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半屋子的育兒書,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本文已影響2.77W人 

在我接觸過的衆多家庭中,有着這樣的一羣家長,他們往往非常地愛孩子,而且非常講究科學育兒,這些家長都普遍有一些類似的特點:

對孩子愛護有加,關注度非常得高;

自己主動閱讀各類育兒書籍、積極參加各類親子活動;

內心非常明白自己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而往往也正是這些家長,將自己帶入了某個誤區後,對於孩子的管教會感覺到越來越力不從心、無所適從,甚至有些家長開始產生自我懷疑。

我有一位前來諮詢的家長就非常的典型。市面上耳熟能詳的育兒、教學書籍她一本不落,都仔細研讀過,而且每一本她都會當成信仰一樣,也是照着書上面講的步驟嚴格執行的。可是每每使用過後,發現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還不如之前。

面對半屋子的育兒書,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只要她一開口,孩子就煩,甚至在家見到了都躲回自己房間裏;於是她捧着書跟老公說,希望老公可以配合她,老公卻覺得她太教條了,完全沒必要這麼累。

在得不到家人支持的情況下,她找到了我,並在諮詢中自己描述到:“您看書上說了,要給孩子樹立界限,我也覺得以前太溺愛孩子了,所以我決定給孩子開始立界限。孩子學校讓她們做昆蟲標本,她想讓我幫她做什麼,我就跟孩子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爲你自己負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這不是媽媽的事情。結果孩子跟我這個鬧啊,躺地上撒潑打滾的,我一看這樣,我當時這個氣呀,拉起來就揍了一頓。結果作業也沒做,孩子還跟我生了一個星期的氣。”

“後來我想,可能是這方法不適合我家孩子,又看到別的書上說要幫孩子做計劃,建立規則意識,學會時間管理。我就列了一個計劃表,每天監督孩子按計劃來,可是孩子完全不按計劃來,總是打亂計劃,要不就跟我擰着幹,我們天天爲這些事吵得不可開交,現在孩子看見我跟看見仇人一樣,我一開口說她,她就躲回自己屋子裏去。”

面對半屋子的育兒書,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第2張

在一個小時的諮詢中,這位媽媽說了很多自己從育兒書上看到的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而最終失敗的例子。

在諮詢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她整個人陷進了沙發中,兩手無力地垂在身側,說了如下一段話:“上週,我看着書房裏半牆的書發呆,我開始懷疑我之前做的到底對,還是不對?”

“這些書到底對我有益,還是在誤導我!明明書上面的道理我都能理解,而且事實證明說得都很對,可是爲什麼做起來就不一樣了呢?是我理解有問題嗎?可我真的是按書上說的一步一步做的啊!”

面對這類型的家長,其實我是帶着欣賞的,因爲家長很明確地看到了自己的方向,只是我們急於想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立竿見影地看到變化或者效果的方法。

面對半屋子的育兒書,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第3張

所以我們沒有給自己以及孩子一些耐心和時間去嘗試、去調整、去適應的機會,總是在剛剛開始,就急於求成,在短期看不到效果就放棄的過程中不停地更換新的方法。

我接觸過的家長中,還有很多家長一廂情願地認爲:“孩子到了XX歲,就該是大孩子了,很多事情就該知道怎麼辦了”。其實這也是家長們閱讀了大量育兒書籍的同時最大的一個誤區,家長容易拿着這些書籍上的理論直接套在孩子身上,當不符合家長預期的時候,家長們就會很失望,然後就開始往孩子身上貼標籤。

也許這類書籍對於我們而言,是科學的,專業的,權威的代名詞,是值得信服的寶典。但是有時,家長們會發現僅僅是通過書上面的理論,我們會很難準確地把握與自己孩子的溝通技巧,往往書上的理論試了N多次,也失敗了N多次,有些甚至事得其反。

久而久之,會非常打擊我們家長的自信心,更是會傷害我們的親子關係。

其實書籍對我們來說就像一種工具,與我們的人生經驗、知識積累、生活常識一樣,都是爲我們所使用的,並非一定要照本宣科地來做,還是要結合我們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恰當的調整,有所變通才行。我們要讓理論爲我們所用,而非被理論指揮着做。

面對半屋子的育兒書,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第4張

無論我們在書中看到了何種方法,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您實施任何方法前,請您注意以下提前條件:

1、首先,控制好我們自己的情緒,因爲您的壞情緒可能直接導致事件的結果朝着我們的反方向發展。

2、其次,所有的計劃都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定製的,要經由孩子認可確認後再實施,而不是家長自己決定了就直接開始實施了。請跟隨孩子的腳步,看清孩子的特質,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長軌跡和速度、尊重孩子的選擇。

3、每一種方法都不是一次見效的,都是需要經過長久的堅持和反覆的實踐,並在過程中不斷地磨合,最終調整成適合您和孩子模式。

4、您的態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您用積極的狀態面對每一件事,孩子就會變得很積極;您用消極或擔憂的狀態討論每一件事時,孩子同樣會受到影響。

5、在找到最適合的與孩子相處的方法前,可能您需要一個漫長的觀察和等待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於您付出的耐心和決心。

以上這五條都是我在幾次諮詢時與案例中的媽媽進行過討論的,這位媽媽在回去後,首先開始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時刻保持着對自己情緒的覺知;之後向女兒表達了自己因爲之前教育的誤區,而給母女兩個帶來的影響,並表示歉意;然後在聽取了女兒的想法後,兩人決定先從女兒的學習計劃着手,媽媽開始協助女兒制定學習計劃,一切從女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女兒的承受能力來制定,並得到了女兒的認可。

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問題,媽媽不再輕易放棄,也不再一開口就指責孩子,而是耐下心來幫助女兒分析原因,重新調整計劃。在這樣不斷地溝通、調整、互相支持的過程中,母女兩個也從原來的爭吵,變成了商量。媽媽的情緒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經過兩個月的調整和磨合,女兒已經完全可以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計劃,並能90%的按計劃完成,學習效率和成績都有所提高。

其實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具備模仿學習的能力了,他們的各種經驗、感受都是通過模仿學習身邊最親的人開始的,所以很多時候是需要家長的引領的,並不是說兩句或找到理論依據了就可以自然改變的。

當您感覺孩子在某一方面需要幫助時,請多一些耐心,給孩子一段模仿和學習的時間,找到一種您覺得適合的方法,反覆使用,堅持一段時間,也許您會發現一個月、兩個月後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最後想說的是,每一位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都會讓我們出於本能成爲那個恰當的父母。所以請更多的相信自己的感覺,找回自己的天性,爲自己減少過多的外界干擾,無論是來自家庭其他成員的,還是社會衆說紛紜的,您依着自己的天性做出的選擇,所感覺到的將會引導您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