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質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本文已影響1.01W人 

在我們的教育中,向來會非常重視品質方面的培養。比如孩子說髒話、不讓座,等等,我們一般採取兩種教育方式,第一是呵斥改正,第二是言傳身教。但這樣可以養成孩子的良好品質嗎?

道德教育

培養品格優質的孩子

德行,向來是家長最重視的一個教育方面。

利他品質

家長氣質決定利他品質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具有利他的優良品質,真正的關心他人,並願意付諸行動。

所謂利他行爲,是指任何對他人有利的行爲,比如與他人共患難,幫助或者救援他人,或者簡單的安慰同伴。

利他行爲

心理學研究發現了兒童在接受正規的道德教育之前,就會產生類似親社會行爲的表現。

比方說12個月到18個月的兒童,偶爾會把玩具給同伴去玩。

兩歲的兒童,還會在玩具不夠的情況下,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同伴。

但是有些孩子卻很少這樣做,這種行爲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氣質決定的。我們所說的氣質並不是平常說的意思,比如這個人真有氣質。

氣質,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個體在情緒,運動注意反應等方面的先天差異。

孩子剛一出生的時候,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方面的差異。

在醫院裏,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剛出生,就愛哭好動,但是有些孩子就特別的平穩安靜。

心理學家把大部分兒童的歸爲三種氣質類型:容易型、困難型、遲緩性。

困難型氣質兒童,對他人的悲傷反應,更可能表現出心煩意亂,而且在嘗試調節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更願意選擇離開逃避,而並非繼續幫助或者是分享。

早期在同情心方面差異性的影響因素,是父母傷害他人之後的反應。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同情心差的嬰兒的母親,通常使用一種體罰的策略來對待孩子的傷害行爲。

對待有一些二胎家庭當中,哥哥跟弟弟爲了一個玩具去爭搶。這個時候家長有些時候就會去懲罰哥哥。

因爲在家長的頭腦中他們會認爲哥哥理所應該的讓着弟弟妹妹,即便玩具是哥哥的。

其實這種教育理念不是很恰當,因爲在二胎家庭當中,合適的教育理念是:物權明確。

什麼叫做物權明確?就是物品是有歸屬權的。比如玩具是哥哥的,弟弟在搶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告訴弟弟:“這個玩具是屬於你哥哥的,如果你想玩,需要徵得你哥哥的同意。”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家長幫助兩個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策略。

同情心不高的嬰幼兒的母親,經常對孩子的傷害行爲,而在進行情感解釋時,她會說其實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情感式教育

在科學的教育方式中,情感方面父母需要引導兒童去關注他們的行爲所導致的傷害或者不幸,通過要孩子明確自身行爲與他們導致傷害之間的關係,來培養孩子同情心。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看到小朋友在玩耍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無意或者有意地去傷害另外一個小朋友的現象。

如果家長髮現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會說:你趕緊去跟另外一個小朋友道歉!有些家長,甚至強制自己的孩子去向另外一個小朋友道歉。

可是我們的家長在這個時候往往忽視瞭解釋,忘記解釋爲什麼孩子要去向另外一個小朋友道歉?

所以當家長說你看你把xxx都推倒了,那麼他倒地上瞬間腿磕到地上,一定很疼,你可以想象。如果有小朋友把你推倒了,那麼你的腿疼不疼?

此時,你就會引導小孩,去想象如果我在這種情況下,我是用什麼樣的情緒感受?我是一種什麼反應?我肯定也會很疼。所以你看你把別人給弄疼了,你是不是應該向她道歉嗎?

有些家長會說:小孩那麼小,他根本不懂這些道理。但是,小孩在兩歲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他已經能夠明白很多的道理,往往小孩在接受這些道理的過程當中,他就能夠去做一些合乎情理的解釋。

所以這種情感式的教育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科學的教育方式。

從整體上看,擁有自己自發去滿足別人的利益的這種自我犧牲的行爲,還是相對少的。在世界多種文化的研究當中,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分享、助人等一些親社會行爲,會越來越普遍。

道德準則

家長應該怎樣教?

如何利用科學教育方法要兒童掌握道德準則?

首先就是強化能夠增加道德行爲出現的頻率。

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明確合理的標準,並且經常對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表揚。那麼即使是嬰幼兒也可能會滿足父母的期望,在四到五歲的時候,就表現出很強的內化的道德。

在表揚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表揚應該具體。

同樣的,懲罰,要有合理的理由。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能夠同時給犯規者提供一個禁止某一行爲合理的解釋,那麼所有形式的懲罰,會更加的有效。

心理學家霍夫曼將三種主要的懲罰進行了比較。

第一種是撤銷關愛,第二種是權力壓制,第三種是說服引導。

撤銷關愛是指: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經常會看到有家長去嚇唬孩子,比如說再犯錯誤的話我就要換一個人把你給帶走,這個就是撤銷關愛。

權利壓制是指:很多家長不會去跟孩子去講道理,而是利用家長的這種權力去壓制他,要求他必須要這麼做。

研究發現,對於促進道德發展特別有效的方式,既不是撤銷關愛也不是權力壓制,而是說服引導。

因爲說服引導,能使兒童對他人產生同情。

並且,說服引導,可以讓父母與孩子進行討論,可以讓孩子理解自豪、內疚等一些道德情感,並且可以向兒童解釋,如果再次面對此類事件的時候你該如何去做,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傳授孩子解決問題的道理。

但是撤銷關愛使兒童產生不安全感,而權力壓制可能會使孩子變得逆反抗拒,以及不懂得關心他人,從而可能會誤入歧途。

榜樣作用

學習策略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模仿學習。

實驗室研究表明,在觀察到榜樣的助人行爲之後,特別是兒童與榜樣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榜樣能爲其提供有說服力。在給予行爲示範的情況下,兒童會更加仁慈,更率真,而且與利他行爲榜樣接觸,似乎能對兒童產生長遠的影響。

攻擊行爲

孩子的敵意來自哪裏?

攻擊行爲也是兒童青少年經常發生的行爲之一。

攻擊行爲是指是一方有意傷害另一方的任何行爲,同時攻擊者必須相信這種行爲將會傷害對方,對方也會試圖躲避這種攻擊。

攻擊行爲常被分爲兩類,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如果行爲者的主要目的是傷害對方,屬於敵意性攻擊,而工具性攻擊,是指傷害別人而達到其它目的。

比如說,12個月的嬰兒,會爲了爭奪玩具而攻擊其他兒童。

學齡前兒童的攻擊,多具有工具性攻擊的特徵。從身體攻擊,逐步過渡到言語攻擊,比如嘲笑起外號,誹謗,爭吵等等。

有一次由195名兒童參與的大型追蹤研究發現,從二歲到九歲,每年測試一次,結果發現當70%的兒童進入小學之後,身體攻擊行爲會明顯減少。而7%的兒童,有時候身體攻擊,達到中等水平,但也隨着年齡增加而減少。

但是有3%的兒童,在整個學齡期,都穩定地表現出高水平的身體攻擊,而具有高水平身體攻擊行爲的兒童在進入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的時候,犯罪或者嚴重暴力的概率,就會顯著地增加。

強制性家庭環境

是什麼樣的因素能夠導致兒童青少年的攻擊行爲呢?

研究發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強制性的家庭環境。

強制性的家庭環境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不願意相互交流,交流也往往採用嘲笑、威脅,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而不是親切的交談。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示,當父母吵架時,兒童的心理會非常的難受。而且家庭中持續的爭吵,也會使兒童與其他家庭成員或者同伴的關係變得敵對,並且富有攻擊性。

追蹤研究發現,父母爭吵的持續時間和婚姻不和諧程度的增長,都可以使兒童青少年的攻擊行爲和其他問題行爲的增加。

此外,父母的冷漠和互不理睬,比父母爭吵更能夠影響兒童未來的問題行爲。所以,家長之間的冷戰,一定避免在孩子的面前進行,這樣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從之上我們可以看出,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兒童青少年攻擊行爲產生的重要原因。

電子遊戲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暴力電子遊戲,隨着科技信息的一種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遊戲已經從簡單的小遊戲,發展到當前的大型電腦遊戲、手遊網遊。

玩遊戲的人,越來越多,電子遊戲已經成爲很多人不可缺少的娛樂休閒方式。研究發現,電子遊戲之所以很吸引我們,是因爲它具有很清晰的目標,具有獎勵和懲罰機制,並且它具有非常炫酷的視覺效果。

有研究發現,暴力電子遊戲對三年級和六年級男孩攻擊行爲和認知有影響。

在2004年的一項調查當中,有607名八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參加了這項調查。研究發現,玩暴力電子遊戲多的青少年更容易與老師和家長髮生爭吵,經常打架,而且學習成績會更差。

有學者研究了11到15歲男孩玩網絡遊戲的羣體特徵,發現其中的網絡遊戲羣體,就成了一個之間經常發生言語和身體衝突的羣體。

我們可以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攻擊行爲強化。

我們知道,電視電影中看到的暴力,屬於替代強化,而電子遊戲暴力屬於直接強化。就是遊戲者如果表現出攻擊性就能得到獎賞,那麼這種對暴力的直接參與強化了攻擊行爲,就有可能使其在生活當中造成攻擊行爲的增加。

第二,就是攻擊行爲強化的副屬性。

玩暴力電子遊戲,可以計時模仿,強化練習攻擊行爲,暴力電視電影,造成了長期的影響。

第三,對電子遊戲角色的認同心。

遊戲者認同電子遊戲中的角色,比觀衆認同電影電視中的角色更強烈。

某種程度上是因爲遊戲者選擇,並扮演的電子遊戲中的某個角色,增加了遊戲者對電子遊戲角色的認同。

良好品質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教育控制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擊行爲?

對於兒童青少年攻擊行爲,我們可以採用醫學科學教育的方法進行控制,一種是對於學齡前兒童的不匹配反應技術,通過找出並消除攻擊行爲產生的強化性結果,鼓勵兒童選擇實現個人目標的其他方式,父母和老師可以減少主動攻擊行爲的發生率。

也就是說,忽略主動型攻擊者的攻擊行爲,而對其表現得親社會行爲進行正向化。

例如,四歲的小明霸佔了三歲的李曉亮的玩具,並打了他母親。可以把玩具還給小亮,讓小明意識到這種工具性的攻擊是沒有效果的。

但是如果小明是個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他感受到自己被忽視,並試圖通過攻擊行爲而引起母親的關注,那麼母親的行爲卻恰恰強化了小明的攻擊行爲。

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青少年,可以採用社會認知干預技術,教他們如何控制憤怒情緒,改變他們的敵意歸因傾向。

對於暴力傾向的青少年犯罪進行的體能訓練,就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尋找與傷害有關的線索;第二,學會控制憤怒情緒;第三,找到應對衝突的非攻擊性的解決方式。

結果表明,這些青少年的攻擊行爲顯著下降,並且從觀念上就降低了對攻擊行爲的認可。

智力教育

培養學習力強的孩子

科學教育不僅能讓孩子們建立道德準則,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同時也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和創造力。

影響因素

什麼影響孩子的智力?

智力是運用經驗進行學習的能力,代表一個人的聰明程度,代表人的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智力的高低可以用智商來表示,智商是指與其他的人相比,個體成績的一種相對水平。

人的智商分佈是呈正態分佈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的智商水平基本差不多,只有少數的天才。

這就體現出一種相對的公平,研究發現:兒童的智商,會隨着年齡增長,具有很大的波動,平均波動的範圍在20左右。

有科學家曾經提出了:累計缺陷假設。他認爲,貧困的環境會阻礙智力的發展,而且這種抑制效應會隨着時間而積累。那麼,家庭環境的質量與兒童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決定作用。

也有科學家列舉了十種可以導致兒童出現低智商的危險因素,其中有一些就跟家庭環境有關。

比如母親的高焦慮,母親心理不健康或者具有某些心理障礙。

如果孩子能夠在豐富的環境當中,並且能夠不斷地進行挑戰性的一種任務,那麼他們的智力發展則相對比較好。

研究發現,在嬰兒期的時候,父母對於孩子活動的捲入情況,也影響孩子的智力。

也就是說父母需要經常地參與到孩子的活動當中,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玩具和材料,孩子每天得到多種刺激,這些方面對於嬰兒後來的智商和學業成績都有影響。

父母的熱情以及父母鼓勵性的人物語言和父母的一些學術行爲,比方說這父母經常來看書,父母經常會解答一些孩子的問題,與這個兒童將來的智力表現有密切的關係。

對於學齡兒童來說,這個家長或者老師的這種關注和鼓勵,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智力表現。

良好的家庭關係和教養方式是科學教育的基礎。瞭解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的規律,採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