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幼教特色

本文已影響1.02W人 

90年代孩子的家長對孩子包辦得很多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下降。但是,家長很重視和孩子的交流,所以這階段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幼教特色

兩隻螞蟻+一頭大象=三隻青蛙

一號代表:王悅 生於1985年 1989年入園 考研中

記得當時有一門繪畫手工課,那種新奇興奮的感覺至今不忘。

每隔幾周,老師都會把我們的繪畫、手工作品放在一個袋子裏封好,裏面附有老師評語,一併交給家長。每次爸媽看到我厚厚的“作品”時總會表揚幾句,自己心裏那個得意勁兒就甭提了。現在想想,這應該就是現在的“家長會”吧。

當時還開設了一些與小學課程銜接的內容。老師用自己做的模型當課件,問“兩隻螞蟻+一頭大象等於幾”之類的問題,來激發我們對數學的興趣。但我這個白日夢大王對“爲什麼兩隻螞蟻+一頭大象就可以等於三隻青蛙”等等問題更感興趣。

大家都在學“卓越”

二號代表:谷心爽 1991年出生 1994年入園 即將出國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幼兒園裏還沒有配備電腦、音響之類的設施,就連現在看來最普通的電視機,也是在我快“畢業”的那年“入駐”幼兒園的。平日裏,我們的娛樂活動就是在室外跑跑跳跳,玩捉迷藏、扔沙包、跳皮筋、老鷹捉小雞等遊戲,單調並快樂着。

那個時候,在我們中間最流行的恐怕是報個“卓越”班學習英語,我周圍的很多孩子都報過這樣的培訓班。至於鋼琴、舞蹈、書畫這樣的才藝培訓,還遠遠不及現在這麼普及,學過的孩子還屬於鳳毛麟角。

現在還聽說有的幼兒園給畢業的小朋友頒發畢業證書了。因爲我是在1997年6月從幼兒園畢業的,距香港迴歸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如果當時擁有一張畢業證書,那該多有紀念意義啊!

“珠心算”用在生活中

三號代表:朱萌瀟 1994出生 1997年入園 現在上初三

雖然現在我已經是初三的“半大姑娘”了,但說起我幼兒園的事,記憶依然清晰可辨。

我是在濟南軍區司令部上的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我們幼兒園開設了珠心算課,聽父母說,當時珠心算十分盛行,許多幼兒園都教小朋友學珠心算。那時,每次去幼兒園之前,爸媽總會往我的小書包裏放一個小算盤。上課時,老師會教給我們口訣,然後班裏就響起一陣噼裏啪啦打算盤的聲音。

當時,我在班裏的成績是名列前茅的,後來,我可以不用算盤,憑藉想象就可以算出得數,計算機有“盲打”,我這算不算是“盲算”呀。

學會珠心算還真有好處,跟父母出去買菜,還沒等數學不好的爸爸算出來,我已經把得數報出來了,引來周圍的大人們一片讚賞。上小學後,學校裏沒有了這門課,珠心算也便慢慢忘記了,現在想來,真是挺遺憾的。

當時,只要有舞蹈表演,我總是衝在前面。不過,那時的打扮真是有點業餘。那妝化得跟雞婆婆似的;臉蛋紅彤彤的,跟高原紅似的。現在再翻看當時的照片,覺得可有意思了。

記者:這個階段幼兒園的發展有什麼新特色?

宗桂萍:1999年-2000年,私立園開始出現;1999年-2008年,是幼兒園數量猛增的十年,培訓中心、早教中心興起,向零歲延伸。

記者:幼教方法又有什麼新趨勢?

宗桂萍:這個階段的幼兒園教育,從原來的說教式,向重視孩子操作,以孩子爲主體的方向發展,啓發孩子參與其中,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001年開始,多媒體、學習課件開始在幼兒課堂中出現,觀摩課、課題組、公開課等活動增多。同時,這階段也是老師大練基本功的十年。

記者:家長觀念有什麼新變化?

宗桂萍:家長重視幼教。1995年開始,雙休制實行,家長有了更多的時間陪孩子,以前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不管了,現在則會分擔一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責任。

電影:舶來的大片是他們的最愛。《哈利波特》、《怪物史萊克》、《納尼亞傳奇》、《功夫熊貓》、《美食總動員》、《超人總動員》。

劇集:比較有名的有《家有兒女》、《快樂星球》。

動漫:《藍皮鼠與大臉貓》、《小鯉魚歷險記》、《虹貓藍兔七俠傳》、《西遊記》、《藍貓淘氣3000問》、《天線寶寶》、《蠟筆小新》、《網球王子》等。

書籍:開始引入中國的繪本受到家長和孩子歡迎。《噼裏啪啦》系列、《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彼得兔的世界》系列。

課外還要上輔導課

一號代表:張亦弛,1999年出生 2002年入園,現在上小學四年級

我上的幼兒園不算很大,但鋼琴、電視機、錄音機、VCD、益智玩具應有盡有。

從上小班開始,我們就有自己的課本了。有基本的生活小常識;有拓展知識;有小手工、小製作;還有一些小朋友能看懂的“哲理故事”。

我們的課程主要有看圖識物、算術、音樂、繪畫等,偶爾還有實踐課。我印象最深的兩次實踐課:一次是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調配顏色;另一次是全班分成幾個小組,用電磁爐學做炒雞蛋。當時老師還給我們拍了好多照片,貼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讓家長也分享我們的快樂。

上大班的時候,幼兒園開始爲我們開設一些輔導班,有識字、珠心算、英語等等。我們班的小朋友幾乎都報了輔導班,每天放學後還要到輔導班再上一節課。那個時候,很多小朋友都在課外學舞蹈、學乒乓球、學樂器,還有學硬筆書法的。我的爸媽給我報的是畫畫班。所以,幼兒園的最後一年,我們既是“小朋友”,又有點像“小學生”。

學才藝讓孩子不怯場了

媽媽代表:李莉,33歲,機關職員 女兒:史澤晨,8歲

女兒三四歲的時候,我給她報了兒童簡筆畫和古箏兩個班。後來,老師建議她學舞蹈和聲樂,孩子自己感興趣,學得也不錯。她參加了山東省第五屆少兒才藝大賽,獲“舞蹈”、“繪畫”兩項金獎及綜合人氣獎。在第五屆“星星火炬”中國青少年藝術英才推選活動,山東總決賽舞蹈專業小學組上得了一等獎。

過去,她是個內向而略有些靦腆的孩子,自從學了才藝,參加過幾次比賽後,她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過去,她有些嬌氣,現在責任感增強了,就是生病發着燒還要堅持去。

孩子的發展不能只看學習成績,更該看她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和情商高低。只要孩子喜歡,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得,不考第一又如何?

幼兒園 想說愛你不容易

媽媽代表:賈娟,32歲,技術人員 兒子:彌勒,4歲

兒子兩歲那年,我開始考察周圍的幼兒園。家附近有所硬件設施很好的幼兒園,院子裏擺滿了嶄新漂亮的大型玩具。然而,幾天觀察下來,我發現這裏的老師很少讓孩子自由活動,個別想偷偷去玩玩具的孩子都被老師“拎”回了教室。

我又把眼光放到了口碑不錯的私立幼兒園。老師們都是正規大學的畢業生,然而就因爲太年輕,她們根本不懂孩子。在這裏,我看到老師要求孩子排着隊走,用生硬的紀律束縛孩子愛玩的天性。

在考察了多所幼兒園未果後,我經朋友介紹來到了一所早教中心辦的親子班。由於老師都是學早教出身的,對孩子的心理摸得很透,而十多人的小班教學也讓孩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關愛和關注。

不過,親子班畢竟不同於正規的幼兒園,在我心裏,最理想的幼兒園教育不是讓孩子識多少字、背多少詩,而是讓孩子對知識和生活充滿熱情和探索欲。

從保育到教育,濟南的幼教在近30年的發展中,經歷着層層蛻變。從操場上瘋玩跳皮筋,到如今幾乎個個孩子都要學才藝,濟南的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幼兒教育越來越關注。從公立幼兒園的分級到私立幼兒園的興起,幼教機構選擇的豐富,反倒成了家長們擇園的困擾。很多人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這個起跑線已經從小學延伸到了幼兒園,乃至更早。

當年在育紅班裏玩耍的那些孩子,現在也許已經在爲自己的孩子擇園而苦惱了。在回顧濟南幼教的過程中,相信很多讀者一不留神,就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記者:濟南的幼兒園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迅速發展的?

宗桂萍:建國前就有幼兒園,但快速發展應該是在1981年往後。在1981年之前,濟南的幼兒園比較少,大多是企業辦的職工福利性質的,主要以保育爲主,主要任務是給家長照看孩子。1981年,《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頒佈,幼兒園有了統編教材,而幼兒園的主要工作也由保育轉向了教育,爲幼兒入小學做好準備。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初,幼兒教育還不能被家長普遍接受,那時候有些孩子是不上幼兒園的,只在5歲左右到小學裏去讀個“育紅班”,相當於現在的幼小銜接班。

記者:那個年代的幼兒園教學跟現在的差別很大嗎?

宗桂萍:其實,在教學內容上變化並不大,那時候實行語言、計算、美術、音樂等分科教學,現在實行五大領域的綜合教學,但學習的知識差別並不大,都是讓孩子掌握基本的語言、計算、音樂等能力。要說區別,最大的莫過於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了。

過去的幼兒園教學形式跟小學生上課差不多,老師在前面講,孩子們把手放在膝蓋上坐在小桌子前規規矩矩地聽。整個教學以老師爲中心,孩子接受起來比較被動,教學形式比較機械。現在是提倡遊戲教學,孩子可以在玩中自由地、自主地學習,更強調師生的互動。

難忘的“小狗熊”照

一號代表:楊陽 生於1978年 1981年入園 現爲三生石彩寶經理

我是濟南人,不過幼兒園是在滕州度過的。媽媽在當地一家美術工藝品廠上班,廠裏爲了解決職工子女的看護問題,辦了個幼兒園,我有幸成爲這個幼兒園的第一批入托者。

記得有一次,我們正大口大口吃得正開心的時候,一箇中年叔叔走了進來。我一下子被他挎在身上的一個黑黑的大傢伙吸引了。

叔叔和阿姨聊了一會兒天,就從一個硬硬的黑包裏取出東西,我一眼就認那是臺照相機。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叔叔是來給我們拍照的,心想一定要表現得最好,這樣纔有照相的機會。那時,能照張照片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心裏興奮得不得了,等阿姨走到我們身邊告訴大家廠裏宣傳部叔叔要給我們照張合影時,我已經抱着我的小狗熊拿好姿勢了,哈哈。

從此幼兒園凡有拋頭露面的活動我都成了首選。成了第一批入托小朋友裏爲幼兒園做“貢獻”最多的。

老師辦公室裏的“撒謊機”

二號代表:董明明 1984年出生 1988年入園 現任獵頭

我從小就潑辣,不到4歲,和一般大的男孩子見了我就繞道走。於是,爸媽決定取消“散養”,送我去幼兒園。姥姥給我手工縫製了一個可以斜挎的花布書包,書包很高級,裏面還帶夾層,夾層裏每天放一個煮雞蛋,雷打不動。

剛開始的幼兒園生活陌生又無助,我表現得很低調。很有耐心地摺紙飛機,很有美德的沒有破壞隔壁小男生搭起來的積木。做飯的大娘很慈祥,午飯時每次都會問我:“吃飽了嗎?要不要再添點飯?”我不懂拒絕,總是點頭,以至於每天飯後發的蘋果我都吃不下。

上幼兒園的時候,班裏還流傳一個“撒謊機”的故事。有次,班上一個小朋友撒謊,老師說,辦公室裏有個機器很厲害,撒謊的小朋友走上去,機器就會響。自打那之後,我再也沒有說過謊。每次去辦公室都是一百個不情願,怕不小心把機器驚動響了,老師以爲我說謊。

奢侈的教具——— 小沙錘

三號代表:張曉章 1981年出生 1984年入園 現爲公務員

我最初的記憶始於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那時我家住在未拓寬的經七緯一路口,順着緯一路往南走大概三五分鐘就到了南山上街幼兒園。

爸爸把我交給了幼兒園老師,老師讓我選個玩具拿着,我這才發現先到的小朋友人人手中都抱着一個玩具,兔子、小狗什麼的,我因爲來得晚,已經沒有什麼可選的了,我就拿了一個小老虎,現在看來是那種做得很假的塑料玩具。第一天離開父母,我沒有像別的小朋友那樣哇哇大哭,因此成爲唯一獲得表揚的孩子。

當時雖然沒有現代化教學設備,但老師會親手做一些道具,如用電光紙剪成小花朵、小紅旗、大蘋果,而最“奢侈”的要數“小沙錘”。我們到處找在那個年月並不常見的空易拉罐,然後把沙子灌進去,粘上黑色的膠布,外面再糊上我們認爲最漂亮的紙板或布片,把做成的小沙錘在手中輕輕搖晃。沙子和金屬撞擊的聲響,化作我們兒時動聽的樂聲。

捉迷藏:抓人的人蒙着眼睛對着牆從1數到10,其他人趕緊各自找地方躲起來,抓人的人數到數後便開始四處搜人。

鬥雞:兩個人每人都把一條腿繞到另一條腿上,用手抱住,一條腿站立,然後互相碰撞,誰被撞倒就輸了。

跳關:一個人蹲在地上把頭低在胸前,一排人從他頭上跳馬一般地跳過去,每跳完一輪然便升高一點也就是站起一點,直到這個人完全站起來。

跳房子:在地上畫一棟樓,中間分層,最下爲一層,最上爲天,揀個石頭扔一層,單腿跳一層,再揀起來扔下一層,再跳……

跳皮筋:一副舊的黑膠皮手套當原料,那時幾乎家家都有,玩遊戲的基本都是女生。

過家家:這個也基本是小女生玩,小男生也有玩的,當個爺爺爸爸什麼的,感覺跟演話劇差不多。

記者:這個階段的幼兒園發生了什麼變化?

宗桂萍:從80年代末開始,幼兒園開始分類升級,並且在1991年-1992年左右出現了省級示範園。省十佳、市十佳幼兒園評選在這十年間頻繁推出。當然,這樣的評選對幼兒園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不可否認過程曾有過造假的情況,還因爲盲目上設備,出現了一些硬件條件超出當時國情的豪華園。

記者:幼兒園的教學方式在這個階段發生了什麼變化?

宗桂萍:當時,有些知名大學設立了教育系,並有自己的附屬幼兒園,作爲教學試驗基地。我們這邊的幼兒園送老師過去學習,回來以後模仿別人上課,這叫模仿課。印象比較深的像音樂節奏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方式。

當時,很鼓勵老師自編教材,老師的積極性也都很高,還出了不少老師作家、科研人才,但由於整體水平不均,教材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有些混亂。不過,老師的備課等教學行爲都有了很大的規範性。

記者: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宗桂萍:80年代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管的比較少,有的家長還進修着課程,不注意和孩子交流。這鍛鍊了孩子的實踐和自理能力,但口頭表達的能力有所欠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