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馬伊琍的痛:鬥渣男,首先你得有很多錢

本文已影響1.27W人 

昨天,我去看了《找到你》。身後的一位媽媽哭得稀里嘩啦,我卻怎麼都哭不出來。

姚晨、馬伊琍的痛:鬥渣男,首先你得有很多錢

原標題:姚晨、馬伊琍的痛:鬥渣男,首先你得有很多錢

昨天,我去看了《找到你》。

身後的一位媽媽哭得稀里嘩啦,我卻怎麼都哭不出來。

不是沒有觸動。我也是一個媽媽,所以李捷的歇斯底里、孫芳開始的隱忍與後來的報復、朱敏無力卻不懈的爭取,她們的每一個情緒、每一個行爲,甚至每一個細微表情我都能感同身受。

電影裏三位不同的母親,每一個對孩子都愛到極致。可在竭盡全力的母愛背後,我卻看到一點關於生活鐵錚錚的殘酷現實。

今天這篇文章,我起碼猶豫了3次寫不寫。

不少影評說,這部片子寫透了中國女人的困境,女人被要求工作、掙錢、帶孩子、做家務,支撐起家庭的一切,當了媽的女人太難太難。

我能理解。但我並不贊同!

當媽媽辛苦嗎?辛苦!

但生活,並不是當了媽媽之後才苦。

一百多年前,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就寫道:

“到處是真苦難,假歡喜。”

《這個殺手不太冷》裏,里昂與瑪蒂爾達對話: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是這樣?

Always like this。”

所以我不覺得這一部影片是爲聲討男性家庭角色的缺失而來,更不是想讓媽媽們只看到生活實苦。身爲女性,身爲媽媽,我覺得有太多比爭取別人給予體諒更值得去做的事。

也許有很多人會覺得我這樣的想法是太“不體諒”,太爲難媽媽了,這也是我猶豫要不要寫這一篇文的原因。

但我想說的是,現實殘酷,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強大,必然收到的會是更多的“難”,也無法去愛護另一個人。

先說說電影裏3個媽媽吧。(有部分劇透,不喜歡的可以跳過)

第一個媽媽,李捷。

李捷是一名律師,正在與丈夫鬧離婚,爭奪女兒的撫養權。李捷每天疲憊的周旋在案件、客戶、孩子之間,努力平衡着事業和家庭。

因爲上班無法白天照顧女兒,所以請來了孫芳當保姆。也正是如此,丟失了心愛的女兒。

電影就是圍繞着李捷瘋狂尋找女兒展開的,同時也抽絲剝繭呈現了保姆孫芳的故事。

我看有朋友在朋友圈評價,說姚晨飾演的李捷有點用力過猛,不夠好。但我卻完全能理解電影裏李捷丟失女兒後近似癲狂的狀態。大概只有媽媽才能理解,孩子丟了,對媽媽來說簡直就是不能承受的噩夢,有怎樣的情緒表現都不爲過。

第二個媽媽,朱敏。

影片剛開始時,一個關於孩子撫養權的官司裏,朱敏登場。

原本的朱敏是一個職場女性,高學歷有事業,四年前孩子的到來讓朱敏辭掉了工作,全心照顧孩子,支持丈夫和家庭,最後卻發現了丈夫的出軌,一切的付出都化爲烏有。

無法接受的朱敏,患上了精神疾病。沒有經濟來源與精神診療,讓這個媽媽在離婚爭奪孩子撫養權上,幾乎沒有了優勢。

朱敏希望得到前夫律師李捷的理解,幫助她獲得撫養權,可李捷的一句話,戳破了朱敏最後的希望和自尊。

李捷說:“我也是媽媽,我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就是因爲害怕有一天,像你一樣被動。”

痛心失望的朱敏回家後自殺未遂,燒傷了自己的一半身體與臉,也燒着了整棟樓。

第三個媽媽,孫芳。

如果說,前面兩個媽媽尚有一絲生存的希望,那保姆孫芳幾乎是生活在不見五指的黑暗裏。正如孫芳的情人所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倒黴的人。”

孫芳從缺水的老家到城市打工,嫁了一個丈夫,卻在新婚當天就遭到了家暴。生下女兒珠珠之後,卻發現孩子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活不過2歲。

治療費用對於孫芳一家簡直是天價,丈夫甩手不管,孫芳只得靠陪酒,出賣身體給孩子治病。

但掙來的永遠不及醫院的花銷快,在多次無法繳納醫藥費後,女兒珠珠被移出了病房,而搬入病房的,正是李捷的女兒。這也是孫芳要報復李捷的原因之一

孫芳的女兒最終因爲沒有及時醫治,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裏停止了呼吸。大雨裏跪地痛哭的孫芳,讓不少人都淚崩了。

孫芳爲了報仇,爲了給情人還債,混進了李捷家當保姆,有了拐孩子的故事。

這個三個媽媽誰是好媽媽誰是壞媽媽?我想,並沒有確定的答案。

朱敏爲了家庭和陪伴孩子成爲全職媽媽,沒有錯。

李捷爲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忙於工作,沒有錯。

孫芳爲了給到孩子力所能及更好的,沒有錯。

即使她最後殺掉了她的丈夫,抱走了多多想要賣掉或據爲己有,但從她過往的故事和看多多溫柔的眼神裏,你沒辦法完全恨起她來。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媽媽,只有在全力愛着孩子的媽媽。

但我想說的是,真正的母愛,不是隻有愛啊。

我想起花花給我講的一個故事。

當年她家孩子住院的時候,走廊的牀位住着母子二人。

孩子患的是先天性腸道疾病,肚子鼓得像氣球一樣大,感覺一碰就要破了。

醫生給到的治療方案是,先排除等腸道內的脹氣,脹氣緩解之後就可以手術切除病變的腸道治療,整個花費大概需要13萬。

這位媽媽湊了所有積蓄,找遍了所有的人,只湊到8000。

因爲實在太可憐,醫院給開了綠色通道,減免了全部能減免的費用,病友和醫生也給捐款了兩次,病友和護士還常常給兩母子帶飯。

可是還有一些硬性的費用確實沒有辦法再減免了,遲遲動不了手術。後來孩子被發現了腸道感染,加速了腸道的壞死,可能因爲本身抵抗力差,壞死速度非常快,最後醫生已經沒辦法再動手術了。

花花說,那天夜裏,這位媽媽跪在每一位醫生和護士面前,求大家救救她的孩子,她抓着每一位能抓住的人,用力到指關節發白,哭到站不起來。孩子的父親和其他家人,始終沒有出現過。

但大家除了靜靜的陪着她哭,誰也沒辦法給到更好的安慰和解決辦法,只能看着這位媽媽帶着孩子離開。

第二天,母子走的時候向着住院部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所有的病友都清楚,孩子回家後,只能是躺在牀上靜靜的等着,腸道一段段壞死,最後死亡。

兩母子離開的那一天,住院部格外的靜,大家都不想講話。

這一幕,跟孫芳電影裏的區別又有多大呢?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絕不算少數,只是往往這樣的家庭,都生活在了大家的視線之外。

花花說,

“那天我看着病牀上打着點滴的孩子,心裏特別難受,我特別同情這對母子,但也沒能力再幫到更多。那天我還感到了一份慶幸,還好我現在有能力,給到孩子好的治療。”

在現實中,真正的母愛,不僅僅是愛本身,還得有能力去愛。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你們都去快樂教育吧,我就是要孩子上北大》

,收到很多人的質疑,說當媽媽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給到的不是讓孩子自己選擇,而是給到他們有可以選擇的能力。

對孩子如此,我們自己仍需如此。

很多人說,電影裏的三個媽媽代表了三個階層。我反而覺得更多的代表了媽媽的三種狀態。

李捷是一個自由獨立女性應有的樣子,老公是個媽寶男,有底氣選擇離婚,有能力爭奪孩子的撫養權。甚至在孩子丟了的當下,雖然中了騙局,不眠不休還能保持一定的冷靜來分析線索幫助找人,你很難否認這跟平常的職業習慣及自身素養無關。

生活沒有給過她好臉色,油膩的客戶,喝不完的酒局,丈夫和婆婆的不理解,但她仍然能在見到孩子的那個瞬間,給到笑顏和擁抱。

電影的最後,孫芳指責李捷沒有資格當一個媽媽,我倒覺得,放在現實中,李捷是一個不完美但合格的媽媽。

孫芳,算是給媽媽的警示吧。新婚之夜遭到家暴,如果她當機立斷拋棄丈夫,也許會有更好的結果,可她想到的是,“孩子生出來了就好了”。

孩子生出來因爲生病被丈夫拋棄不管,但我想即使孩子沒有生病,面對一個隨時會打人的丈夫和父親,母女兩人的境遇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吧。

電影裏沒有演孫芳的出身,但我想應該也沒有受到過很好的教育。我無意批判孫芳,孫芳的悲劇,與成長環境有關,她沒有能力選擇,所以當苦難一而再再而三的來臨,她只能是從無力到暴力,走上無法回頭的死衚衕。

還有朱敏,其實朱敏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狀況。當全職媽媽有錯嗎?當然沒有!

但朱敏一直想不通丈夫的出軌,所以精神成疾,進一步喪失了爭奪孩子撫養權的能力。在爭奪孩子無望的時候,選擇了自殺而不是其他更好的方式。

電影裏這三個媽媽,沒有一個不是焦頭爛額,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地雞毛。

但要說這就是“悲慘”,我不認同!

我到現在都記得我高三那年的日記裏寫着:“每一個不眠的夜晚和每一次挫折的挑戰,都給了我們迎難而上的堅韌和血吞牙的勇氣,而我們就在這一次次的困難和征服面前,涅槃重生,百鍊成鋼。

那時候寫的是面對高考的難,但我想放在當媽後的生活也是一樣。

生活的難不值得感謝和歌頌,但是我們戰勝困難的那個自己,是值得慶祝的。

還有很多人覺得,你說有能力不就是要有錢嗎?

我想說是的,在現實社會中經濟基礎非常重要。

如果孫芳有一筆錢,是不是女兒就能得到最好的治療?

如果朱敏經濟能獨立,是不是就能更容易拿到孩子的撫養權?

當然我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立即在經濟上獲得獨立,但心理上的獨立是必須的。

孫芳一下子掙到很多錢,幾乎不可能。

但如果孫芳打破了心理的禁錮,是否能早一點脫離無賴的丈夫?

要朱敏立馬證明有很多存款足夠給到孩子最好的生活,也很難。

但如果朱敏不是糾結於付出未果,是否能重新找到好的工作,爲孩子迴歸埋下鋪墊?

其實,有時候只需要一點打破,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如果硬要在電影裏選一個好媽媽,我想我更偏向於李捷奔走於法庭和家庭之間的樣子,那是在愛着和又能去愛的樣子,那是有希望的樣子。

李捷也是唯一一個經濟和心理都獨立的媽媽,也是電影裏唯一一個有選擇權,能讓孩子能有選擇權利的人!

生活總是難,媽媽如是,但誰又不是呢?

但生活也讓我們勇敢,克服困難的過程,焉知不是一種快樂?

當我們能實實在在能給到孩子最好的生活,看到孩子健康的長大,難道不是努力去打破社會困境的饋贈嗎?

我看到有一篇影評寫道“馬伊琍、姚晨崩潰大哭:女人的這一生,太難太難了!”,之前姚晨也在星空演講裏講到,當媽後的尷尬。

我相信她們也都有痛哭和迷茫的時刻,但她們用《找到你》裏精彩的飆戲給了生活一記響亮的回擊。

她們是媽媽,但我相信她們也喜歡自己的另一個身份—演員,她們認真演戲的樣子特別美。

電影的最後,有一段總結的旁白和彩蛋,說實話,我覺得挺敗筆的。

不過裏面有兩句話,依然打動了我。

孫芳說:“有時候我真想撒手不管,但就是撒不下這個手。”

李捷說:“因爲努力工作,我纔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爲當媽媽,我才瞭解了生命的意義,也讓我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殘酷。”

我相信,一個媽媽決不能忍受與孩子的被迫分離。

對於人的本性來說,總會趨利避害,但對於媽媽來說,孩子就是一切。

這就是媽媽。

孫芳曾在某個午後,院外的樹蔭下,摸着高高隆起的肚子,喃喃自語道:“寶寶,媽媽愛你,媽媽要把最好最好的東西都給你。”

但沒有能力的愛,也許只能是遺憾。

大家會發現,我一直沒有提到這三個媽媽的丈夫。

此刻,我不想再重複“喪偶式育兒”“社會對媽媽苛責”的悲涼。

就像電影裏一樣,我們無法避免遇到各種媽寶男、出軌男、家暴男,不是說丈夫、父親的角色在家庭中不重要,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不幸遇到了渣男,能有底氣說,我有錢有能力給到孩子最好的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