補品還是買新衣……只是你們雙方的情緒不夠剋制而已。假如你們都想用自己的大嗓門壓倒對方,那孩子就會有“這樣吵下去爸媽會不會離婚?錢真是個麻煩東西。”的印象。你可以為自己在討論過程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向他道歉,將來碰到諸如此類的事情可以讓孩子也參與到討論中來,讓他得到安慰,同時也讓他感受到對他意見的重視——他可以投出決定性的一票,這會給他長大了的感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