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什麼扔什麼,怎麼辦? 兩段話就解釋清楚了

本文已影響6.57K人 

大家都能回想起,孩子6個月能坐在餐椅上吃飯後,總是喜歡扔東西。有時候把勺子扔到地上,有時候把碗摔出餐盤,媽媽經常會很抓狂。孩子拿什麼扔什麼,怎麼辦?

部分媽媽會試圖告訴寶寶“不許扔東西哦!”或者是再嚴厲的媽媽還會威脅孩子“媽媽擦地很累,再扔我就打你!/再扔我就不讓你吃飯!” 可是並沒有效果,寶寶該扔什麼還是扔什麼,還在欣賞你“幹不掉他卻不得不一遍遍給他撿東西”的悲催樣。

當孩子表現出某種行爲表象時,這一定只是我們父母看到的冰山一角。

孩子表現出來的1%行爲的背後,潛伏着其他99%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孩子的脾氣特質是怎樣的?孩子的行爲背後是否有父母沒發現的深層次需求,還要考慮的是,孩子的家庭環境、認知侷限、情感侷限啊,等等。這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育兒實踐派專家小馬君提出來的,他用一張圖,非常清晰的表明這個事實。

孩子拿什麼扔什麼,怎麼辦? 兩段話就解釋清楚了

孩子的扔東西也是這樣,背後藏着孩子發展的真實需求和表達,那會是什麼呢?

首先,在孩子6個月到1歲半的時候,是手部力量發育的關鍵期,恰好就是孩子坐餐椅學吃飯的時候。

只有這個時候手部力量發展的好,後面的精細運動技能,比如拿勺子啊、用手指捏食物啊,抓握餐盤啊,才能順利進展。

現在我們就明白了,當孩子扔東西時,其實是在鍛鍊手部力量,爲以後自己獨立吃飯做準備。

△孩子早期的行爲,其實都有進化學的深刻意義。

其次呢,我在上週的文章中也說過,孩子在扔東西的時候,其實是在觀察“因果關係”(cause-effect),他在注視着,無論我扔什麼東西下去,都會掉在地上而不是飛上空中。

我們大人當然會有“重力”這個詞來解釋了,可是小寶寶他雖然不會用這個詞來概況,他卻確確實實觀察到這個現象了。

我們應該怎麼辦

一句話說明我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禁止,而是建設性的滿足孩子行爲背後的真正需求。說的再文藝一點呢,就是我們不應該看孩子表面做了什麼,而是透過行爲,看到孩子那顆心。

第一就是,給孩子多多練習扔東西的機會。

孩子拿什麼扔什麼,怎麼辦? 兩段話就解釋清楚了 第2張

你光告訴孩子“這個不扔、那個不扔”是沒有用的。只有當你給他提供很多可以扔的東西時,他練手練爽了,才能做到在吃飯的時候就乖乖不扔了。是“疏導”而不是“禁止”的態度。

可以扔的東西有很多啊:在家裏可以扔一下布球、到河邊把小石子扔到水裏、帶着孩子多出去玩。

我家旁邊有一條小河,我喜歡帶毛豆去那裏,抓起一個小石子,看誰激起的漣漪大,毛豆非常喜歡這個充滿趣味的遊戲,等他扔過了很多遍以後,他回家就沒有興趣再扔餐椅上的東西了,也不會再扔玩具了。

第二就是,不要讓我們的態度強化了孩子扔東西的行爲。

毛豆的小表弟,剛1歲多,正是喜歡扔東西的時候。他姥姥一般有兩種做法,第一就是“臭壞蛋、叫你別扔你還扔”,第二就是樂呵呵的笑着“你這小壞蛋,是逗姥姥給你撿呢?”

你的或喜或怒的表情,只要你針對他扔東西的行爲有了情緒變化,就算是對他扔東西行爲的強化。他爲了再看一遍你“幹不掉他卻不得不一遍遍給他撿東西”的可憐樣,就會接着扔。

所以正確的辦法應該是:面無表情,臉上不要有“戲”,抓住他的手腕,簡單的說三個字“不能扔”。之後每次他在餐桌上扔的時候,你都這樣強化。孩子是從重複中學習的,你每次都這樣做,他就學會了。

孩子“扔東西”其實是個只會短暫存在的小問題,當孩子大了,對重力問題熟視無睹了,再也激發不了他的新鮮感時,他就不會再扔了。

可是我們父母,應該從中轉變思維方式,從簡單粗暴對孩子說NO,轉到發掘孩子行爲背後的需求,以此爲支點支持孩子發展,這纔是做父母應有的學習和自我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