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會說話嗎?

本文已影響2.28W人 

你的孩子會說話嗎?常常有童鞋諮詢自己的孩子說話有問題:——到了一歲怎麼還不說話,——兩歲了說話不說整句,一個字一個字蹦,——整天嘟嘟囔囔的說聽不懂的話,正經話一句不說,——怎麼就結巴了……接下來看看下文了解吧。

貴人語遲語言環境不好

需要選擇母語

媽媽是美國人,爸爸是中國人,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已經兩歲了。

這個兒子平時也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也能聽懂指令,但是就是不說話。

媽媽並不着急,因爲她知道孩子在做選擇。

不管是方言也好,外語也好,只要孩子生活在雙或者多語境的家庭中。

化妝需要在開口之前選擇其中的一個語言作爲母語,一旦選擇,孩子就會出現語言能力的突飛猛進。

以上的情況是語言環境不好的一種普遍情況,發生在有方言的老人或者保姆帶孩子的家庭比較多。

這種情況不需要干涉,如果你想要孩子選擇一個你認爲比較好的語言做母語。

那麼就用這種語言多交流。

缺乏模仿對象

如果寶寶生活在沉默寡言的人組成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交流。

和寶寶也很少交流,那麼孩子也會沉默寡言。

學習就是模仿,如果周圍沒有聲音,孩子又怎麼會發聲呢?

改善家庭氣氛,多和孩子以及其他家人愉快的聊天,很快孩子就會加入的。

“貴人”語遲

有一種是真正的“貴人”語遲的情況,發生在非常在意孩子的家庭。

孩子只需要哼哼哈哈,立刻食物、水、零食、玩具奉上。

你有見過哪個皇上是話癆的嗎?

皇上只需要使眼色,因爲說話也是很累的。

這類寶寶不是不說話,是不需要說話來表達自己。

要想有改善,不要太快滿足孩子,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要求。

“寶貝,你要什麼呀?媽媽不知道”

“寶貝,不要哭,告訴媽媽你要幹什麼”

告訴寶寶必要的表達和正確的表達方式,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可以打開溝通的大門。

你的孩子會說話嗎?

不說整句寶寶需要一些訓練改變和寶寶的交流方式

“內……內……”

“哦,奶,馬上”

以上簡短的對話如果頻繁出現,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愛蹦字的寶寶。

怎麼做呢?

“內……內……”

“寶寶要喝奶,馬上就準備好,等等媽媽喲”

溫柔和善,又略顯囉嗦的語言風格,是的——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我們不需要模仿孩子的疊字來表示親切。

放棄疊字,用成熟的語言和和善的語氣就可以達到百分百的親和力。

再大一點的孩子說話可能會是這樣的:

“媽媽,衣服,不穿”

選擇默默的去換一件衣服,NO,我們可以這樣迴應:

“寶貝不想穿這件衣服?想讓媽媽怎麼做呢?”

把孩子錯誤的語序和不完整的句子補齊,說出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語感,說出帶主謂賓的句子並且樂於交流。

說話聽不懂不要把看動畫片當做語言老師

如果你發現有個寶寶說話總是成串並且很含糊,根本就聽不清聽不懂。

這個寶寶一定是常看動畫片。

小編從來不認爲寶寶不能看動畫片,但是需要給寶寶看符合年齡的動畫片。

學習語言的階段,海綿寶寶,天線寶寶,這類語速慢,不斷重複句子的最適合小寶貝。

孩子會喜歡看很熱鬧的片子,比如小飛俠,豬豬俠,粉紅豬小妹,熊出沒等等。

有些家長順從孩子的喜好播放動畫片,於是孩子在不理解的前提下,先學習裏面經常出現的咒語,口頭禪。

因爲這些不是交流,加上語速快孩子很難複述清楚,因此你會發現寶寶嘟嘟囔囔,自言自語。

他們難以完成這種動畫片灌輸的語言。

這類片子畫面頻閃快,不利於視力,語速快,不利於孩子學習,內容多,孩子難以理解。

不推薦給孩子看的。

即便要看動畫片,家長也請謹慎選擇,不要給孩子超出自己年齡和理解力的動畫片。

並且一定要控制時長,帶孩子出去玩,玩玩具,多做直接的人與人的交流。

小結巴暫時性的語言障礙1我只是嘴笨

孩子的大腦在發育的時候並非每種能力都是平衡成長的。

有些寶寶的語言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思想。

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但是說不出來,孩子就會結巴。

這是暫時性的不匹配,所以過段時間孩子自己就會好。

在這之前,不要刻意的指責孩子,也不要嘲笑孩子或者模仿孩子。

無視是最好的辦法,然後就是勸說孩子慢慢說話,不要着急。

天生愛模仿

如果孩子結巴是因爲接觸了其它結巴的小朋友。

那麼他就是覺得這樣說話很好玩。

那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讓這種好玩的感覺繼續下去。

首先不要讓孩子接觸結巴的小朋友。

其次,每次孩子故意結巴的時候,不要笑,不要做出反應,可以表現爲聽不懂,讓孩子重新說一遍。

如果不能正確的表述,不做出迴應,不請去滿足孩子故意結結巴巴的請求。

如果嚴厲的指責孩子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恐懼,造成心理性的結巴,就是越注意越結巴的情況。

最後孩子也許就真的糾正不過來了。

所以不管是哪種原因造成的結巴,我們的表現都要淡定一點喲!

語言能力包括說和運用,能夠更早運用語言,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會提升。

孩子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就不會經常用發脾氣,耍賴甚至哭泣的錯誤表達方式。

孩子理解能力強,就能更快的掌握知識,學業也不必犯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