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戀物需要糾正嗎

本文已影響1.05W人 

大家知道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十分依戀某件物品的現象嗎?這樣的現象好嗎?需要戒除嗎?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説説寶寶的那些戀物情結。

壹丨戀物情結是怎麼回事?

很多寶寶都會有鍾情於某種物品的行為,這種對物品依戀的傾向,是屬於安全感的慰藉,並不是病態,會隨着他的成長慢慢消失。是寶寶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度期所產生的行為。大部分發生在6個月至3歲之間。

每個孩子都渴望有一個始終陪伴自己的人,一個專屬於自己並且從不會消失的人,當然媽媽是首選。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期待根本無法實現——陪伴者不可能無時無刻在身邊。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來説,他們還沒有形成“物體恆定”概念,一旦看不到了一個人或物在眼前他們就會覺得這個陪伴者似乎是徹底消失了。這對於幼小的孩子是一種彷彿世界崩塌一般的打擊與傷害。

寶寶戀物需要糾正嗎

為了彌補這種傷害,孩子就會將這種渴望轉移到某個特定的物品上。這個物品,稱為"過渡客體"。對於孩子而言,過渡性客體就是他心中穩定母愛的一個象徵。在這些客體中,都是他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有媽媽的乳香,還可能有他自己的體味……它們像一個隨叫隨到的夥伴,每當寶寶需要時,它都在那裏,隨時可以填補安全感的空洞。

雖然不能完全代替爸爸媽媽,卻會把分離的傷害降低,給孩子帶來温暖而熟悉的感覺,讓他覺得,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陪着我。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依賴安撫物的孩子,其實是他們開始逐漸長大探索環境、學習獨立的同時,尋找父母這個安全堡壘在身邊的存在和支持,讓他們產生一種“安全感”。

貳丨如何看待孩子的“戀物”行為

年前又被玩火了一把的動畫片《小豬佩奇》裏,佩奇的弟弟喬治也有一隻形影不離的恐龍先生,他吃飯、洗澡、睡覺、外出玩耍隨身帶着恐龍先生。姐姐佩奇、豬爸爸豬媽媽都非常尊重喬治的恐龍先生,吃飯時和恐龍先生開玩笑,睡覺時和恐龍先生道別。

我們可以借鑑豬爸爸豬媽媽的做法,對孩子的戀物行為表示——尊重。也許在成人眼裏,安撫玩具不過是一件填補安全感的、沒有生命的工具。但對孩子而言,他們彼此陪伴、安慰,互訴心事,安撫玩具已經成為了有味道、有温度、有情緒的、再真實不過的小夥伴。

孩子戀物是一種心理需求的體現,有安撫玩具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不能讓孩子和安撫物品強行分離。強行分離會大大降低孩子的安全感,會使得他們更加不敢與人交流溝通,更加想念、依賴自己身邊的物品。

叁丨爸爸媽媽需要做什麼?

寶寶依戀物的存在,歸根究底代表的是一種需要更多爸媽關愛的訊號。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和孩子發生更多的親密鏈接,給足孩子情感滋養,讓孩子不需要將情感寄託在別的事物身上。

更多的身體接觸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地用力擁抱、親吻、愛撫寶寶,堅定和清楚地對他表達愛,告訴他“爸爸媽媽最愛你”。

充滿愛意的撫觸按摩會給寶寶積累充足的安全感、愛和自信,為他們的成長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質量的陪伴

真正的高質量陪伴在於投入、傾聽和反饋。比如每天花10分鐘集中精力,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專心和孩子一起塗鴉,一起做手工,一起講繪本,一起運動等等。

當你全心投入參與的時候,對於孩子來説就是一種接納和尊重,是愛孩子的集中體現。在這高質量的陪伴中不僅孩子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同時也能增加親子親密度。

拓展寶寶的社交能力

多讓孩子和小夥伴們玩耍,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還可以讓寶寶從“戀物”的注意中轉移出來。在有了同齡人的陪伴玩耍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從假想的“玩伴”上面轉移開來,漸漸減少對依戀物的依賴。

説到底,爸爸媽媽天生是寶寶最親密的人,爸媽給了孩子足夠的情感滋養,孩子才能安心地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安撫玩具這一過度客體註定是會逐步退出孩子的生活,而它給予孩子精神安定的力量,將永遠的保留在孩子的心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