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和家人“相看兩相厭”?

本文已影響1.48W人 

不是每個人的家庭都是溫暖並陽光的,也並不是每個孩子和家長之間都是和和睦睦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你和家人之間“互相看不慣”呢?

近日,北大學子王猛(化名)寫萬字長文斥責父母、親友在其成長過程中對其造成的傷害,並立flag——12年春節不歸,決裂拉黑父母6年的事情成了熱點。文中的某些敘事也戳中了很多網友的痛點,一時間,大家紛紛開始討論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時期遭遇的類似事情。

其實,“兒童忽視”和“情感虐待”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中,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生長的家庭。而我們的父輩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期,家裡又多兄弟姐妹,同樣是在被忽視和被冷暴力中長大的,人格不健全是為正常。而諸多的人格缺陷延續到下一輩身上便形成了不容樂觀的親子關係,通常表現為互相看不慣。經常聽到身邊有人這樣評價自己的父母:“我媽/爸是一個奇葩”“理解不了我爸媽的行為”“快受不了我的極品爸媽了”……

“兒童忽視”和“情感虐待”並非中國特色,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兒童忽視占上報到CPS(兒童保護服務部門)案例的50%以上。身為或者即將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必要了解兒童忽視和情感虐待的真面目,將親子間的重複傷害減少到最小。

為什麼你和家人“相看兩相厭”?

兒童忽視的定義:

美國國家兒童虐待和忽視中心將兒童忽視定義為:未滿足兒童基本的軀體、情感、教育或醫療需求。其中,軀體、教育和醫療需求的忽視比較容易界定,我想重點說的是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指的是沒有為孩子提供愛、喜愛、安全和情感支援;沒有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心理關愛;在孩子面前虐待配偶等。

情感忽視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父母無意而為之,屬於“疏忽性未滿足兒童需求”;另一種是父母有意而為之,屬於“剝奪虐待”。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第一種型別。

情感忽視導致的後果:

情緒和行為問題——易怒易哭;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容易崩潰;敏感多疑;自卑和低自尊心等。

人際關係障礙——生冷孤僻;交流障礙;恐懼社交;恐懼親密關係等。

犯罪和違法行為——校園/社會/家庭暴力行為;酒精/藥物自殘;危害公共秩序等。

比情感忽視更嚴重的是情感虐待,在所有兒童虐待(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等)的型別中,情感虐待是最難以定義的,是父母或照料者與兒童之間存在的反覆的、長期的、傷害性的互動模式,並且通常是二者之間穩固的關係模式。情感虐待經常發生在父母抑鬱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的情況下。

情感虐待的表現為:

拒絕——拒絕承認孩子的價值、成就和優秀表現,拒絕誇獎和稱讚;拒絕承認孩子需求的合理性;拒絕對孩子表現出喜愛。比如習慣性的對孩子潑冷水,比如總是對孩子說“明明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有的家長故意對孩子的進步視若無睹,並美其名曰“怕ta驕傲”。

孤立——否定孩子的正常社交和家庭關係。比如有的家長會故意阻止自己家的孩子跟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家庭貧困的小朋友一起玩,比如有的家長會故意挑撥孩子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關係,甚至有家長為了讓孩子一門心思學習,把孩子關在屋子裡不許出去,不許有正常的社交和娛樂活動。

忽略——未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剝奪孩子的互動權;情感匱乏。比如對孩子明確提出的需求不予理睬或者試圖哄騙矇混過關,比如對孩子缺乏溝通、關心和必要的心理輔導,比如對孩子的反常行為熟視無睹,比如不承認小孩情緒的複雜性和敏感性,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

恐嚇——言語攻擊或威脅孩子,故意讓孩子感到不安或害怕。很多單身媽媽會強行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你沒有爸爸,所以你必須更加堅強和勇敢,否則是會被人欺負的,長大是不會有出息的”久而久之,很容易讓孩子陷入不安和恐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強行給自己先貼上標籤,戰戰兢兢,必然邁不開腳步。

言語攻擊或唾棄——當眾羞辱孩子;諷刺和挖苦孩子,使孩子自尊心受挫;使用過激言語辱罵孩子。比如有的父母會罵孩子“孬種”“不要臉的”“呆瓜”……,比如有的父母會在孩子出糗的時候故意嘲笑挖苦並以此為笑料,讓孩子成為親戚鄰里間的笑話。

過度施壓——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跟別人家的孩子互相比較,並故意貶低自己的孩子。比如父輩們慣用的貶低模式“人家隔壁XX家的孩子今年又考了第一,你個不爭氣的啥時候能讓我臉上也添點兒光?”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遭遇過上述某些行為的傷害,無論對方是居心叵測還是無意為之。即使是如今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在又困又累的時候,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在被甲方虐完之後,也會偶爾無意的對孩子造成忽視和冷暴力,也會不經意間在孩子跟前吵架。不過這些都無可厚非,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到什麼是傷害,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傷害,如何避免傷害,如何治癒傷害,如何不再重蹈覆轍。

為什麼你和家人“相看兩相厭”? 第2張

孩子雖小,ta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心靈和頭腦。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如何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愛的互動。這些一點一滴的行為會像一顆顆種子一樣深深埋在孩子的心裡,伴ta成長,將來可能還會影響到ta自己的家庭,ta的下一代。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叫《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電影講述了17歲的少年Elio和24歲的青年Oliver的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敏感而才華橫溢的Elio正處於性慾覺醒的年齡,這年夏天,訪問學者Oliver的到來註定讓這個17歲男孩的夏天變得不平凡。他們從互相試探到墜入愛河,最後到揮手告別,Elio都不敢向家人袒露一絲半毫。世俗的觀念和倫理道德壓制著這個十七歲的男孩兒,痛苦淤積在心裡,不敢向任何人傾訴。父親看出了男孩的心思,他溫柔地打開了男孩的心門,輕輕驅散陰霾,好像在用雞毛撣子掃去昨日的灰塵般自然。父親的一番話深深地感動了我。

為什麼你和家人“相看兩相厭”? 第3張

唯有被真正愛過的人才會懂得如何愛別人,同樣,唯有被溫柔對待過的人,才會懂得如何溫柔地對待別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傳達給別人,尤其是孩子。我們真正能讓子孫後代傳承下去的唯有“愛、理解和包容”。溫柔的力量,從來不容小覷。乘機攻略、海鮮、科學育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