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求助,這樣做比幫他解決更好!

本文已影響2.18W人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這個時候他們會非常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支持。在孩子猶豫遲疑的時候,面對孩子無助的眼神、求助的小手……是給他一個固定的答案?伸手去幫忙解決?還是給予支持和鼓勵?怎樣做才能在孩子想戰勝困難又有點害怕的時候,在孩子後面用力推一把,讓他們勇敢地跨過那道坎,而不是好心“幫倒忙”呢? 小編特別整理了如下8個應對的方法,告訴爸爸媽媽們,可以用提問來引導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穫自信、積極思考、實現成長。 Q1“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問題看似不起眼,但是卻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地太快作判斷、下結論:“一定是你先打他,他纔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纔會處罰你。”“一定是你沒認真聽講,纔會是這樣的結果!”……
首先去聽和了解。

如果我們沒有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出事情的經過,很可能會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爲有機會爲自己辯解而願意甘心認錯。

面對孩子的求助,這樣做比幫他解決更好!

Q2“你的感受如何?”事情的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受到的心理衝擊卻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對錯。很多時候(包括成人在內),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很多。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很強烈甚至失控的時候,外在刺激所輸入的信息很難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纔可能冷靜思考。

相信同理心和接納可以驅趕走情緒。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受,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待孩子夠冷靜之後,再做詳細的溝通。

Q3“你想要怎樣?”這時不管孩子說出怎樣的驚人之語,先不要急着教訓他(她),而是冷靜地接着問,給孩子更多更充分表達的機會,讓孩子充分表達出當下的意願和想法。——這個意願或想法可能是非常極端的、不夠冷靜的。比如,孩子可能在捱了同學揍之後告訴你,“我想要打死他!我一定要把他打死!”

此時,父母要了解的是,孩子是想用極端的言語,表達憤怒的心理,而並不是孩子變得暴力和攻擊性。

面對孩子的求助,這樣做比幫他解決更好! 第2張

Q4“那你覺得還有哪些辦法?”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來一次腦力激盪,列舉更多的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

重視辦法列舉。

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任何的批評或判斷,急於幫助孩子下結論。等到他(她)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她)。

Q5“我們一起想想後果會怎樣?”讓孩子自己反思並檢視。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地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明白事情可能會導致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恰好需要父母跟他(她)好好討論,讓孩子明白現實真相。

這將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需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面對孩子的求助,這樣做比幫他解決更好! 第3張

Q6“那你決定怎麼做?”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她)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她)不可以這麼決定。那樣,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

何況,就算他(她)選擇錯誤,也可以從這個錯誤中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Q7“你希望我能做什麼?”提供適時和必要的幫助。
徵詢孩子的意見,是否需要父母協助做些什麼事?或還需要怎樣的支持?

如果孩子自信自己可以解決好,就無需過多進行干預,而應該放開手腳,表示支持,讓孩子嘗試着去解決完成。直到事情過去之後。

面對孩子的求助,這樣做比幫他解決更好! 第4張

Q8“結果是否如你所料?你會怎麼選擇?”

給孩子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與孩子討論更積極有效的改進措施。無所謂對錯好壞,讓孩子在積極應對中提升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逐漸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也可以從“要麼棄之不理、要麼完全代勞”的狀態中解放出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