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權威嗎?

本文已影響1.72W人 

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權威嗎?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權威性教育嗎?現在很多年輕父母都相信要“民主”地對待孩子,但似乎孩子的行爲偏差並沒有因此而減少,那麼父母權威點管用嗎?

公共場合熊孩子出沒的概率大幅提升就是一個明證。

朋友小丹就曾不無苦惱地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

在年輕父母裏,她算得上是很上進了,虛心地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也聽了不少專家講座,一心就想做個科學育兒的媽媽典範。

她告訴自己,不能吼孩子,要接納孩子,尊重孩子,給他充分的愛和自由,可孩子並沒有像她想象得那樣,就此成爲一個完美小孩。

小丹心裏的完美小孩,其實要求也沒那麼高,就是身心健康,樂觀、積極、不製造麻煩。

可惜,一切都脫離了她預想的軌道——孩子製造的麻煩總是層出不窮。

比如,到了睡覺時間就找各種理由拖延,肆無忌憚地跟她頂嘴,哭鬧起來震天動地,對長輩不夠禮貌,等等。

“可能是我做得還不夠好。”看得出來,她有些沮喪,甚至還有一點點挫敗。

其實,所有小孩子天生都是淘氣包,無論是明着淘還是蔫着壞,這種孩子的“天然屬性”並不會因爲父母的民主和尊重就自然消失。

小丹總是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一點,所以,每當孩子挑釁她或是出現其他行爲偏差時,她就開始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

但對於改變孩子的行爲,她總是無能爲力。

這不僅僅是小丹一個人面臨的挑戰,同樣的困惑其實這個時代的不少父母都有,包括我自己。

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迷茫時刻。

看了很多的育兒書,學了很多育兒知識,還研究了不少教養案例,卻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孩子。

生怕自己哪句話沒說對,哪件事做得不妥,就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終身不滅的創傷。

所以,我不停地告誡自己,這句話不能說,那件事不能做,要是發現其他家人“犯了規”,也會忍不住地指責抱怨。

有時候,實在沒控制住自己,在孩子面前暴跳如雷,過後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

可是,漸漸地我就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巨大的誤區——當我開始放棄自己的權威時,一切正在失控。

比如,爲了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和民主,我會用商量的語氣跟孩子提要求——

“安全座椅是爲了保證你的安全,我們坐到安全座椅上,好嗎?”

“你已經有太多玩具了,我們這次不買了,行不行?”

“長時間盯着電視看不好,以後不要再這樣做了,可以嗎?”

……

結果可想而知。

當孩子回答“不好”、“不行”、“不可以”時,我簡直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表情和語氣,來繼續維繫我的“民主”了。

可這該怪孩子嗎?我明明心裏對她是有着明確的要求和期待的,卻沒有用簡潔有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是我給了她挑戰自己的機會和空間。

這一點,但凡在公司裏有過管理經驗的人都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管理”孩子有些時候跟管理員工道理是相通的,一個指令從來都不清晰的、缺乏權威的領導,很難指望獲得下屬最佳的工作回饋。

後來,我改變了自己的做法。

每次在向女兒提要求或是要糾正她的某些不當行爲時,我都會言簡意賅地表達清楚。

比如,“坐車必須坐安全座椅”,“每次看電視不能超過30分鐘”,等等。

不是商量,所以,沒有商量的餘地。

同時,我也會讓她清楚地知道,如果不照做,她將接受懲罰。

我通常採用的懲罰手段,是在一定時間段內剝奪她做某樣喜歡的事情的權利,比如,一週之內不允許看電視,或是週末不能去遊樂場,等等。

但前提是,這一定要是她特別不捨得放棄的權利,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當然,關於懲罰的話題,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議,很多流行的育兒觀點並不支持懲罰。( 這個問題我會另外再寫一篇文,聊聊我的看法,也歡迎大家拍磚探討。)

但我認爲,避免成爲剛愎自用的“暴君”式父母,重點不在於要不要保有權威,而在於你把權威用在了哪裏。

是那些涉及原則底限以及普世道德、社會規則要求的問題,還是僅僅是出於你個人偏見和思維侷限的執拗?

是出於愛,還是僅僅只是打着愛的名義?

曾經有一位朋友給我們留言,吐槽一切育兒方法對她來講都是失效的。

因爲不管她再怎麼通情達理,心平氣和地跟女兒溝通,人家壓根就不買賬。

她是一名5歲女孩的媽媽。她說,直到現在,她都沒辦法讓女兒自己好好吃飯,不是磨蹭就是挑剔。

她要是跟女兒講道理吧,女兒就朝她翻白眼。

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權威嗎?

她簡直都要氣炸了,可還得生生把這怒火給按下去,因爲育兒書上說了,要做“零吼叫”媽媽。

就連隔壁的鄰居阿姨也會經常感嘆,“現在的孩子實在是難帶啊。”

當父母放棄自己的權威時,面對孩子束手無策就是難免的。

父母需要權威嗎?這對於過去的父母來說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說,答案也許就不那麼確定了。

但事實證明,父母必須要有權威。

這個權威,不是說要讓你拿出過去通行的那種大家長作風,無論對錯,孩子必須都聽你的。

而是說在給孩子明晰邊界、建立規矩的時候,要能做到要求簡潔清晰、態度堅決。

溫和民主的父母們要是常常感到跟孩子講不通道理,原因就在於,在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沒有堅持自己的權威。

如果爲了當一個“好媽媽”或是“好爸爸”,一次又一次地放棄讓孩子爲自己的不當行爲承擔責任,那麼,孩子的行爲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因爲當孩子在不停地試探你的底線時,你一再地退讓,只會幫他實現一次次的突破。

我曾經十分相信“要和孩子做朋友”這句話,但做朋友的意思,其實就是要放棄自己爲人父母的權威,只要平等以待、友好相處就行,甚至互相不爲對方過多地承擔責任。

這樣的關係顯然是不完全適合父母與孩子的,尤其是尚待雕琢的、年幼的孩子。

孩子需要感受到來自父母毫無保留的愛,同樣也需要父母能教會她,究竟該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

而親子關係本身也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他對世界充滿好奇與試探,也不懂得行爲的邊界在哪裏,以及如何認識並回應這個世界。

他在那些朝你不停發出的挑戰中學習經驗、試探界限,你的所有反應都是對他的引領。

使用恰當的權威,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反而會讓他的安全感更加牢固。

當他再大一些的時候,經由你的引領,他擁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開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就可以漸漸放下你的權威,做個顧問或是支持者就好。

父母的權威當然是要以愛爲前提的,有人拿出封建家長迂腐的權威做派來做反駁,可是,所謂封建家長,愛的是自己的權威本身,壓根就不是孩子。

記住,我真的不是想要勸你做個嚴厲的家長,溫和的權威才最有力量。

你的權威,仍然需要讓孩子感受到愛、信任和可依賴。恰到好處地把握其中的度,纔是真正考驗你的地方。

天底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反應模式,所以,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普適所有的孩子。

養育孩子之所以難,原因也在於此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