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醫生談輔食餵養和營養添加對寶寶的影響

本文已影響4.55K人 

我們家長在讓孩子吃飽吃好的前題,我們做的是食物的選擇,但是我們要引導出一個餵養關係。這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

如何正視餵養關係

食物的選擇,種類,剛纔說的非常簡單,循序漸進吧?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簡單到複雜。餵養的時候,每餐吃多少,你能保證嗎?家長說,我盡全力保證。你越盡全力,問題就越多。

在座的諸位你們每天吃飯,每頓吃飯的量都一樣嗎?你能不一樣,爲什麼孩子必須一樣?孩子是機器是人?你是人,孩子也是人啊,你現在憑什麼要求孩子都一樣。還是剛纔說的,你尊重孩子嗎?你尊重孩子很多事情就不該去做。家長擔心,萬一吃少了,長得慢怎麼辦?但是你發現,你沒讓他“萬一吃少了”,他也沒長得太快。問題在哪兒?積極主動的配合,我們沒有做到。

我們說孩子在吃飯時的心理。

一、接受食物的可變性

什麼叫可變性?說吃就吃好多,說不吃就不吃。你們都遇到過吧?有家長問我,我給孩子準備飯,能不能多準備幾份,放在冰箱裏,餓了給一份。我說,可以,但孩子還接着吃嗎?今天你給吃的三文魚,明天還吃不吃?上頓吃完下頓還吃不吃?這個不是我讓不讓孩子吃,是你孩子樂意嘛。一做一個星期的,分成幾份,一天給孩子吃多少,吃嗎?回來告訴我,真的兩天就不吃了。

所以你不要覺得孩子是個機器。我加95號油,這次還加95號油,我加97還是97的,但孩子不是這樣。他就是在一個不可預知的接受過程裏。你覺得不愛吃,他就吃了;你覺得愛吃,他就不愛吃。是“你覺得”,而不是“他覺得”……(所以產生問題)

我們有孩子過敏,我們建議給孩子換深度水解配方粉,家長一聞“這個孩子不喝”,結果孩子喝了,家長覺得“這孩子有毛病吧?怎麼會喝呢?”所以應該是孩子的感覺,不是你的感覺。有時候家長說“這飯可香了”,你覺得很香,不是孩子覺得香。所以要尊重孩子,不要自己先入爲主,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覺得什麼什麼不可以做。

二、每次進餐量差異較大。

每頓進餐量差異20%,每天進餐量可差異40%。所以大家每次做飯多準備一些,如果一次飯都吃光了,說明不夠,剩下一些說明正好,但每次肯定不一樣。

三、孩子不接受“平淡”食物

平淡是指一樣的味道。家長那天跟我說“我怎麼給孩子做飯啊?現在喂什麼都不吃了。”我問她怎麼做。我也不會做飯,反正每天不是紅燒排骨,就是把肉剁成泥給他炒炒。我說“能換換嗎?”你要是吃這兩種東西吃久了行嗎?不管多好的東西。咱要是在海邊天天鮑魚龍蝦試試,時間長了你也不想吃了。所以不能總是一個味道。

四、過於追求良好味道

再一個是執着追求良好的味道。一旦吃了好的味道,再給別的就不好給了。所以我們剛給加輔食的時候,一定要味道偏淡。那鹽就不用說了,喂水果的時候別給太甜的太酸的。你別上來給特別甜特別酸的。所以在這點上我們家長得自私一點兒,把好吃的留給自己,把不好吃的給孩子。這樣味道淡,跟他的輔食味道接近。你突然給吃個蘋果特甜,好了,不吃飯了。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吧?等孩子長大了味覺慢慢成熟了,再給他吃。否則一上來就和輔食味道差異很大的話,他就不好好吃飯了。所以不要給孩子喝帶味兒的水,你要保持給他喝白開水的道理就在這兒了。

崔醫生談輔食餵養和營養添加對寶寶的影響

餵養關係的處理

餵養環境,兩個前題。

一、地點

我問大家,你孩子現在餵飯的地點在哪兒?餐廳。你認爲這是餐廳,孩子認爲這是不是餐廳?就是說同時有沒有別人在吃飯?別人在吃飯這是餐廳,別人不在吃飯,就不叫餐廳。餵養人同時吃東西,讓孩子知道這是餐廳。

純母乳餵養的孩子,喂輔食最好不是媽媽。爲什麼?平時你和孩子近距離接觸都幹嘛?餵奶。現在近距離接觸,都變了,孩子可能就不接受。這樣對媽媽一個人看孩子,又進行純母乳餵養的情況來說,就是有點兒難。因爲抱着孩子,又餵飯,孩子一扭身就想吃奶。要給孩子擱對面,他就哭。所以剛開始那個階段,媽媽得特堅定,告訴他這是喂輔食。如果家裏有別人,最好別人給喂。這樣孩子就能區分開,這個時間,如果別人來喂,就是輔食,媽媽來喂,就是母乳。

因爲我們給孩子剛開始加輔食的一個原則是,先吃輔食,如果吃不到一頓的時候,再餵母乳。不是在兩餐之間吃輔食。因爲輔食的目的要代替幾次吃奶了。如果現在孩子一天吃兩次輔食,應該在母乳餵養前吃點輔食,回來餵奶餵飽了。所以需要家裏人幫忙。

二、餵養方式

餵養的方式中,我們需要注意餐具的選擇,和餵養的狀況。狀況很簡單,想吃東西。我們說餐具的選擇。

餐具的選擇

孩子們是不是喜歡顏色明快的東西?那你們的餐具是不是應該顏色鮮明?譬如紅碗配黃勺,綠碗配紅勺,是不是容易吸引目光,吃飯就相對容易些?有人說,這個顏色含重金屬,不安全。現在的產品有裏面是金屬的,外殼是鮮豔顏色的塑料,很方便。你買的時候別隻買一個顏色,多買幾個顏色,換着來。在美國,一個不鏽鋼的內膽,帶四個不同顏色的套,打包賣。而且勺子和碗的顏色差距越大,越容易吸引孩子。紅碗黃勺,勺子一逗弄,他會覺得這個過程非常愉快。

餵養時間。

一定要誘導。你吃東西,很熱鬧,他就跟着參與。

與液體食物的關係。

液體食物餵養前後加輔食。如果這個孩子相對來說不喜歡吃奶,喜歡吃輔食,就應該先喝奶後吃輔食。如果相對來說喜歡吃奶,不喜歡吃輔食,就應該先輔食後喝奶。因爲在吃前,他的狀態是飢餓狀態,吃着吃着就不那麼餓了,就要靠他喜好。

飢和飽的體驗

良好餵養關係的保持,就是飢和飽的體驗。

在座的各位你們知道孩子真的有飢和飽的概念嗎?他餓是什麼反應?飽是什麼反應?我們很多家長說不清楚。爲什麼?孩子還沒餓呢,就餵了。到點了。還沒飽呢,量夠了,不餵了。一來我這兒,我就問她,一天喝多少奶?700ml,書上寫的,網站上寫的。多也不行,少也不行。這就是不對的。

說到這兒我再問大家,配方粉餵養的家長,配方粉餵養的一次量,是加奶粉前的水量,還是加奶粉後的總量?是加奶粉後的總量,不是加奶粉前的水量。有人說了,我從美國買的液體奶,液體奶也是加完了粉後的總量,不是加粉前的水量。爲什麼說這個問題?因爲大家總和我說總數。後來發現總數是水量,加完粉就不是總數了。我們說的是總量。

飢和飽的體驗,我們需要讓他嘗試飢餓。他玩着玩着不吃東西,他一會兒過來找你的時候就是餓了。如果現在有的孩子大些了,兩三歲了,就是不好好吃飯,就得餓着,讓他知道什麼是餓。

怎麼餓着呀?最佳方法就是,你現在不好好吃飯,那就不給吃了,餓着。早晨吃飯的時間也就20-30分鐘,吃多少不用管他,只要下胃裏就行,30分鐘吃完了所有的東西收拾就帶他出去玩,一直到中午再回來。之間只帶白水,什麼都不帶。在他玩兒的過程中他也覺得餓,他也消耗體力,在他玩兒的過程中不給吃的,不要兜兒裏塞好多零食,就找那些沒有吃的的地方玩。玩到中午回來了,吃。不吃,那就睡覺,醒了再出去玩兒。看看他回來吃不吃。就這樣一天就改回來了。

我爲什麼能這麼說?因爲我就有這個經歷。我孩子十個月的時候我出國了,後來又援藏,等我回來的時候兩歲十個月。真的就這樣,他往那兒一坐,姥爺、姥姥,一個拿筷子,一個拿杯水。加點兒,喝點兒水,吃點兒,喝點兒水,那我看着我能說什麼?帶回家自己帶,就帶回家一個星期,再回來的時候,姥姥姥爺給準備的半碗飯一上桌就沒了,就好像在家餓了一個星期似的。

所以呢,自己起了一個詞,叫“崔氏理論”。你要帶他出去玩兒,不是在有食物的地方不給他吃。

有家長跟我說,崔大夫,你這個理論真不管用,一個星期了,也沒用,還是不吃。我問“他高興嗎?”高興。“每天大便嗎?”每天排便兩次。我說“肯定有人給他吃了。”家長說肯定沒有!奶奶在旁邊說了:“你們不給他吃,我還不給喂呀?!”(鬨笑)

所以你要做這個事兒的話,一定家長自己做,做好了。多長時間做?你只要利用週末,六日兩天做就行。明白吧?一定要堅決果斷。這時候千萬別讓孩子想到“吃”這個事情,別讓他看到“吃”,帶他出去玩兒別去商店,帶他去遊樂場,找人少的地方,讓他玩兒、高興,怎麼高興怎麼玩兒,一天不管用,第二天一定吃。因爲他知道餓了,發現餓的不舒服只能靠吃飯解決,自然就喜歡吃飯了,就這麼簡單。這個時候回來,我們要保持住。

輔食選擇的影響

一、過敏問題

過敏和食物添加過早或過晚有關係。四個月之內如果過早添加輔食容易出現過敏,六七個月之後纔開始接受輔食也容易出現過敏。所以說過早或過晚添加都容易出現過敏,所以一定在母乳餵養期間添加輔食,這是誘導接受的窗口期,這個時候接受度最高。爲什麼我們現在鼓勵吃嬰兒營養米粉呢?因爲嬰兒營養米粉中的多種食物的複合接受度相對高一些。

二、對心血管的影響

大家現在是不是都知道輔食裏不能加鹽?大家是怎麼聽到的?是不能吃鹽,還是不能加鹽?還是少加?還是儘可能不加?其實我不是說一歲以內孩子不需要鹽,我說不該加鹽。爲什麼?你今天給他吃的食物中都加了。大家去看看配方粉裏面有沒有鈉,有沒有鋁,你給他買個麪條看看有沒有。你給他買的食物,什麼泡芙中有沒有?都有。奶粉中有沒有?母乳中有沒有?

我們說的是不要給孩子過多地吃鈉,爲了告訴大家一個理論,幾個實驗結果。因爲嬰兒快速生長期,生長過快以後容易出現以後心血管的負效應。肥胖的孩子心血管的負效應咱就不說了,新生嬰兒攝取的鈉過量,也會導致心血管負效應。什麼叫過量?你還認爲現在孩子所有的食物都是不含鈉的,就容易給他吃過量,因爲已經加了。爲什麼?你說那些營養學家研究出給孩子吃的食物是不是均衡營養?考慮沒考慮鈉?考慮了你再加,是不是多了?因爲你選擇了這樣一個前提。

有人說了,我給孩子吃自己買的面做的麪條。大家覺得那個麪粉裏有沒有鈉?有,鈉是最簡單的防腐劑。所謂的黑心商家加的是工業用鹽,因爲是最簡單的防腐劑。你去買麪條、饅頭、米飯通通都有。

早期的嬰兒對鹽有高度的敏感性,而成人相對低一些。我們進行實驗。頭6個月內,嬰兒隨機接受低鈉和正常鈉(就是成人的食物),結果隨訪15年發現,當年接受正常鈉食物的嬰兒血壓明顯高於接受低鈉食物的嬰兒血壓,平均收縮壓差3.6mmHg,舒張壓差2.2mmHg。

所以大家要知道,現代社會,現代食物中,很少有單一成分的東西。你說買純小麥,實際上幹小麥磨完了裏面幾種成分不好說,只要經過工業過程的,都會有些東西。鹽是最最常見,最最安全的防腐劑。所以爲什麼我們會聽到工業用鹽過敏?就是因爲他連食鹽都捨不得放,他放工業用鹽。

再有我們發現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有關。母乳餵養的孩子和配方粉餵養的孩子是有不同的。配方粉餵養的孩子,因爲沒有母乳餵養中的DHA 、ARA,所以認爲添加,實驗中9個月的孩子接受魚油或安慰劑三個月,發現收縮壓較對照組低6mmHg。說明母乳餵養中的這種脂肪,也不是純脂肪,量的關係,和種類有關係,所以母乳餵養儘量長一些。

三、與胃腸道和代謝的關係

1 麥膠蛋白過敏症

跟胃腸道發育、代謝的關係,其中一個叫麥膠蛋白過敏症。麥膠蛋白過敏症不是純過敏,是和代謝相關,有遺傳背景情況下。

過去這個病發現與歐洲高加索地區,就是白人地區,所以白人地區盛行一種說法,就是你去那兒的餐館吃飯,送隨餐麪包,會問你“要麪包嗎?”就意味着“你對麥膠蛋白過敏嗎?”你說,我要gluten free,就給你沒有麥膠蛋白的。他不好意思說“你有病嗎?”(鬨笑)只問你“要麪包嗎?”這是有文化背景含義的。

就是因爲在那個地方很多孩子們過早吃含有麥膠蛋白的東西,就會腸粘膜損傷,出現慢性腹瀉,就會導致營養不良。這個問題我是05年從歐洲回來,我也過那些生長髮育緩慢的孩子,吃得多、拉得多,但長得慢,中國這邊兒真的也有,只是發病率沒有歐洲那麼高。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我們都是北方人,你們當中有沒有人不喜歡吃麥子的,吃了會肚子疼的。肯定很少,但不是沒有。我們有位家長,他就是這種情況。山西人,一輩子最煩吃小麥,一年吃一次麥子就是過年吃餃子,吃了就肚子疼。成人就是慢性腹痛,孩子就是哭鬧、生長遲緩。

所以我們選擇輔食的時候爲什麼先選擇米粉,不鼓勵大家選擇小麥、燕麥、多種穀物混合?明白了吧?爲什麼美國人吃這個?因爲人家世世代代知道有這個病,人家有對策。在美國的超市有一個貨架,專門寫着“gluten free”的食物,包括麪條、餅乾等等。所以我們先用米慢慢誘導孩子,千萬別一上來就吃麥子。

聽了崔神的講座後,意外發現自家的嬰兒零食上寫着gluten free

我們遇到一個四個月的孩子,全身溼疹,孩子很難受,純母乳餵養。媽媽說:“崔大夫,天天聽你說純母乳餵養。我堅持純母乳餵養,孩子長成這樣。”我問她除了母乳吃什麼?答說什麼都不吃,就是純母乳。再接着問,每天給孩子喝暖肚茶。因爲這種病的孩子不舒服,愛哭鬧。暖肚茶是大麥茶。什麼時候開始喝的?15天開始喝的。這孩子就是典型的麥膠蛋白過敏症。她認爲是純母乳餵養造成的,其實是每天喝大麥茶造成的。早早就給孩子激發出這種問題來了,孩子折騰全是因爲這個。

現在提醒大家,以後醫生再問孩子吃什麼,別回答你認爲是飯的東西就是吃什麼了,只要經口進去的東西都叫吃了。跟醫生彙報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彙報,不要只說飯吃了什麼。吃了鈣、Vd、鋅,統統都叫吃了。這個案例我要不是仔細問她,真以爲純母乳問題。結果是麥膠蛋白過敏,因爲從15天開始給孩子喝茶,日本買回來的差。其實這些年發現,日本韓國這個病也很多。因爲大麥茶就有麥子的成分。

所以我們世世代代的養孩子的基礎,不要輕易被哪些食物給改變,因爲你能接受的東西,孩子能接受的東西,是在中國,在這片土地上,在這個家庭中。跟家長說孩子對奶粉過敏,家長說,爲什麼呀,我這個奶粉在阿爾卑斯山下面買的,我說阿爾卑斯山下面的東西就不過敏嗎?概念要明白,你說的是安全,我說的是不耐受。這兩個概念不是等同的,不是安全就一定耐受。

因爲從歐洲到全世界,現在我們對這個病逐漸認識了,有症狀的孩子或成人很少,大部分都沒有症狀,所以我們家叫冰山現象。很多孩子長得瘦小,任何症狀都沒有,就是因爲這種現象叫冰山現象,全世界都在努力篩查。

麥膠蛋白過敏症我用文字總結一下:如果母乳餵養期間開始接受了麩質食物,2歲後的兒童發生麥膠蛋白過敏症的風險較低。什麼叫麩質食物,不是麥子皮,不是麩子。是大麥和小麥的蛋白,一個叫麥膠蛋白,一個叫麥溶蛋白,不同的蛋白。不要過早(早於4個月齡)和過晚(晚於7個月齡),應該在母乳餵養期間添加麩質食物,而且要從少量開始,逐漸添加。我們要知道,輔食添加中的米粉,就是麩質食物,而且含量並不少。加米粉逐漸增加,比麥子突然大量增加,要容易接收得多。

2 Ⅰ型糖尿病

大家以爲這個跟輔食沒什麼關係。Ⅰ型糖尿病的孩子,我們會發現孩子不愛吃麥子,吃了麥子血糖會增高。因爲現在研究表明在嬰兒接受母乳餵養期間開始添加包括麩質食物在內的食物抗原,他的接受度高,但過早地添加麩質食物,早於三個月,易於增加嬰兒體內胰島細胞自身抗體,到一定年齡階段就出現一型糖尿病風險。

所以Ⅰ型糖尿病的孩子說是先天的,但不是生下來就有的,在不同年齡出現的。所以麩質食物不能過早添加。剛纔我說的那個四個月到我們那兒嚴重溼疹的孩子,有麥膠蛋白過敏症,後期又出現了糖尿病。因爲他過早喝茶產生了抗體。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過早給孩子添加麩質食物。現在問題在哪兒?少給孩子加營養補充劑。營養品造成太多問題。沒事兒別給孩子加鈣鐵鋅。美國的鈣鐵鋅,你到超市去看,都落一層灰。什麼意思?沒人買。超市貨員現在都知道,一看到我們進去就問,你們是不是要買?去那個櫃檯。因爲中國人一進去那個櫃檯就空。本地人買的很少很少。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聽說什麼,美國最常見的,歐洲賣的最好的……就跟一個家長對我說“我讓我姐姐拿着ddrops的瓶子滿加拿大找不着,怎麼回事?”挪威小魚到了歐洲滿大街找不着怎麼回事?不要天天聽網上說,我們現在都被網拴住了,不知道真實是怎麼回事。大家一定要注意。

四、輔食添加的食物偏好

我們還要注意輔食添加的食物偏好。孩子的食物偏好跟誰接近?誰家的孩子跟誰接近。所以早期的味道應該跟文化和種族有關。那你說孩子生後能不能早吃辣椒?兒童早期對事物的偏好受遺傳易感性調控,絕大多數孩子對甜和鹹有愛好,對酸和辣有拒絕。但有的孩子就對酸和辣接受,因爲家長平時吃這個。對食物的嗜好發展過程中,父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不是你想起就起,不想起就不起的。一歲內的孩子不應該額外過早地添加糖和鹽,不僅爲了近期的健康,也爲了遠期健康。

五、齲齒

我問大家齲齒形成原因是什麼?蟲吃牙,這是我們過去的形容。條件四個:第一,長牙了。這不是我瞎說。因爲好多家長爲了給孩子預防齲齒,天天給孩子擦牙牀。你怎麼擦也預防不了,因爲沒有長牙。第二個,口腔細菌。在座的誰沒有口腔細菌?細菌是沒法去掉的。第三個,口腔有糖分。第四個,糖分存在時間越長,齲齒出現機率越大。機理是什麼呢?口腔內的糖被細菌敗解成酸,酸附着在牙齒上腐蝕牙,時間越長,腐蝕的機會就越多,腐蝕程度就越重。

那我問大家,刷牙漱口各起作用。漱口什麼作用?是把牙齒上的糖分沖走,能不能沖走酸?不能,得靠刷。刷牙漱口都得要進行,就是因爲各有各的作用。我說了半天是刷吧?擦牙管用嗎?不管用,因爲牙是立體的,不能擦乾淨,要刷牙。第二,擦牙的紙上有沒有化學的東西,那會不會粘附在牙齒上,進入口腔內?所以要刷牙。正確的方式是先漱口、再刷牙、再漱口。

家長說孩子吃母乳,吃着吃着睡着了怎麼辦?捅醒了?母乳有個先天的優勢,預防齲齒。爲什麼?因爲母乳中的糖叫低聚糖,是專門促使腸道內好的細菌生長。在口腔內存留的低聚糖,他會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所以母乳餵養爲什麼好,說一天都說不完,可是配方粉公司,說兩句就讓你覺得他那個已經接近母乳了。就因爲低聚糖只在人的母乳中有,動物中是沒有的。

所以說到齲齒的時候,我們大家要注意,糖是形成齲齒的最危險的東西。因爲細菌和牙,肯定有。大家現在給孩子喂配方粉,一階段一般喂6個月,還有3個月的。第二階段配方粉接着喂,你們會發現絕大多數產品加的都是蔗糖。你們聽過這個廣告詞嗎——“我們這個配方粉百分之百是乳糖”,其實潛臺詞就是配方粉是有蔗糖的,我這個沒有,言外之意別的都有。還有一次我看到比較氣的現象是什麼,同樣的牌子,同樣的東西,在國外那個就是乳糖,在中國就是蔗糖,因爲蔗糖便宜。

進口的東西未必就是好的,國外的東西也未必都是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不要以爲國外賣的東西就是好的。而且現在大家一個觀念是:只要看不懂的字兒都是好的,只要由中國字兒都是不好的。這個真的不是這樣。

蔗糖是最主要原因,因爲是生齲類的糖類。(講了齲齒原理)我們說單吃配方粉的孩子,別養成吃了就睡的習慣,要清醒,至少漱個口刷刷牙。漱口刷牙是不可缺少的。

輔食添加的建議

今天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幾個建議。

一、堅持純母乳餵養和全母乳餵養最短6個月。至少把輔食加上。對於所有嬰兒來說,輔助食品的添加不應早於17周,也不應晚於26周。

二、“輔助食品餵養”應該包括除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以外的所有固體和液體食物

三、對母乳餵養或配方粉餵養嬰兒,在輔助食品添加上沒有特別的建議,要因人而異。

四、對母乳餵養嬰兒來說,輔助食品添加期間所需的90%以上鐵元素應來自輔助食品。一定要加富含鐵的米粉。

五、要特別注意給嬰兒添加麩質食物,不應過早(早於4個月齡)和過晚(晚於7個月齡),最好在母乳餵養期間逐漸開始麩質食物的添加,這樣可以減低麥膠蛋白過敏症、一型糖尿病和小麥過敏發生的風險。

六、接受素食的嬰幼兒應該每天接受適量(不少於500毫升)奶品(母乳或配方粉)或其他奶製品。

說到素食,我們要尊重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素食。現在素食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希望孩子進行素食的也越來越多,但是注意這時候奶製品一定要保證,不能因爲這個讓孩子的生長髮育收到影響。

那食物好不好,不是你去評估,不是你說好不好,也不是化驗室化驗分析,應該是均衡的營養組合加上積極的進食方式和環境,所以如果孩子進食過程不合理,他吃輔食的效果就會受影響。所以我們說這樣的公式才能養出健康的兒童。今天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答疑時段

1 孩子什麼時候能吃大人的飯?

這個話很難說具體時間,看你們孩子發育狀況。如果要孩子完全和大人一樣地坐在桌上吃飯,大概是三歲。不是說三歲之前大人的飯都不能吃,而是完全和大人一樣地坐在桌上吃飯。

第一食物能不能接受,第二,咀嚼能力能不能接受,第三,環境能不能適應,第四,孩子精神狀態能不能坐得住。部分的根據情況你可以加了。你說,6個月孩子,弄點兒麪包心兒給孩子早點兒吃行不行?可以。完全和大人一樣,大概三歲。

2 孩子不愛吃輔食,只認奶水,體重也一直不增加,是不是要停母乳?

這個問題其實我回答過了。最大問題可能是母乳餵養的媽媽給孩子喂輔食,孩子自然就不願意接受輔食。這就要求助家裏其他人幫忙。在喂輔食之前,媽媽先消失,家裏其他人來喂輔食。這就好多了。甚至家裏沒有別人可以幫助,可以請個保姆之類的來幫忙。這個是必要的。

如果總這樣媽媽抱着孩子喂輔食,孩子對輔食越來越反感,對整個方式出現憎恨,就會影響輔食添加。必須求助其他人,媽媽不能在現場。絕大多數孩子不會這麼寧(四聲),但對於特別寧的孩子,媽媽暫時消失,才能讓孩子對輔食接受。

3 還有孩子只認輔食,不吃奶怎麼辦?

這個要看孩子多大,如果說一歲半了,其實不是應該先保證喝奶,而是吃輔食。這時候如果媽媽在前面,他可能一高興也喝點兒。如果孩子只有6個月,那對不起,輔食停掉,餓極了,先喝奶,再吃輔食。關鍵看大小,不能說孩子兩歲了,非讓他喝奶。

一歲以內是以奶爲主的,就要糾正。一歲之後,不是以奶爲主了,用你的行爲引導他。但是小嬰兒就要停掉輔食。根據年齡不同,食物的重要性不同,方法就不同。

4 孩子咳嗽如何區分?有的孩子咳嗽一星期了不發燒,有的是喉炎,在家如何護理和吃藥?

首先不能給家長培訓成家庭醫生,所以怎麼吃藥沒法回答。爲什麼?我都沒看到孩子,怎麼告訴你怎麼吃藥?現在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爲吃藥治病,其實不對,應該抓住原因——孩子爲什麼會咳?

首先我們要區分一下,是乾咳,還是溼咳?

乾咳就是沒痰,溼咳就是有痰。聽聲音就不一樣。再一個孩子咳嗽的姿勢。如果是平躺着出現咳,很可能是胃食道反流造成的,因爲小嬰兒常出現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任何規律,躺着咳,站着就咳,運動後也咳,那我們是不是考慮咽喉部刺激,會不會是環境造成過敏?如果原來一直不咳,就這兩天咳嗽,那就是感冒了。

對那些長時間咳嗽,不容易治癒的咳嗽,平躺着就是胃食道返流造成的,要不就是過敏造成的。不要上來就想着吃藥,找不到原因吃藥管用嗎?藥吃好了就是良藥,吃不好就是毒藥。

所以不要上來就問,吃什麼藥能好。微博上有些問題爲什麼我永遠不回答?上來就問孩子發燒了,吃什麼抗生素最好?我知道什麼最好嗎?是不是細菌感染,該不該吃抗生素?我怎麼知道呢?

一來就問,孩子好久好久都咳嗽,吃什麼藥?先要判斷原因。有些情況家長不問醫生自己也知道怎麼去治,關鍵是要找原因。這是最有利於孩子健康的一個辦法。

5 現在流行的皰疹性咽頰炎,有沒有潛伏期,如何預防?

任何病都有潛伏期,包括過敏都有潛伏期。人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不會過敏,在接觸纔會表現出過敏。因爲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皰疹性咽頰炎和手足口病是一類病毒造成的,不要聽到手足口就怕的要死,皰疹性咽頰炎就覺得沒大事。不是一個病毒,一類病毒,就有反覆出現的可能性。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是輕症,一週時間,發燒、出疹子。

咽部的疹子比較特殊,剛開始是紅點兒,然後是破潰,往往不燒了以後咽東西咽不下去,咽口水咽不下去,不吃不喝。手腳和肛門周圍的疹子看着熱熱鬧鬧的沒什麼痛苦,不疼不癢,下去就好了。關鍵是咽部的疹子。不管是手足口病的一部分,還是皰疹性咽頰炎。

那我們怎麼辦?遇到這個病的時候,首先要知道抗生素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他是病毒感染。第二,嗓子會不會激發細菌感染?因爲有破潰。所以爲了預防細菌感染,要讓他多喝水,清理嗓子裏的傷口。喝涼水,別喝熱水,喝白水,別喝帶味兒的。大家有潰瘍試試,吃水果都殺得不得了。別給孩子弄帶味兒的,什麼爲了增加VC吧,給孩子泡個VC泡騰片。就喝涼的白水。這樣舒服,多喝一點兒,把潰瘍沖洗一下,感染的機會就少一些。因爲口腔內每個人都有細菌,不小心就會感染,所以鼓勵孩子少量多次喝涼白水。

如果吃了任何飯、水果等等,都要很好地漱口,把食物殘渣清理掉。要堅持。怎麼叫堅持不住了呢?就是孩子脫水。什麼樣是脫水?就是連續四個小時不排尿。

那有人說我能不能採取相對較快的方式,就是輸液?輸的是液體,對孩子會有一點點兒幫助,但輸液其實是很危險的過程,如果大家拿掃描顯微鏡看的話,大量的顆粒、各種形狀的顆粒,嘩嘩就灌到血管裏。我們都幹過這個事兒,在學校就拿掃描顯微鏡看。所以在國外認爲輸液是小手術。要說給孩子去個痦子,弄點麻藥,家長緊張的不得了,覺得是手術,可是輸液大家不覺得是手術,提着瓶子到處逛遊。這其實是特危險一個動作。每年因爲輸液死亡的人數,我看了看,大概一年就有幾萬人。

儘量讓孩子喝涼水、白水,別放糖啊,鹽啊,等孩子好一些開始吃點兒流食。一個星期忍住就過來了。什麼時候上醫院?重症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和呼吸系統症狀。有沒有?有,很少很少。你要是到兒童醫院去看很多,到大街上去問很少。這個跟什麼有關?如果孩子本身有原發性的其他疾病,得了這個病容易重症。去年北京市總結了一下,有些孩子有腎病的,有心臟病的,這些孩子得了容易重症。正常的孩子一般都沒問題。

還有大家最不愛聽的一句話,非常遺憾告訴大家,99.9%的孩子都會得一次手足口。什麼意思?你躲是躲不了的,只有面對。今年不得,明年還會得的。什麼時候得?羣居得時候的,幼兒園、小學。因爲這個病是常見病,幾十年了。當時不害怕,就當感冒,當時家長也不害怕。現在的新聞把這個病炒得很高。感冒誰都得過,你會記得嗎?不會。當年老人也不記得。因爲這個病是老病,不是新病,不是怪病,是常見病,所以幼兒園和小學是高發,但你不能不讓孩子上學。

另外說現在家長的一個巨大錯誤,三歲以前保護孩子太好不讓生病。因爲生病是人的必修課,早生病就早完成,不生病,就是逼着幼兒園第一年頻繁生病。爲什麼家裏有倆孩子的老二容易生病?那是因爲你保護不了了,老大從外面一回來,又親又抱。但是等老二到了老大的年紀時,會非常健壯。

我們要知道自然規律是很難被人所改變的。你努力了半天,你的孩子還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而且三歲以前,偶爾生病,慢速生病,對孩子的免疫系統打擊小;三歲以後頻繁生病,快速生病,對孩子免疫系統打擊大。所以大家要知道,生病不是你能預防的。生病是必然過渡,讓孩子一次把病自己扛過來,可能以後他的免疫力就能明顯提高,每次都靠你用藥治療,你會發現,越帶孩子看病的,孩子就越容易生病。

常見病不是躲得了的。家長不要以孩子不生病爲榮。你可能犯了巨大錯誤,讓孩子某一天某一個階段會頻繁生病。什麼叫體質強?生病後很自然能扛過來,這就叫體質強。而不是生病一天就好,或是不生病。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確對待生病,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再講講生病的話題。

今天講輔食,大家可能覺得很多具體的東西都沒說,實際上很多東西不應該具體。生病也是一樣,要告訴大家最基礎的東西,而不是每個病怎麼預防。

有人說了手足口病要勤洗手。手足口病是呼吸道傳染疾病,而不是消化道傳染疾病,洗手沒有用,沒有預防手足口病的作用,因爲不是吃髒東西造成的,因爲是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因爲是常見病,也沒有聽說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在做手足口病的疫苗,所有疫苗都是針對嚴重感染性疾病。所以沒有聽說過幼兒急診疫苗吧?因爲是小病,而且通常沒有嚴重後果。大家說出門有沒有可能被車撞到?那不能因爲這個不出門吧?所以不要被新聞報道嚇到,而是要面對,並且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