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口出狂言源於家庭教育缺位

本文已影響1.88W人 

2014年10月28日訊,開學兩個月,不少家長已經被家裏的“熊孩子”們逼得束手無策。近日數十名家長自發“組團”到北京市中小學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專家的幫助,一起討論如何應對家裏的“熊孩子們”。

“熊孩子”的口出狂言源於家庭教育缺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是一個學生。要學會與孩子作平等式的溝通交流,細心體味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各種合理的冀求,讓孩子從小便明白家長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動輒以粗暴的命令式嘴臉出現,那樣只會激化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2014年10月28日訊,開學兩個月,不少家長已經被家裏的“熊孩子”們逼得束手無策。近日數十名家長自發“組團”到北京市中小學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專家的幫助,一起討論如何應對家裏的“熊孩子們”。

當今社會衣食無憂的生活,90後、00後的孩子們感受最爲明顯,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家長的溺愛,學校的縱容,特別容易這些孩子變成不聽話的“熊孩子”,在這些孩子眼中,讀書學習彷彿是“上刀山、下火海”,且打心底認爲自己不需要去接受教育,只要把家裏的家產守好就行,甚至還有熊孩子口出狂言說道,“家裏有14套房,夠吃三輩子,上學幹嘛”、“爹太嚴厲,勸媽與他離婚”、“偷家裏的錢是請‘老大’撮飯”,能這樣想的“熊孩子”,家庭教育着實太過缺位。

不可否認,如今家財萬貫的家庭的確很多,但那畢竟是孩子的家長辛辛苦苦打拼出來的,家產即便是夠讓幾代人不愁,但若“熊孩子”因爲不願意接受教育,最終品行不好,素質不高,金山銀山怕是也會很快被敗光。其實,這些道理,當家長的自然是十分明白,也極力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熊孩子”又豈會安心求學,問題癥結在於孩子從小的家庭教育出現偏差。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是一個學生。要學會與孩子作平等式的溝通交流,細心體味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各種合理的冀求,讓孩子從小便明白家長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動輒以粗暴的命令式嘴臉出現,那樣只會激化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要重視在細節上關懷孩子,千萬不能忽視細節對孩子的感化作用。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早期成長的決定因素,關心孩子絕不等於溺愛,更不等於放縱,對孩子使用“懷柔政策”要有底線,不能一味遷就,不良的家庭教育常常是產生“熊孩子”的溫牀。人與人構成的社會中,人作爲社會個體的內在修養很大程度上影響着社會氣候的走向。而這種內在修養的形成,既非一時一日之功,也非社會可以全部承擔。正因如此,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家庭教育,應當受到更多重視,科學的家庭教育,千萬不可缺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