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識別新生兒23個正常與病態現象,減少寶寶入院機率

本文已影響1.14W人 

由於新生兒各系統、器官,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故一旦患病,症狀不明顯,或僅有不吃、不哭、不鬧、嗜睡,也無發熱,常誤認爲小寶寶很乖,新生兒的病情進展及變化快,可在短期內迅速惡化死亡。

故新生兒症狀的正常與異常的識別很重要。

一、似“病態”而非病

一些情況是新生兒的某些特殊表現,是兒科的特色,盲目處理會造成真正的病態。

1、“板牙”、“螳螂子”:

不少新生兒口腔上齶正中線附近有一顆或數顆粟粒大小的白色顆粒,爲上皮細胞堆積、角化而成,稱“硬齶小結”或“包氏小結(珠)”,俗你“板牙”,其非病態,不影響吃奶及以後的出牙,一般經2—3周或幾月自行消退、脫落。同樣,在牙齦跟部見有米粒大小的顆粒,稱“馬牙”。也可在齒齦粘膜下產生,爲粘液腺腫脹瀦留所致。

新生兒出現的咬奶頭、拒奶、哭鬧時應查明其它原因,不要認爲是板牙、馬牙所致,而採取“挑”、“割”、“擦”處理,易貽誤病情,且會新生兒及口腔粘膜嬌嫩,損傷後引起出血或細菌感染而發生口腔炎,甚致發展成嚴重的敗血症。

正確識別新生兒23個正常與病態現象,減少寶寶入院機率

新生兒口腔兩側峽部各有一塊隆起的軟組織,是峽粘膜下的脂肪墊,有利於吸吮動作,俗稱“螳螂子”,不要誤認爲病理性腫脹。

2、乳房腫大、分泌乳液:

部分女嬰或男嬰在生後2—3天可出現乳房腫脹,並有少量黃色乳液分泌。這爲生前受母體激素(生乳素)影響所致。一般生後10天最明顯,2—3周後漸消退,乃生理現象,不必驚慌,不要作處理。按摩、擠壓會損傷皮膚引起感染。一旦腫脹的乳房出現紅、腫,說明有感染,應給適量抗生素或切開引流。

3、女嬰陰道出血和分泌粘液:

有少數女嬰生後3—5天有少量血樣分泌物或白色粘液從陰道排出。其爲陰道分泌物,由母體激素(雌激素)傳授引起,稱“假月經”、“白帶”。一般1—2天后會自行消失,不必處理,也爲物殊生理現象。一般出血量少,僅沾染尿布,也無其它部位出血,可適當考慮應用淡清洗液清洗外陰。

4、尿紅或排尿時啼哭:

新生兒生後48小時內應有小便排出,有的生後2—5天在排尿時啼哭,且尿布染成紅色一片。這是由於尿少,尿酸鹽瀦留在腎內形成尿酸梗塞引起,隨吮乳量及吮水量增加,尿量增多,尿酸鹽全部溶解尿中而消失,嬰兒也就能安靜入睡。

5、“色素斑”、“粟粒疹”:

色素斑多於新生兒的臀部、尾骶部和背部。大小不一,邊緣不規則。壓之不退色的灰蘭色“色素斑”又稱“胎記”。是皮膚深層堆積了色素細胞所致。隨年齡增長,色澤轉淡,約5—6歲纔可能消失,無需治療。

粟粒疹是新生兒出生後幾天在前額、面頰、鼻尖等處,出現的較多呈黃白色的小顆粒。一般生後數週可自行消失,不要挑、割,以防感染。

正確識別新生兒23個正常與病態現象,減少寶寶入院機率 第2張

6、生理性體重下降:

生後一週內,由於出生後的排尿、排胎糞,通過皮膚、肺排出水分及進食水少等多方面因素,體重可略有下降,正常情況下不超過9%。生後7—10天左右,隨奶量增加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體重可恢復致出生時體重。如下降超過10%以上或恢復較慢,考慮爲非生理性,應尋找原因。

7、溢乳(回奶):

由於新生兒的胃與成人不同,位置呈橫位 (成人爲相對直立) ,容量小,胃底部發育不全,入口處賁門發育不完善,關閉不全,而出口幽門口發育相對成熟,因此胃爲“敞開口的瓶子”,在吸乳過程中,空氣易咽入胃腔,如餵奶過多、過快、吸入空氣,或喂後換尿布或搖動過多、或牛奶過熱、過冷均會產生溢乳。溢乳時一般無不適感,也不影響生長髮育。但若溶易溢乳,在喂後應取右側臥位,或將牀頭擡高。若不見好轉,且溢乳時有痛苦,且量多有奶塊、體重下降,應查找原因。

二、是“病態”也可非病態

8、黃疸:

黃疸是膽紅素在血液及組織中積聚而引起的一種症狀,在新生兒期有許多因素引起,可爲生理性,也可病理性。生理性黃疸是由於胎兒離開母體,外界供氧增多無需較多紅細胞攝氧、攜氧,而使紅細胞破壞增多,從而使膽紅素產生增多,加上新生兒的肝臟清除功能(攝取、轉化、排泄)低下等綜合因素使膽紅素在血液中積聚而產生。其特點:一般生後2—3天產生,4—5天達高峯,一般不超過2周。並有一定的膽紅素測定值佐證。病理性黃疸的原因較多,應綜合分析,確定原因。

9、浮腫:

新生兒腎臟發育不成熟,腎功能差、排泄過剩的水鈉能力低下,3—5天易出現水腫,常發生於手腳、小腿、眼窩處,一般2—3天后隨腎功能完善而消失。如伴有體溫不升、不吃、不哭、皮膚髮涼並在硬腫,或呈明顯可凹性應查找原因。

10、嘔吐:

爲常見症狀,生理者爲溢乳。若吐奶前有痛苦、煩躁、量多且呈噴射狀,即爲病態,多見於餵養不當、腸胃功能紊亂、羊水吸入,或消化道畸形等,任何系統的疾病均可引起消化道的症狀。

11、頭部腫塊:

由於生產時產道受壓,剛出生的2—3天內常有頭顱變形:①產瘤:一般恢復良好;②頭顱血腫:常位於頭頂一側,有波動、吸收慢,一般2—3周或數月吸收,需注意合併顱內出血。若不放心,請就醫,一切遵醫囑。

12、臍疝:

由於嬰兒腹壁臍環發育不良,部分可自行癒合,若3歲仍未癒合者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正確識別新生兒23個正常與病態現象,減少寶寶入院機率 第3張

13、口瘡:

由於口腔粘膜受黴菌感染所致,可影響吸奶,應予處理,但需與吸奶後的“奶花”相別。

14、斜頸:

部分由於睡姿不好造成假性斜頸,改變體位後可自行糾正。病態性者,多見於產傷或其它因素引起的胸鎖乳突肌血腫所致,需及時處理。

15、哭鬧不安:

哭鬧是新生兒的一種特殊語言,是尋求幫助的一種方式,正常兒一天哭鬧幾次,有利於體格發育,可增加肺活量,爲鍛鍊的好機會,特別對於胸廓的發育大有益處,並非病態。生理性哭鬧多數哭聲洪亮有力,邊哭邊四肢動,多見於飢餓、口渴、尿布溼、解大、小便、遇冷、熱等,解除因素後會自行停止。若哭鬧兩眼發呆、尖叫、哭聲低或無力,或在觸及身體某處部位發生,則多見於病態,應找出原因。

三、一旦出現肯定是病態

16、發熱或體溫不升: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過高、過低、喂水不足,疾病時均可引起發熱或體溫不升。發熱是人們最敏感的,也最易引起注意和重視。發熱是感染的一種表現,其高低與疾病輕重並非成正比,但體溫過高或超高(>40.5度)會影響多種生理功能。而體溫不升同樣有意義,有時比發熱更加可怕。某些家長對發熱比較緊張,退熱心切,給予不合理或過量的退熱可產生各種併發症。在夏季,生後3—4天的新生兒,因喂水不足而產生脫水熱,體溫可達39—40度,皮膚紅,而一般情況尚可,應增加飲水,適當降溫。嚴重者可出現捂熱綜合症。

17、呼吸異常:

新生兒的呼吸可出現快慢不均、深淺不一,但皮膚顏色及心率正常爲生理現象;若呼吸費力,不規則、暫停、青紫、心率減慢,鼻翼煽動、三凹徵,四肢肌張力低下等應及時診治。

18、呻呤:

爲疾病危重之徵,爲新生兒求救信號,持續呻呤提示病情嚴重,應立即處置。

19、蒼白:

常爲缺血缺氧所致,但營養不良也是原因之一。

20、不吃、不哭:

爲疾病早期表象,雖無特異性,但提示患兒有病,多數爲感染所致。應明確原因。

21、口吐泡沫:

爲肺部炎症的主要症狀,肺部炎症,氣道內分泌物增加,成人以咳嗽爲主,而新生兒咳嗽反射不完善,以呼吸增快,氣流加速代償,呼氣時氣流經氣管,將氣道內分泌物吹成許多小泡從口中吐出而產生。

正確識別新生兒23個正常與病態現象,減少寶寶入院機率 第4張

22、青紫:

分局部與全身,局部者多由於出生時愛壓,或寒冷、外周血管收縮所致。適當處會消失。若青紫持續,常提示缺血,如右向左分流先心、嚴重感染或中樞性疾病。

23、驚厥:

屬新生兒急重症,其表現多種,有別於小兒,很少有全身抽搐,常表現爲兩眼凝視、震顫、眨眼,有的可出現面肌抽動,口部反覆咀嚼或吸吮。有的爲呼吸不規則、暫停伴皮膚青紫,少數一側肢體或全身抽動或四肢呈強直。引起抽搐原因很多,包括:感染、代謝、內分泌、遺傳,涉及各個系統。一旦出現儘快明確並處理。

總之,正常與異常新生兒的識別有重要意義,但並非易事,應善於觀察寶寶各種情況,這樣可減少誤診及不必要的驚慌,應做到的是認真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不干擾醫生的診斷並遵醫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