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田真育兒教育》(選摘)

本文已影響8.4K人 

國際右腦開發權威、兒童早期教育專家七田真博士認為,在孩子0~6歲,他們的左右腦處於不同的發育階段,要相應地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0歲即胎兒期,胎兒的大腦完全處於右腦狀態,具有極強的感知和吸收能力。這個時期媽媽要充滿愛意地對胎兒説話,給他讀繪本,教他認識周圍的環境,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0~3歲是右腦佔據主導的階段,利用七田教室獨創的右腦遊戲,通過閃卡、點卡、聽讀背誦等訓練高速大量地輸入信息,可以激活右腦,引導出孩子與生俱來的卓越能力。3~6歲是由右腦轉移到左腦的階段,靈活應用聽説讀寫、繪畫、看圖

第一章第一節 用“零歲教育”增強孩子的能力

七田式育兒理論的基礎,就是從孩子剛出生就開始進行教育—我稱之為“零歲教育”。

教育孩子的關鍵並不在於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向孩子灌輸知識,而在於培養孩子的心性。

《七田真育兒教育》(選摘)

可現狀卻是,一提到“教育”,人們往往就立即把它理解為 “教授知識或技術”。很多人僅僅就因為“零歲教育”這個名稱而對它產生了誤解。

如果用《廣辭苑》查一下“教育”這個詞,會發現它的釋義是:“教授、養育之意。培養人,使其具有一定的智力。”所以人們的這種誤解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教育本來的意義應該是“發掘孩子所具備的素質,增強其能力”。

這樣考慮的話,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零歲教育”那麼關鍵。嬰兒一出生就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和無窮的潛力。但如果我們不採取任何引導辦法,既不給予其幫助,也不與其對話,那麼嬰兒與生俱來的優秀潛質就將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如今,人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全球的腦科學家們聚集在一起,開始倡導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1981年,戴維·休伯爾和託斯坦·威塞爾因在大腦方面的得兩個重要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這兩項重要發現是:

1. 感官所獲得的體驗,能夠對教會腦細胞如何工作發揮重要的作用。

2. 一旦過了幼兒期,腦細胞就會失去學習這項功能。

託斯坦·威塞爾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洛克菲勒大學的前任校長,他對上述的發現這樣評價道:“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因為從嬰兒到少年是人類最為關鍵的時期。在這期間,孩子必須在充滿視覺、聽覺等多種刺激的環境中度過。為什麼?因為他們將在這段時間裏構築起人生成長的基礎。”

此外,哈佛大學的阿盧斯教授也説:“一旦過了幼兒期,人的大腦功能就不可逆轉了。人生初始是大腦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一旦結束,這項工作也就基本完結。既然從2~4歲的大腦塑造相當於基礎工程,這部分工作已基本結束,那麼之後,人的大腦就無法得到很好的改善了。”

這樣看來,幼兒期教育的重要性,已在腦科學家中形成了共識。

全美健康研究所的福萊德里克·谷得維爾先生這樣説道:

“孩子是我們最應該投資的。可現在我們在一個老人身上花費的金錢是一個孩子的7倍。不過與以前相比,我們已經對大腦的可塑性有了清晰的認識。因此,很顯然,我們不能再浪費鉅額的資金了。”

最近的一項研究證明,只要給予幼兒適當的刺激,就能使他們的大腦功能產生以下變化: 語言—可以經常與母親對話的孩子,其語言能力幾乎都比不常與母親對話的孩子要強。

教育—學習外語、數學、音樂等的最佳時期是1~12歲。但現實卻是,這一個時期的孩子往往在休息或者玩耍。

為我們開闢了認識大腦可塑性道路的神經生理學家彼得·哈特羅傑也説:“如果想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幼兒時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進行腦科學研究的腦科學家和神經生理學家一致認為,幼兒期的學習即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第一章第二節 早期教育是培養心性的教育

20世紀50年代,對人類大腦的研究尚一塊處女地。60~70年代,通過大腦生理學家的研究,人們才知道“個人所獲得的體驗會影響大腦的形成”,並對此深感震驚。

這是因為人們之前一直認為,大腦是人體內部自然長成的。不過,在科學家們認可這一新觀點之前,對此的研究經歷了相當長的探索期。

最初探究這一領域的是前面提到過的託斯坦·威塞爾教授。他就是因為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理論是這樣的:“人生初始時期是最關鍵的學習時期。在此期間,大腦的構造很容易改變。人從出生到12歲之間的發育期,特別是出生後的3年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時期,‘學習’這扇窗户開得最大。大腦貪婪地從環境中學習,思維、語言、觀察等各種能力的基礎逐漸穩固。過了這一時期,這扇窗户就會被關閉,大腦的基礎工程也基本結束。”

大腦生理學家們都達成了這樣的共識。詳細情況請大家參閲《普利策獎作家的腦科學探察》這本書。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在日本,這種關於大腦生理學的新理論並沒有得到正確的傳播。它反而成了批判早期教育的錯誤證據。儘管諾貝爾獎獲得者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日本連這一點都沒有得到認可。

人們一般以為的早期教育中,包括正確的早期教育與錯誤的早期教育。所謂錯誤的早期教育就是指,堅信最好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拼命向孩子灌輸知識的做法,它常常受到媒體的抨擊。

但是,七田教室實施的“零歲教育”與此不同。“零歲教育”是自出生時就“給予孩子愛,親自照看他,和他交談,欣賞他的育兒方式”。它希望通過對嬰兒付出愛,給其創造好的環境,來培養他的心性,使得嬰兒與生俱來的素質得到大幅的提升。這樣一來,嬰兒不論在身體還是心理方面,都能夠健康成長,原本具有的潛力也能夠被髮掘出來,從而成長為素質高、能力強的孩子。

但是,媒體把正確的早期教育與錯誤的早期教育混為一談,不分青紅皂白地地獄烙上了“早期教育不好”的烙印。而看到和聽到這些信息的觀眾和讀者就會認定早期教育不好。

第一章第三節 右腦與左腦均衡的教育很重要

二十多年前,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但是為何在日本,早期教育卻偏偏遭到了媒體的抨擊?這是因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沒有把握好平衡度,一味關注知識教育造成的。

開發和培育大腦的能力時,我們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對於幼小的嬰兒來説,最關鍵的是“向孩子傳達愛、親自照看他、與他交談、欣賞他”這種基本的育兒態度。養育孩子時,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情況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錯誤地理解了早期教育,忘記了傳達愛、親自照看和與孩子交談的重要性,只是機械地讓他們一張張地看卡片,或只是依靠電視、錄像或磁帶向他們灌輸知識,孩子就很難正常發展。

七田式右腦教育是讓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它的基礎是心的教育。先給孩子飲食、修養、體育、感覺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均衡發展指導,再實施有效的右腦教育。而且,我們倡導的是右腦與左腦的均衡教育。

其中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無論是在身體還是感情、語言還是學習方面都取得均衡發展。不要給教育設定框架。在期待取得成效的同時,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

這樣,才能挖掘出孩子的素質與才能,同時也能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為了讓大家更準確、深刻地理解 “零歲教育”,我想以一封在七田教室上課的孩子的媽媽寫給我的信來幫助我説明。

第一次來七田教室上課女兒已經5個月了。女兒還在我肚子裏的時候,我就在書店裏看到了七田先生寫的《嬰兒是算術天才》這本書,並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以前就對大腦生理學很感興趣。人類一出生就擁有140億個腦細胞,但是我們只使用了其中的20億。要怎樣才能讓70億甚至80億個腦細胞都發揮作用呢?我一直認為這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了孩子以後,我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開發右腦。從女兒一歲半開始,我就經常和女兒説話。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她竟然會説出我從未教過她的詞彙。天熱的時候,她會説:“好熱啊—”提着重物時她會説:“好重啊—”當我在百貨商場選購商品時,她又會説:“這個好!”有時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就問她:“你剛才説什麼?再説一遍給媽媽聽聽!”這可能是因為她在七田教室學習,在那兒的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的結果。

另外在家裏,我每天還會利用做飯的閒暇以1秒1張的速度給她看“閃卡(flash card)”。現在她會一邊看五十音圖的閃卡一邊叫着“對了!”女兒的父親是美國人,雖然他平時並不怎麼跟女兒説話,但是每當我問:“How old are  you?”女兒就會回答:“One.”我問:“What is your name?”她就答:“M.”而我問:“Where is daddy?”她好像也能準確理解,並回答:“Office.”

我認為,七田式右腦教育不只在幼兒的語言方面效果很好,在聲音、計算、音樂、運動以及其他方面都能給大腦以刺激,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綜合性的良好環境。七田教室的教材在製作和編排上也獨具匠心,能讓我們感受到老師們的一片熱誠。此外,孩子們還有心理老師,他們經常給我們很多有用的建議,非常感謝。

雖然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專家或言論批判早期教育,但是我認為早期教育非常好,我非常贊成,而且現在我就在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對孩子來説,兩歲半以前思維發展處於萌芽階段,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到了3歲,孩子就能感知父母的情緒了。

另外在語言方面,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大人的24倍,因此我認為現在正是大量輸入的時候。應該讓孩子觸摸物體、聽各種聲音,充分利用五官感知事物,以促進神經迴路的形成,而七田教室實行的正是充分運用五官的教育。此外運動身體也可以促進智力的發育,每個月進行4次,反覆地教授,慢慢地孩子的興趣也會越來越大。

雖然在孩子的學習中偶爾會出現連大人都覺得很難的漢字,但是我切實感到,難與易這種大人的判斷,對孩子來説並不適用!

儘管我覺得早早地給孩子鋪好軌道,對他們説“請走這條路”的做法並不好。但是,幫助孩子坐上飛奔的火車,或者在看到火車即將脱軌時趕緊修正軌道,都是做家長的責任。

能上七田教室真好!這就是我現在的心情。

Y·G女士

第一章第四節 建立母子間的信賴關係

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母子之間的信賴關係”。換種説法,就是“母子一體感”。父母正確地向孩子傳遞他們的愛是育兒的基礎。

對於育兒,有父母認為“很快樂”,而有的父母則認為“不快樂”。

前不久,有人在東京以0~6歲孩子的媽媽為對象做了一項調查。結果90%以上的母親都認為“育兒並不快樂”。

為什麼育兒會不快樂呢?

養育孩子原本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父母都期待着孩子的出生,帶着感激迎來生產,對孩子的成長寄託夢想。

但現實是,孩子的頻繁啼哭,使得照看他們很耗精力,媽媽們於是沒有了自己的時間。漸漸地,有人就產生了諸如“養育孩子好難”“被迫作出巨大的犧牲”“不得不一直忍耐”這一系列負面情緒。有的媽媽甚至認為這與當初的夢想和期待完全相反,因此而認定育兒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但也有的媽媽認為“養育孩子真是快樂”“嬰兒可愛得不得了”,儘管這種人只佔少數。

覺得育兒很快樂的媽媽,就是與孩子培養起了一體感的媽媽。她們的寶寶經常笑呵呵的,不怎麼哭,母子之間建立了很好的信賴關係。這種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強,不論媽媽教什麼,他們都能很快學會。因此對父母來説,育兒也就成了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快樂育兒”與“不快樂育兒”的差別就在於,媽媽與孩子之間是否建立起了信賴關係。

那麼,母子之間該如何建立信賴關係呢?就是要在育兒過程中讓孩子從父母那裏獲得充足的愛。

因此,媽媽必須學會如何向孩子表達愛。孩子經常啼哭、反抗、不聽父母的話,這全都是“需要父母的愛”的暗示。

一旦孩子表現出這樣的暗示,只要緊緊抱住孩子8秒鐘,孩子就會奇蹟般地恢復平靜。只要父母善於向孩子表達愛,孩子就會信賴父母,並把自己託付給他們—母子之間的信賴關係是通過父母向孩子巧妙地表達愛而建立起來的。

第一章第五節 傳遞愛的“緊緊抱住8秒鐘”

向孩子表達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緊緊抱住8秒鐘”。所謂緊緊抱住8秒鐘,就是用8秒鐘的時間緊緊抱住孩子,在他的耳邊輕聲説:“媽媽好喜歡××啊!”在七田教室,媽媽們很多時候都會採用這種方法,它對於建立母子之間的信賴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只要利用“緊緊抱住8秒鐘”這種方法,不論以前是調皮好動的孩子,還是不聽話、倔強的孩子,都會馬上變得温和安靜,養育孩子也就變成了一件輕鬆的事情。

育兒的關鍵是父母向孩子傳達愛。只要能夠把父母的愛正確地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温和,教任何東西都能迅速吸收。

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愛傳達給孩子,父母説的話就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會很差,怎麼教也看不到絲毫進步。

關於“緊緊抱住8秒鐘”,我向大家展示一份七田教室老師發來的報告。

在學校的課程中,我最注重的是以七田教室老師的教導為基礎的“愛的傳遞”。具體來説,就是讓孩子的媽媽在學校學習“緊緊抱住8秒鐘”,在家裏實踐“5分鐘暗示法”。

只要讓媽媽實行“緊緊抱住8秒鐘”,不論孩子還是媽媽都會發生變化。我讓媽媽們抱着孩子説:“我好喜歡××!”於是,不論是原先討厭被抱的孩子,還是不能認真抱孩子的媽媽,都能進入狀態。有些媽媽不明白“緊緊抱住8 秒鐘”的重要性,但這是右腦教育的基礎。我會盡量讓她們理解這種方法的重要性,使她們能夠全身心地感受這種令人愉悦的擁抱。

首先讓媽媽緊緊抱住孩子8秒鐘,然後再讓孩子們緊緊抱住媽媽8秒鐘。於是,之前討厭讓媽媽抱的孩子也變得樂於被抱着。不僅如此,幾乎所有的媽媽都發現被擁抱的感覺很好,而且很重要。

之前討厭抱孩子的媽媽將孩子的變化告訴了我:“孩子會經常跟我説‘抱抱’。”

因此,媽媽們如果能注意到這種不帶任何條件的愛的擁抱的重要性,或許就能夠發現自己曾經強迫孩子做過多少事,從而改善教育的方法。

只要能夠理真正解傳達愛的意義,媽媽們就會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們的眼睛都會變得炯炯有神,學習東西自然也吸收得很快。

而巧妙的傳達愛的方式,正是“緊緊抱住8秒鐘”。

第一章第六節 用5分鐘暗示法改變孩子的意識

除了“緊緊抱住8秒鐘”以外,作為傳遞愛的有效方法,還有“5分鐘暗示法”。5分鐘暗示法是可以將孩子的心導向正確的方向,巧妙發掘大腦潛能的方法。這也是七田式右腦教育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孩子在剛睡着、眼皮一跳一跳的時候,腦波呈現為θ波。這時,如果我們在孩子的耳邊輸入某種暗示,孩子就會按照暗示發生變化。這與“如果用右腦來想象,想象就會實現”的原理完全相同。

有的媽媽會擔心,這樣給孩子輸入暗示,會不會改變孩子的性格?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我們只會給孩子輸入向好的方向發展暗示。

其實,平時媽媽不經意間對孩子説的話就是一種暗示。這裏面往往有很多負面的話,給孩子的也是一種負面的暗示。例如

“要晚了,快點兒!”“不能做這種事,不行!”雖然父母沒有注意到,但是這些話卻給孩子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於是,孩子會按照負面的暗示去做。磨蹭的孩子變得更加磨蹭。最終,孩子的潛能也會被完全扼殺。

而消除這種負面暗示、使孩子變好的最佳方法就是5分鐘暗示法。

當然,有時即使媽媽沒有輸入負面的暗示,孩子自己也會有 “不行!不行”這樣的想法。消除這種負面想法,5分鐘暗示法也很有效。

當孩子剛入睡、眼皮一跳一跳時,實施5分鐘暗示法的效果最好。首先,向孩子輸入表達父母愛意的暗示,之後再輸入想傳遞的暗示。“媽媽好喜歡××喲!”這樣表達幾次自己的愛意後,再輸入你想輸入的暗示,比如“××會友好地跟小朋友玩”或“寶寶不怕水,你會遊得很棒的!”

如果能用5分鐘暗示法恰到好處地表達媽媽的愛,很快孩子就會有所改變。

能夠很好地接受到母親愛的孩子會成為穩重、坦誠、接受能力強、對人温和且自信的孩子。

相反,行為舉止出現問題的孩子,往往都是因為不能從媽媽那兒接受到愛。我們應該認識到,孩子的行為舉止之所以有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接受到父母的愛。為了消除孩子令人困擾的行為,父母只要利用5分鐘暗示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愛就可以了。

第二章第一節 通過“對話”培養好孩子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來説,什麼最重要?是愛撫和對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感覺器官的刺激,其中皮膚的感覺最重要。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媽媽帶起孩子來就會很困難。

皮膚是人類最初的信息傳遞媒介。皮膚感覺被稱為所有感覺的“母親”,它自胎兒期起就很發達。

據説動物的皮膚感覺最早也始於胎兒期。動物之所以會“吧噠吧噠”地舔剛出生的寶寶,就是因為剛出生的動物為了生存下來,需要被舔舐。適當地刺激皮膚,是使身體器官變得足夠發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對於人類的嬰兒來説也一樣。

由皮膚來培養心靈—我想讓所有的母親都知道這一點。

嬰兒一出生,就請媽媽馬上抱起他,讓他含着乳頭。嬰兒只要開始吮吸母親的乳頭,就會給母親的皮膚以刺激,這種刺激會變成神經衝動,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中的下垂體。下垂體於是就會分泌出催乳激素等“愛的激素”,使嬰兒感受到無窮愛意,母乳也會變得更為充足。

相反,如果不能馬上抱着剛出生的嬰兒,母親就不能充分培養出覺得“孩子真可愛”的感情。於是,母親抱孩子的時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少,由此給予嬰兒的愛撫也會減少。這樣成長起來孩子的性格就會有缺陷。

所以,嬰兒出生後,最重要的事就是緊緊抱着他。

這時還必須記住的是,母親應該充滿愛意地對孩子講話。不久,母親就會發現,常跟孩子説話的話,孩子就非常好帶。因為這不僅是一種可以培養出母子之間的愛和一體感的方法,還是開啟嬰兒大腦的第一步。

如果嬰兒在出生後的短時間內沒有聽到很多詞彙,那麼他的理解語言的細胞就不能迅速地在大腦內生長。

科學家也説,如果語言的刺激過少,理解語言的細胞就會因無法發揮作用而死亡。那些在遠離人羣的深山裏長大的孩子,雖然剛出生時也擁有正常的理解語言的細胞,但由於出生後一直處在沒有語言的環境中,因此他們長大後會失去使用語言迴路的能力。

如果母親一邊撫摸,一邊對孩子説話,孩子就會通過心靈感應接收到母親的愛。母子間就能產生愛,形成一體感,進行心靈感應的右腦也會開始發揮作用。母親的愛撫和對話,是一種超越了詞彙的“語言”,能夠培養母子間的愛和一體感,母子間的心靈感應也就由此開始。這就是右腦的基本能力—接收作為波動語言的心靈感應。

人們一直認為,剛出生的嬰兒不懂語言,尚未擁有智能和感情,所以這個時候還不是教育的時機。然而事實卻是,孩子從胎兒時期起就在用心靈感應接收母親發出的波動。

即使孩子不理解語言,他們也能夠正確領會語言所傳達的意思。母親一邊撫摸一邊説着話,孩子就能準確感受到這句話究竟是含有肯定的意思,還是否定的意思。美國的傑·阿連瓦爾多博士把這種母子間的關係命名為“母子間的心靈感應關係”。

母子間心靈感應關係建立的前提在於母親的內心深處要保持平靜與安詳。這樣孩子才可以打開心扉,努力接收來自母親的信息。如果母親內心深處對孩子的成長感到不安和焦慮,或者持有懷疑、否定的感情,孩子就會關閉心扉,不去接收母親的信息。於是,不論母親想要傳達什麼,孩子也不會聽。

這不僅限於母子,父子之間也是一樣。如果自胎兒時期起,父親就經常對胎兒説話,那麼孩子就會最喜歡父親。從胎兒時期起就在父母的美好願望中長大的孩子,心理上能感到滿足,能成長為一個對其他人也很温和的孩子。

關於母子間的心靈感應,俄國心理學家帕維爾·納吾莫夫在他的論文《心靈感應的科學性諸問題》中説道:“在我們的調查中,經確認有65%的母子之間存在心靈感應。”在嬰兒還不會説話的時候對他們説話,可以有效地培養嬰兒的心靈感應能力,開發他們右腦的基本能力。

如果母親有了這樣的認識並改善與嬰兒的相處方式,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變化。本書之所以把“對話”作為重點,單獨設立一章,也正是因為它是開啟右腦的關鍵步驟。

如何進行準確傳遞愛、培養母子間一體感的對話,是有訣竅的。為了不讓父母因為説錯話而導致失敗,我將具體舉一些對話的例子。請大家不僅要注意語言表面的意思,還要體會其中所包含的作為家長的情感和責任感。

第二章第二節 傳達愛的對話

——“媽媽特別喜歡××。”

家長都認為自己對孩子懷有豐富的愛。但是,孩子未必會這麼認為。這就是育兒的困難所在。

假如最近孩子有些不對勁,經常哭鬧,不聽大人的話,甚至還出現了打人這類讓人感到困擾的行為,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它們理解為孩子需要父母的愛的一種暗示。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鬧,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只要家長能很好地向孩子傳遞愛,給孩子以教誨和引導,孩子就能順利成長。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傳遞家長的愛,孩子就會感到缺乏愛,心靈也會受到傷害。

父母一旦感到孩子不對勁了,就請反省一下,最近是否責罵孩子太多了,或者是否給予的愛太少了?然後請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愛。這樣的話,就能使孩子變回從前的那個好孩子。

那麼,怎樣才能夠巧妙地表達愛呢?

首先,為了誇獎孩子,先讓孩子幫你一點兒小忙。然後緊緊抱住孩子,對他説:“謝謝你幫媽媽的忙。媽媽好喜歡善良的× ×。”這樣,孩子就會因為自己受到母親的認可和表揚,而接受到充足的愛,心裏感到很滿足。於是,之前讓人困擾的行為就立刻消失了。

之後,孩子就不會再尿牀,也不會再去欺負比他小的孩子了。他會出現明顯的變化。

每個孩子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裏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誇獎和喜愛。因此,對於認可、誇獎和喜愛自己的父母,孩子可以完全打開心扉,也會乖乖地聽父母的話。相反,對於不認可自己、不誇獎和愛護自己的父母,孩子就會產生不信任和牴觸的心理,變成一個難以教育的孩子。也就是説,孩子的行為取決於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如果父母不能肯定孩子,而總是否定他,孩子的反應就會變成抗拒。相反,如果父母能夠認可、誇獎孩子,並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愛,孩子就會真誠地接納父母。

為了創造向孩子正確傳遞愛的條件,首先請試着巧妙地請求孩子幫忙,然後對孩子進行表揚,這就是很好地表達愛的方式。

第二章第三節 培養忍耐力的對話

——“××的忍耐力很好,真棒!”

人們常説在育兒過程中“心的培育”很重要。但我覺得,現在這種“心的培育”的方式好像正朝着錯誤的方向發展。

現在有些幼兒園和小學,由於過分重視“心的教育”,實施了一種“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教育方針。我認為這正是產生錯誤的元兇。讓孩子們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會將孩子培養成不能控制自己情緒、頑固任性的人。

人們常説EQ重於IQ。EQ在日語中被翻譯為“情緒智能指數”,表示的是心理的健康程度。測量EQ的標準就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能夠關愛他人”這兩點。

現在,我們的教育培育出了大量無法剋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大家難道就不認為原因出在我們實施了錯誤的育兒方式嗎?

在“心的培育”中,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懂得關愛他人的心靈。因此,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孩子培育成任性的人”。

但是,有的媽媽會理直氣壯地説:“我不會對孩子説不能怎樣。”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如果不告訴孩子什麼事不能做,也不告訴孩子什麼事應該忍耐,就會把孩子培養成固執的人。

固執的孩子長大後不會遵守社會的規則。他們上學時,也不會老老實實地自己坐在書桌前,而是我行我素。這就是錯誤的自由式育兒方法帶來的後果。

自由對於人來説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把孩子培養成能夠遵守規則的人。社會是由各種規則構成的。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無視規則,那麼將會無法適應社會的競爭。

學習的時候就學習,應該做的事情再困難也得去做,這樣才能夠磨鍊人的意志。不懂得忍耐的孩子,就不能磨鍊自己的意志。

育兒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 “剔除自我中心主義”。讓孩子隨心所欲的家長不能做到這一點,這和不教育孩子沒什麼區別。

讓我們教孩子學會忍耐吧。一旦孩子學會了忍耐,父母就要摸着孩子的腦袋或者抱着孩子,好好地誇獎他。這樣的話,孩子就知道了自己的忍耐是正確的,並會因為受到誇獎而感到滿足,孩子的心也會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第二章第四節 培養注意力的對話

——“××做得真好啊!”“××真棒呢。”

很多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點。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難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一旦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傾向,父母會非常着急,會迫切地希望孩子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呢?

不久前,我收到了一位母親的來信。內容是這樣的:“我的孩子4歲,在學習鋼琴,通常他都是一邊挨訓一邊哭着練琴。因為我相信‘環境可以培養孩子的素質’,所以堅持讓他練。這樣做好嗎?”

很明顯,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很願意學鋼琴,那就有助於開發他的右腦,這樣才可以説“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才能夠培育出優秀的才能。

但是,如果一邊訓斥一邊讓孩子哭着練琴,學鋼琴就成為讓家長和孩子都倍感壓力的左腦教育,給予孩子的也是惡劣的環境。

同樣的事情,根據做法的不同,既可以變成右腦式學習,也可以變成左腦式學習。

重要的不是學什麼,而是如何讓孩子學。請不要訓斥孩子,而要一邊巧妙地誇獎孩子,一邊讓他愉快地學習。這不僅是母親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也是科學的育兒思想。

這時能夠發揮效果的是對話。只要巧妙地誇獎孩子,孩子就能夠集中精力做事。家長不能只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能總是提醒和訓斥孩子。而應該關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對孩子説:“做得不錯哦!”“××很棒呢。”那麼,受到表揚、得到認可的孩子就會很高興,並開始喜歡做這件事。

要想讓孩子集中注意力,關鍵就在於父母與孩子巧妙的“對話”方式。

第三章第二節 培養計算能力的遊戲

——點卡訓練

七田教室還有一種叫做“點卡”的教材。它是在邊長為30 釐米的正方形厚紙上無規則地印着從1到100的100個紅色圓點的卡片。

如果將點卡以0.5秒一張的速度放給孩子看,就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右腦具備不可思議的計算能力,不論多麼複雜的計算,只需看一眼就能得出答案。訓練中只需要通過機械性的刺激打開右腦的計算迴路,完全不需要理解和記憶。

因此在孩子0~6歲之間,一定要讓他們快速地看點卡。

這個訓練中最重要的是輸入,而不是急於輸出。父母往往操之過急,在輸入的同時就要求孩子輸出。右腦計算能力的培育跟語言能力相似。嬰兒最初只是聽周圍的人們講話,一歲之後才慢慢地開始説話。有的孩子説話晚,要到2歲左右才開始説話,但幾乎沒有不會説話的孩子。學習語言是大腦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但如果沒有語言環境,孩子也學不會説話。

右腦的計算能力也一樣。請不要急着讓孩子説出正確答案。在問孩子“是哪一個”時,一旦孩子回答不出來,有的父母就會認為“這個孩子不行”或“失敗了”,之後便再也不給孩子看點卡。這樣是不對的。

計算能力是右腦與生俱來的能力,通過機械性的刺激就能開啟這一能力。

開發右腦的關鍵在於高速、大量地輸入。只要持續訓練,到了某個時候,高速處理能力就會自然地開始發揮作用,也許

“昨天還不行”,但“今天突然就可以了”。儘管孩子現在還不能説出正確答案,但不要把這當成失敗。即使答不出正確答案也沒關係。只要持續進行點卡訓練,就肯定會有作用。很多孩子進入小學以後,這種能力才開始發揮作用,計算能力快得驚人,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很吃驚。

還有不少孩子,以前人們認為他的點卡訓練失敗了,但其實他的右腦已經被打開,而且效果還不錯。下面我來介紹一個實例。

女兒上小學四年級了,她在幼兒時期不會用點卡計算。但或許是那時進行的點卡訓練到現在才顯現出效果的緣故吧,她現在只要掃一眼就能記住事物,而且讀書的速度也很快。

第二章第五節 培養獨立性的對話

——“××可幫媽媽大忙了。”

當孩子黏着媽媽,離不開媽媽,自己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兒子馬上就3歲了,可是他總喜歡跟在我身後,片刻都離不開我。除了七田教室以外,我們還上了其他的課,但是他都不願意自己去,我只好帶他去。我會常常勸他,但他就是不樂意。從兒子嬰兒時起,我就一直對他説些表達愛的話,因此,我們母子間的關係一直很好。可是,明年他就要上幼兒園了,我希望他能稍微獨立一些,能跟大家愉快地相處。”

很多父母都遇到過上面所説的問題。

孩子之所以離不開父母,是因為他不自信。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孩子心裏很清楚,父母認為他弱小單薄。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父母不要再以消極的眼光看待孩子。媽媽可以對孩子説

“××很強壯,媽媽可省心了”或“××可幫媽媽大忙了”,等等。於是,孩子很快就會發生變化。

為了使這種對話進行得很自然,父母需要稍微做些鋪墊。可以讓孩子幫點兒小忙。比如 “能幫媽媽把盤子拿過來嗎?”“能幫媽媽把疊好的衣服放進抽屜裏嗎?”等,像這樣讓孩子幫我們做一些簡單的事情。

而當孩子幫了媽媽的忙之後,媽媽可以緊緊抱住孩子8秒鐘。這時,請對孩子説:

“謝謝你幫助媽媽。××幫了媽媽的忙,媽媽輕鬆多了。”

於是,由於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表揚,孩子對自己就有了積極的印象,從而變得自信起來,自然而然地就能夠離開父母,變得獨立了。

第二章第六節 培養積極性的對話

——“咦?你在做這樣的事情?真棒!”

作為父母,你們現在最感興趣的事情是什麼?你們喜歡做這些事嗎?別人能理解你們嗎?

“咦?你現在做這件事啊!該怎麼做?是嗎?好像很有意思。我説最近你怎麼精神抖擻呢!”如果有人這麼對你説,你會怎樣?或許你會覺得幹勁十足,做起來也更賣力了吧?

那麼,讓我們把這樣的目光也投向孩子吧。

你的孩子最喜歡做的是什麼?你知道嗎?你支持他嗎?孩子做的時候是不是勁頭十足呢?如果看到孩子這樣,那該多好啊!

雖然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並且都能很專注地去做這件事,但不少媽媽卻會讓孩子停下來,讓他們去關注其他的事情。因為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沉浸於某個單獨的領域,而能夠全面、均衡地學習。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假設一個孩子喜歡汽車。那麼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的生活為汽車所包圍,如繪本畫的是汽車,玩具是汽車,閃卡也是汽車……然後請父母考慮如何利用汽車開拓孩子學習的道路。只要能讓孩子通過親身的體驗,逐漸地掌握知識就可以了。

“這是德國車,這是美國車,這是意大利的。這是哪一國的車呢?”只要像這樣引導孩子,拓展孩子的興趣,孩子就能輕而易舉地記住所有知識。

“這個車叫什麼?咦?是這麼叫的嗎?那你知道它在英語中是什麼意思嗎?”假如這樣進行引導,孩子或許會因為對汽車的英文名字感興趣,而想學英語了。

“這個車是哪個國家生產的?”利用這個話題,可以跟孩子玩在地圖上尋找國家的遊戲。於是,孩子也許又會對世界地理、外國曆史等產生興趣了。

學習時不必拘泥於場所,在哪兒都可以。只要結合孩子的要求,加以巧妙地引導,就可以發掘出孩子無窮的能力。

父母在一旁的時候,正在玩的孩子或許會有些緊張不安。因此,請對孩子説:“咦?××在做這樣的事情?真棒!”興致高昂的孩子肯定會講起自己知道的事情。從中,父母也可以發現讓孩子拓展學習的契機。

我希望大家瞭解,每天愉快且專注地做一件事,與腦力的成功開發是休慼相關的。

認可、誇獎和支持孩子,將他們的興趣往更深處引導,使他們的能力得到鍛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讓我們為人父母的和孩子一起快樂地享受他們所喜歡的事吧。

第二章第七節 培養創造力的對話

——“好厲害啊!大家都沒有想到,只有××想到了。”

為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當孩子熱衷於某件事情時,請父母針對他的好奇心,這樣誇獎他:“××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情,真是很棒呢。”

創造力強的人從幼兒時起就會自己擺弄、製造一些東西。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就請你誇讚孩子獨特的感性認識和強烈的好奇心吧。請不要用成人式僵化的觀點對孩子説“很奇怪啊”、“這兒不對吧”之類的話,這樣會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我一直在做東西。從5歲開始,人們就經常這樣説我‘那些全都是那個孩子發明的呢’。”説這話的是磁錄音技術的發明者馬賓·卡姆拉斯。

研發了集成電路的非結晶質材料的斯坦福·奧夫新斯基説: “我從很小很小的時候起,就讀了各種各樣的書,從書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發明了心臟起搏器的維爾森·格雷特巴奇曾發出這樣的警告:“接受的教育太狹窄,會使思維方式變得僵化,這是個問題。”

微處理器的發明者特德·霍夫也指出:“重要的是好奇心。”

聽了這些話之後,想培養孩子創造性的我們,大概都能明白應該注重什麼了吧。

人們常説人分為兩種類型:封閉型和開放型。封閉型的人喜歡常識性的思考,對於新鮮事物會顯示出牴觸心理。相反,開放型的人,會把常識當做創造的敵人,而努力地去發現新鮮事物。

我們決不能把孩子培養成封閉型的人。為什麼?因為從封閉型人的想法中不會產生任何新鮮事物,即不具有創造性。

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烈,會不停地問我們“為什麼?”“怎麼回事?”。這種好奇心正是創造力的萌芽。巧妙地增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培養富有創造力的孩子的祕訣。

許多孩子在玩積木時,搭好了又推倒,推倒後又搭新的東西,這無疑就是邁向創造的第一步。對於這樣的孩子,請一定要對他説:“真棒啊!別人都沒有想到,只有××想到了。”

第二章第八節 培養社會性的對話

——“××真善良啊。××肯定很高興吧?”

有的媽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跟周圍的孩子玩不到一塊兒,被大夥排斥。請媽媽稍微反思一下自己的育兒方式,自己是否在把孩子培養成人人都喜歡、愛護和需要的人呢?你是否跟剛出生的嬰兒一起快樂地嬉戲過?因為孩子的社會性,和他在嬰兒時期是否與母親有親密接觸有很大的關聯。

如果從嬰兒剛一出生,母親就温柔地哄他,那麼嬰兒就會手舞足蹈地露出可愛的笑容。孩子的這一舉動是在努力對母親的愛做出反應。也就是説,這就是嬰兒的心向外界敞開的證據。與此同時,孩子還會感到向外界敞開心扉“很快樂”。

由此嬰兒社會性開始萌芽。一旦培養起了孩子的社會性,他就會試着開朗、積極地與他人接觸。想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從嬰兒時期起就應該發掘孩子開放的心靈。

一旦發現孩子有封閉自己的傾向,就要引導孩子向外界敞開心扉。這時,我希望媽媽們做以下4件事:

1. 教孩子愛護動物,給孩子將向外界釋放自己的愛的機會。

2. 媽媽緊緊抱着孩子,讓他感覺到擁抱的愉悦。

3. 通過幫助他人,讓孩子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喜悦。

4. 充分誇獎孩子,讓他充滿自信。

當孩子體會到了接受愛的愉悦,就會自己也想要付出愛。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得到了誇獎,那麼孩子就會產生“還要做”

的興趣。在關愛、誇獎中長大的孩子,對自己很有自信。這種對自身的認同感,會使孩子的心向外界敞開,這樣就成功培養了孩子的社會性。

請媽媽們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愛,在日常生活中播下成長的種子。經常讓孩子幫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並真誠地表揚孩子。

第二章第九節 培養自信的對話

——“沒關係,××肯定能行!”

育兒中最關鍵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有了自信和勇氣,孩子就可以在這個關係複雜、生活艱難的社會中靠自己的力量去開闢道路了。英國的傳統教育、紳士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孩子培養成為自信且有勇氣的人。

社會上既有充滿自信、對任何事情都抱着積極態度的人,也有經常感到沮喪,認為自己不行的,喪失了自信的人。前者做任何事情都能取得成功;而後者做事經常大敗,並且還會找藉口説

“我是因為運氣不好才失敗的”。

步入社會後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幼兒時時父母與孩子“對話”的方式。我這麼説想必大家都會很吃驚。

但這是事實。進入社會後能取得成功的,據説100個人當中大約只有3個人。因此,我希望大家明白一點,就是這些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從幼兒時期父母對他們所説的話給予了他們積極的暗示。

孫正義是軟銀公司的創立者,十分有名。他的資產很雄厚,據説有2兆日元,還有人説接近4兆日元。孫正義在2000年的財經雜誌《福布斯》富豪榜中名列第八。

孫正義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得益於小時候父親對他實施的英才教育。他小時候每當遇到什麼難事,父親都會對他説:“你肯定行。”受此影響,孫正義對自己沒有任何負面印象,對於任何事都能充滿自信。

我們也來學學這種方法吧。孩子做事時,不要對他説“不行”

或者“你為什麼不行呢”這種消極的話。而應對孩子説:“不愧是××”或者“××肯定行”。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對自己沒有消極印象,將來能夠取得成功的人。

讓孩子從小時候起就勇於接受各種挑戰也很重要。平時我們要經常向孩子強調:“沒關係,××肯定行。”這樣,孩子就不會畏懼任何事情,能勇敢地接受挑戰。

但是,很多時候父母都會讓孩子產生 “不行”這種強烈地退縮情緒。

你是那種會對孩子説“不行”的家長,還是那種鼓勵孩子説 “試試看,你能行”的家長呢?不同的方法將培養出不同的孩子,你想培養哪種孩子呢?

父母的育兒方式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對孩子説些能夠培養他們勇氣和自信的話,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像孫正義那樣的成功人士。

幼兒時期小小的成功會賦予孩子自信。請在每天的遊戲和學習中,給予孩子肯定。

讓我們來做一個小測試吧。請你準備好紙和鉛筆,在3分鐘之內試着寫出孩子的優點。從這個測試中,媽媽們能得出什麼結論—你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到了孩子的優點?

與其斥責孩子的缺點,不如誇獎他的優點。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給孩子勇氣,把育兒方式變成能夠賦予孩子自信的方式吧。

一旦改變了育兒的方式,父母們就會感到

“孩子馬上就變了”、“孩子變得開朗了”或“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了”等一系列令人欣喜的變化。誇獎、認可、提高孩子自信的育兒方式比一個勁兒地斥責和埋怨更科學。

第三章第一節 培養記憶力的遊戲

——聽讀背誦

記憶分為以眼為中心的記憶和以耳為中心的記憶。大家認為哪一種效果更好呢?其實,以耳為中心的記憶在培養卓越的能力方面更有效。

讓我們來想一想學習英語的方法。我們在初中學習3年,高中又學習3年英語。但我們掌握英語的聽説能力了嗎?學了6年,卻幾乎無法張口説英語。

但是,如果反覆聽磁帶,培養來自於耳朵的記憶,那麼用不了一年,我們就能夠説一口流利的英語了。同樣的道理,幼兒也不是通過眼睛看,而是通過耳朵聽,來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的。

我們應該從小就反覆讀書給孩子們聽。孩子們通過反覆聽,就能把書的內容全部記住。要是你讀錯了,孩子就會馬上發現,説:“錯了。”這就是培養耳朵記憶的證據。

培養了耳朵的記憶,再讓孩子們説一説聽到的故事或書的內容。如果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説明他的大腦功能在發生變化。他的大腦已經具備了從輸入的信息中發現規則、並將其構築為新內容的能力。

培養了耳朵記憶的孩子與沒有培養這種能力的孩子相比,在素質上將產生巨大的差異。

日本著名的漢學家保己一自幼失明。但他的母親從小就反覆地讀書給他聽並讓他記住內容。最後,保己一隻需要聽一遍幾乎就能把內容全部記住。這就是因為他通過耳朵記憶的訓練,培養出了右腦的記憶。因此,儘管保己一是個盲人,卻寫出了正編530卷666冊、續編1150卷1185冊的《羣書類叢》。

訓練時,要讓孩子反覆聽,跟讀,並背誦出內容。這樣就能培養出普通人所不具備的記憶力。

培養孩子卓越的能力,是所有父母的心願,同時也是我們老師的願望。

人的能力有多種多樣,但一切能力的根本在於記憶力。

提高記憶力的方法有很多。在七田教室,雖然我們也教孩子們“連接法”和“rink法”這一類的記憶方法,但最基本的還是通過耳朵聽來記憶。

用耳朵來記憶的方法是印度學校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印度的小學,學生上課時不用看任何教科書,只需要模仿並記住老師的發音。

日本也有通過聽來加強記憶的方法。比如古代寺廟裏的小和尚,就是靠耳朵聽來記住各種經文的,很費解的《般若心經》就是這樣記住的。

我們不能因為內容難以理解,就認定即使教也沒有用。只要多讀幾遍,孩子們就能記住。反覆不斷地進行聽讀訓練,就可以開發出用耳朵記憶的能力。這種記憶的質量比用眼睛記憶更好。

讓孩子們反覆聽並跟讀,把內容完全記住。記住了,就讓他們背出聲來。這就是“聽讀背誦”。不過,如果只重視輸入不重視輸出,記憶的輸出迴路就不會打開,這會成為放任自流的授課方式。因此確認孩子們是否記住了相當重要。在3歲以前的教育中,我們在輸出方面也要多花些心思。

第二章第十節 培養遠大理想的對話

——“對於一個人來説,認真地生活非常重要。”

魯斯·西蒙斯是非洲裔美國人,她是德克薩斯州最窮的農夫的女兒。儘管魯斯是黑人,卻成了美國名牌大學的首位女性校長。

魯斯12歲時就有一個理想:“我想成為大學校長。”這個理想源於她很愛學習,想通過做學問在社會上立足,併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魯斯小時候,母親就經常對她説:

“對於一個人來説,認真地生活非常重要。因此,要記住以下3點。第一,要有頑強精神。第二,要有道德心。第三,要注重人際關係。”

魯斯將這些話牢牢記地在心裏,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她並不是為了得到讚賞或者體現教養,而是因為媽媽就是這麼教的。

孩子的人格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形成。在魯斯的幼兒時期,母親就教會了她認真生活的道理,她因此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魯斯不僅是女性,而且是黑人,但她最終卻成為了美國著名的文理學院(同時也是女子學院)史密斯學院的校長。

史密斯學院的校長選拔委員會這樣陳述選擇魯斯的理由:

“我們想讓可能性最大的人來擔任這個能夠發揮最大可能性的職務。她的可能性在於頑強、卓越的學術成績,以及她的人格魅力。”

這段話意味着什麼呢?

我認為,這説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教誨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此外,從幼兒時期就樹立起遠大的志向是很重要的。

誰都希望擁有美好的人生。但是,有些人的人生卻未必美好。

這些人為何會走上不美好的道路呢?問題就出在幼兒時期父母的育兒方式上—父母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果家長給予了孩子夢想和希望,孩子就能成為有遠大理想的人。如果家長沒有給予孩子夢想和希望,那麼孩子們不但不能樹立理想,還會對人生失望,從而走上不幸福的道路。

請父母們從孩子小時候起,就幫助他們樹立夢想和希望吧。只要孩子樹立了理想,將來就一定能像一朵美麗的花兒一樣綻放。

第二章第十一節 對孩子沒有好處的10句話

既然有能夠培養孩子的心靈的“對話”方式,也就肯定有損傷孩子心靈的話語。母親損傷孩子心靈的話語會給孩子負面的暗示,結果使育兒變為一件困難事。

孩子的右腦會因為母親負面的話語而立即停止運轉。這時,孩子的大腦只剩下了充滿壓力的左腦,從而失去了心靈的滋潤。右腦為輕鬆腦,它是心靈被愛所滋潤時運轉的大腦。如果對孩子説了消極的話,使其心靈關閉,就會導致右腦的罷工。

下面我列舉的是媽媽們經常對孩子説的最不好的10句話。這些話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留下不好的暗示,希望父母們注意。

1. 不能做這種事!

2. 不能做××!

3. 快點兒!

4. 你為什麼不明白媽媽的話?

5. 我不管了!隨你便!

6. 我要説很多遍,你才明白,是嗎?

7. 因為你做什麼都不行。

8. 你説謊!因為媽媽知道。

9. 叫爸爸做去!

10. 你真是個壞孩子!

孩子的行為是一個一個學來的。教會孩子“Yes”與“No” 的判斷基準,並給予他們勇氣,是以母親為首的大人們的職責。

但是,如果在育兒過程中不斷地對孩子説“不行”、“不能”,那麼與其説這是一種教育,不如説它是一種壓制行為。否定式的“對話”方式將使孩子喪失學習和做事的幹勁。

當孩子想去嘗試新事物時,卻被緊急叫停,會使孩子喪失積極性。這就如同將渴望温暖陽光的嫩芽暴露在冬天的寒風中,使其停止生長、直至死亡一樣。

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大人無意中對孩子説的話,會影響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大人的話體現了對孩子的期望,孩子們相信那就是自己的將來,從而以此為基礎去構築自己的人格。孩子們是通過大人的話來發現自己的。

在育兒過程中,與孩子“對話”是多麼重要,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