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孟母知道孟子説謊...

本文已影響2.04W人 

如果孟母知道孟子説謊...

《孟子》中有段文字,記錄下孟子某次説謊的過程。在〈公孫丑下〉,孟子要去朝覲,齊宣王派人來傳話:「我着涼了沒辦法上朝,請先生明天再來好嗎?」孟子回答:「不巧我也病了,明天不能去。」第二天孟子就出門,去向某大夫弔喪。沒想到孟子一走,齊王派遣的醫生就來了,孟子的堂弟只好説:「他今天有點好轉就去朝覲,搞不好已經到了。」一邊趕忙請人去通知孟子,叫他別回家,快去見齊王。孟子卻死不願意,只好轉去朋友家過夜。

我舉孟子為例,並不是要證明説謊沒什麼不好。誠實當然是重要的,誠實必須被奉為美德,人跟人之間才有信任。孟子的例子卻點出一個事實:在大人的世界裡,説謊真的很尋常。

説謊不見得是壞小孩

何止大人,小孩也是。學者研究,小孩兩歲就開始説謊。一開始小孩很笨,沒擦嘴就否認偷吃餅乾,四歲懂得先擦嘴,七歲則懂得編故事圓謊。

爸媽炫耀很會教小孩,最可笑的一種正是「小孩從不對我説謊」。依據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心理學家維多利亞‧塔娃兒(Victoria Talwar)研究,幾乎所有爸媽都一樣,聽出小孩謊言的命中率只有一半,跟亂猜差不多。如果你真認為小孩從不對你説謊,應該只有叁種可能:一、小孩太聰明,總騙得過你﹔二、小孩有亞斯伯格,不會説謊﹔叁、你自己有亞斯伯格,無法感受為何他人需要説謊。

既然小孩都説謊,十歲以前的説謊就不應該與壞品德劃上等號。中學階段有些孩子的確會説謊中傷別人,這在國小階段卻絕少。一般説來,小孩説謊的動機很單純,就是運用一種能力。這跟小孩一旦學會講「不要」就會多多講一樣,他一旦發現説謊可以躲過大人一句「那樣不行」,他就會多多説謊。

在這階段,大人如果只是戳破他謊言,叫他以後不可説謊,傳授的到底是誠實的重要呢,還是圓謊技巧?答案可能是後者。如果不説謊捱罵,謊言被戳破也捱罵,説謊依然值得一試,畢竟還有謊言不被戳破這第叁種可能。

爸媽都不希望在糾正説謊的過程中,反而教會小孩圓謊。誰都不希望小孩説謊成癖。説謊癖(compulsive lying)是一種病,患者説謊往往沒任何理由,就好像偷竊狂偷的都是不需要的東西一樣。不過,説謊癖患者絕少,粗估千人中只有一人。

扣除説謊癖,一般人説謊總是有理由的。以《孟子》那段文字中的堂弟為例,他説的是百分百善意謊言,目的是為了保護孟子。小孩説這種謊,爸媽除非是被騙的對象,不然都會誇他懂事,懂得顧全大局,絕不可能教他:「你幹麼幫堂哥圓謊?你應該説實話,就説他沒生病,只是鬧脾氣。」

如果孟母知道孟子説謊... 第2張

如果善意謊言值得嘉許,以下問題就值得思考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圓謊能力愈來愈好,大人應該生氣嗎?

如果只是能力本身,的確不應該生氣。圓謊代表換位思考,代表因果敍事,這些能力都太重要了。問題是,天底下絕沒有小孩説謊是為了練習換位思考和因果敍事。小孩説謊都是為了掩飾過錯。糾正説謊,就是不希望他變成「小人之過也必文」那種小人。

專家常説小孩説謊是為了逃避懲罰,所以遇到小孩説謊,大人應該檢討自己是否太嚴厲。這裡我看法不一樣。管教再怎麼鬆,小孩也是會説謊的。趨榮避辱是人類本能,孩子犯錯不想讓你知道,正是不想破壞他在你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跟懲不懲罰無關,懲罰只是讓他更不願意承認説謊而已。

重點應該不是管教嚴不嚴厲,而是大人願不願意接受小孩説謊是很正常的事。大人強調不可以説謊時,眼神往往相當嚴厲,這會讓孩子認定「愛説謊的小孩」是很羞恥的標籤。這樣他下次忍不住再説謊,就會更努力圓謊。愈是努力圓謊,被戳破就更羞恥。將來他明明沒説謊,也感覺你在用狐疑眼光看他了。

這會形成惡性循環。到頭來破壞親子之間信任的,其實不是孩子的謊言,而是孩子受不了你對他的不信任。他愈覺得你不信任他,就更覺得沒必要誠實。

因此,培養誠實的最好方式,既不是放鬆管教,也不是強調説謊很糟糕,而是幫助孩子在説謊之後,有辦法承認説謊。這樣幾次,他就漸漸理解許多謊言根本沒必要説。

讓孩子覺得承認説謊不可恥

你可以做的,是跟孩子分享自身瞞事情瞞得很辛苦的經驗,讓孩子知道你跟他一樣,也曾為説過的謊言感到苦惱。你尤其不該讓孩子覺得糾正他説謊是為了捍衞你自身權威。你應該説的,是謊言累積在心會把人變得不快樂,因此糾正他是為了他的長久快樂。你也可以教孩子,愈是以謊言遮掩過錯,就愈難變成更好的人。因此承認説謊並不可恥,承認代表你有決心變成更好的人。責備孩子説謊時,用虧的也可能比用罵的有用。

怎麼個虧法,讓我借《孟子》發揮好了。孟子説謊的理由有點幼稚,任何人是他媽,知道了應該都會好氣又好笑:「你不爽,當面講開不就好了?有必要謊稱病再故意出門給人家看到嗎?齊王又不是你肚裡的蛔蟲,怎知你在不爽什麼?」被媽媽這樣説不會有羞辱感,這樣孟子應該比較有心情反省才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