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80年代童年記憶大比拼

本文已影響5.59K人 

    童年,包藏着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當如今的我們只能看着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甚至是兒女們快樂地過着“六一”時,我們

60、70、80年代童年記憶大比拼

    童年,包藏着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當如今的我們只能看着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甚至是兒女們快樂地過着“六一”時,我們是否也可以坐下來,靜靜地回想一下自己兒時的畫面呢?不同的年代的人擁有不同的兒時記憶,我們選擇將60,70,80年代的童年羅列出來,冠以“比拼”之詞,並非真要分出高下,只是希望在對比中呈現出一個更爲全面,更爲豐富多彩的童年記憶。  
      
      
    大比拼之一:動畫片  
      
    動畫片,永遠是兒時記憶中最鮮豔的一抹色彩,那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動畫人物,那一幕幕多變的動畫場景,還有那扣人心絃的動畫情節,牢牢地抓住了每個孩子的心,以致成年以後還有很多人在聊天時對它們津津樂道。下面我們就選出幾部不同年代的經典動畫,看看究竟哪部是你心中的最愛。  
      
    60年代的代表——《大鬧天宮》,《神筆馬良》  
      
    《大鬧天宮》可稱得上是國產動畫片的第一個經典,所有鏡頭都是人工手繪,手繪畫稿近七萬張。沒有現代的特技、電腦和數字技術,歷時近兩年的鴻篇鉅製凝聚了老一輩動畫工作者的所有心血。那個腰間束着虎皮裙,手舞金箍棒,神采奕奕,勇猛矯健的猴王成就了人們心目中永遠的齊天大聖形象。  
      
    《神筆馬良》是木偶片大師靳夕的作品,在他製作出這部經典動畫作品之時,那個被現代青少年崇拜之至的“日本動畫之神”手冢治虫纔剛剛起步。這篇動畫的故事也許我們已經無法再完全記起,不過馬良懲惡揚善,機智過人的形象卻牢牢刻在那個時代的孩子心中,而那隻神奇的毛筆也成爲當時每個孩子的夢寐以求之物。  

      
  70年代的代表——《藍精靈》,《聰明的一休》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羣藍精靈……”——動畫片《可愛的藍精靈》和那些頭戴白帽的藍色小精靈,在70年代受到所有當時少年兒童的喜愛。它的主題歌也一度成爲孩子口中隨時哼着的曲子,而隨着這些可愛的小東西一起被我們記住的還有那個大反派的名字——格格巫。  

    “咯幾咯幾,咯幾咯幾……”這個聲音你不會不記得吧?聰明的一休,被稱爲70年代最聰明的小孩。我們太熟悉他了,當我們都已長大了,他還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和尚。他教會了我們善良、同情弱者、愛動腦筋,一次次鬥智,一個個謎題,有逗笑也有感人的情節,好看而又有教育性。其經典的口頭禪:休息,休息一會兒成爲衆多孩子模仿的對象。  

    80年代的代表——《貓和老鼠》,《聖鬥士星矢》  
      
      
    80年生人沒看過《貓和老鼠》的估計屈指可數,在彩色電視剛剛開始普及的年代,《

貓和老鼠》適時地走進了千家萬戶,不僅是孩子,很多家長也成爲它的忠實觀衆。在《貓和老鼠》的世界裏,有的是無窮無盡的創意和千奇百怪的奇思妙像,不過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貓永遠是老鼠的手下敗將”。  

    天馬流星拳!廬山升龍霸!星雲鎖鏈!鑽石灰塵!聽到這些喊聲你不會陌生吧,也許當年的你還曾模仿動畫裏的鏡頭比劃過這些招式。《聖鬥士星矢》無疑是80年代最火的一部動畫,也是漫畫搬上銀屏最爲成功的作品。即使漫畫早已翻爛,孩子們在看這部動畫時依然熱血沸騰,而對於他們來說最痛苦的時刻莫過於每天片尾曲響起的時刻。  
  
   大比拼之二:零食 
     
    孩子除了玩之外最大的嗜好是什麼?當然就是吃了。大魚大肉他們不感興趣,零嘴小食纔是最愛,哪個孩子不曾因爲偷吃零食捱過教訓?哪個孩子不曾在放學後與同學衝向路邊的小攤?哪個孩子沒有他最好的那一口?當你現在長大成人,甚至爲人妻爲人父時,你是否曾經還會夢到幼時那純粹的“口舌之快”而在枕頭上留下一大串“哈拉子”呢? 
     
    60年代的代表——爆米花,糖葫蘆 
     
     
    一個老頭扛着一口葫蘆一樣的黑鍋,走街串巷。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時最受歡迎的魔術師!每當這個“魔術師”來時,就會有一羣孩子鬧着喊媽媽回家拿原料,然後就坐着看“戲法”。“砰”一聲巨響之後,輕煙騰起,爆米花出爐了,四周響起的是孩子的一片歡呼聲。 
    糖葫蘆當然不是60年代的專利,但問起60年生人印象最深的零食絕對只能是糖葫蘆。蒙牛整天播着“酸酸甜甜”的牛奶廣告,殊不知論起酸中帶甜的鼻祖那還就是糖葫蘆,糖葫蘆無論是外形還是口味都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孩子,它無疑將是最能長久地保留在人心裏的零食之一。 

    70年代的代表——泡泡糖,冰棍 
     
    還記得這個名字麼——大大泡泡糖?一個長得很像包子的小男孩嘴裏吹了一個比他的腦袋還要大的泡泡,而且泡泡糖本身是一半白一半紅,如果能兩根一塊吃就能吹很大很大的泡泡,雖然現在泡泡糖早被各種口香糖所代替,不過作爲一種可以“玩”的零食,泡泡糖應該還是能在各位心中佔據一席之地吧。 

    這裏的冰棍說的可是純粹的冰棍,加點糖,兌上水,放到冰箱裏,幾個小時後整塊地拿出來。接着或咬或舔,不一會兒便消滅乾淨。至於以後5分錢一根的赤豆冰棍和一角錢一根的綠豆冰棍那都算奢侈品了。記憶中,每到炎炎午後,一個光着膀子,推着自行車的老師傅便會在街頭巷尾吆喝起來,那一嗓一嗓的喊聲和木板的敲擊聲也許比冰棍本身更

讓我們魂牽夢繞。 

    80年代的代表——果丹皮,棉花糖 
     
     
    果丹皮其實就是普通的山楂製品,卻在80年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時至今日依然銷路不錯。它的流行也許僅僅在於它的結構,長條條,可以滿足孩子嘴上始終叼這東西的習慣,一層層,很多孩子喜歡將果丹皮拉開吃,也是滿足了他們多動調皮的需要吧。 

    棉花糖是最不可思議的小吃.5分錢一團.一勺勺的糖進去,一團團棉花出來.棉花能吃,還是甜的!在資源匱乏的60年代,這樣的零食真是“善莫大焉”,於是乎,每到禮拜日,公園裏到處可見孩子捧着棉花糖笑嘻嘻的模樣,不過一會兒,就可以從他們的臉上,手上,身上到處找到沾着的糖漿。

 
   大比拼之三——兒歌
    
    兒歌也許比動畫和零食更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徵,每個年代的孩子都擁有屬於他們的兒歌,人們一直會奇怪爲何春晚上還會出現那麼多老掉牙的歌曲,其實每首歌響起也許都會觸動一羣人心裏那最柔軟的一塊深處。
    
    60年代的代表——《一分錢》,《嘀哩嘀哩》
    
    《一分錢》《小鴨子》都是著名兒歌創作者潘振聲的作品,他自己曾說:“《一分錢》超過《賣報歌》,《嘀哩嘀哩》敢和《黃河大合唱》比美!”確實,這兩首兒歌在當時的傳唱程度比之今日流行歌曲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當年的孩子就是這樣快樂地學會了拾金不昧的良好品德。  
    
  70年代的代表——《小燕子》,《丟手絹》
    
    “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邊,大家不要告訴他……”70年代,哪個孩子沒有在做遊戲時唱起過這首歌呢?“小燕子,穿花衣……”70年代,哪個幼兒園的上空不是飄蕩着這樣的旋律。70年代的兒歌讓人感覺更爲抒情,更爲親切。
    
    80年代的代表——《魯冰花》,《世上只有媽媽好》,《雪絨花》
    
    80年代的流行的兒歌以影視作品主題歌和外來作品爲主,“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在看着電影流完淚的同時,兩首歌曲也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上。80年代的兒歌的特點是旋律更多變化,感情更富有色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