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哪些方法更有效

本文已影響2.08W人 

自己教孩子,催促吼叫、心力交瘁?父母別錯位當孩子的 “老師”。上週末送孩子去上繪畫課,等待的時候,聽到兩個媽媽在聊天。

父母教育孩子哪些方法更有效

——你就是英語老師,爲什麼不自己教孩子英語,還送輔導班?

——我試過,可孩子根本不聽啊。父母教和老師上課,她完全是兩種狀態……

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念頭,自己好歹也是大學畢業,甚至碩士博士,教小學生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嘛。但是,想象很美好,現實往往很骨感。

因爲孩子在家裏和在學校,完全是兩種狀態:你讓他好好坐,他跟你嬉皮笑臉;你提醒他認真聽講,他哈欠連天;你要求他做個作業,他敷衍到讓你懷疑人生。

要求孩子一秒切換到“學習”狀態的代價,更是可以讓人瞬間血壓飆升。催促、吼叫、嘮叨,甚至討價還價,讓孩子學點東西簡直讓人心塞。所以,不少父母在努力過後,最終都放棄了自己教學的念頭。

事實上,父母就不該錯位,試圖當孩子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此“老師”非彼“老師”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作用當然是不容小覷的。但是這裏所說的“老師”,指的是父母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而不是學校裏教孩子課業的“老師”。

比如:父母遵守交通規則,孩子自然也會遵守;父母愛護公共衛生,孩子也會同樣要求自己;父母自信謙卑,孩子不可能蠻橫無理,等等。

這是父母榜樣的力量,而不是老師的職責。同樣,老師的職責是答疑解惑、教孩子知識,父母也不需要越俎代庖。因爲,孩子可以少一個老師,但是不能沒有父母。

黃磊的女兒多多,從小就跟着爸爸媽媽進出劇組。耳濡目染之下,去年,12歲的她終於站上了話劇舞臺,完成了她兩歲時的夢想。

這是“教育”的結果嗎?絕對不是,而是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力。

孩子天生對父母就有種崇拜的心理,尤其是2-6歲之間。他們覺得父母幾乎無所不能,所以很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最外在的表現,就是喜歡穿大人的衣服和鞋子,把自己裝扮成“爸爸”或“媽媽”。

這個時候,父母說的大道理,他們未必能聽進去,但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好英語,不妨自己先學好了,然後每天用英文和孩子對話;父母希望孩子愛上畫畫,不妨自己經常在孩子面前塗鴉,讓他也對色彩着迷,繼而愛上畫畫……

父母應該做好自己“身教”的部分,而不是用另一種身份去“言傳”。因爲,一旦錯位,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父母當“課業老師”的危害

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放鬆

當家變成了“學校”,孩子每天面對的都是學習上的壓力,孩子自然就得不到應有的放鬆。

有一個13歲的男孩離家出走了,在出走書上,他說自己活得太累了,不想回家。男孩的媽媽一度崩潰,說自己錯了,以後再也不逼孩子學習,也不會打罵他了,只求孩子能夠平安回來。

我們一直認爲孩子的世界裏不存在“累”這個詞,因爲我們覺得,成人才有生活的壓力,而孩子只不過是被要求好好學習,有什麼好累的。

但是,當本該庇護孩子的港灣,都成了孩子不能放鬆的地方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就崩塌了。

有位網友就表示,自己每天會陪孩子寫作業,但是她會要求孩子自己檢查作業,自己只負責簽字。如果孩子不認真,沒有檢查出錯誤,那第二天就讓他自己去面對老師的批評。

學校和家,履行的指責本就不同,爲何要將它們糅合在一起呢?

親子關係破裂

之前,我寫過一篇不管催促還是吼叫,孩子都當“耳旁風”?原來我們都錯怪孩子了,裏面提到過一個案例:一位陪孩子做作業的爸爸,是如何被“五隻老虎”逼瘋的。

剛開始,在視頻那頭的爸爸還算和顏悅色,也在儘量壓制自己的情緒。但是當孩子好幾次都指着空白的地方,硬說那裏有老虎的時候,這位爸爸實在忍不住咆哮了起來。

還好,這是隔着視頻,如果孩子就在眼前,估計一頓狠揍是逃不脫的。

現實生活中,哪一個輔導孩子功課的父母,沒有過心力交瘁的體驗?哪個家庭,不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所以,如果你真的打算自己教孩子學點什麼的話,估計心理素質一定要過硬才行。

既然如此,難道我們要放任孩子,讓他們隨波逐流?當然不是,而是父母要找好自己的精準定位。

父母的精準定位

當好後勤部長

家,就像是一個補給站。當孩子需要力量和支持的時候,可以回來補充,然後再蓄勢待發。所以,父母首先要爲孩子提供必要的後勤支持。

這就像是在戰場上,不管前方戰況如何,後方都不能亂。一旦後方也淪陷成了戰場,就離你死我活不遠了。

父母能做的,就是爲孩子提供必需品,不要讓他爲這些瑣事操心。

當好孩子的觀衆

曾將孩子的成長,比喻成爲電視連續劇,是連續播放的。唯獨不同的是,電視劇錯過了可以補,但是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事實上,很多人在看電視劇入戲時,都會恨得牙癢癢:你怎麼這麼笨,別人要謀害你了還不自知;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要是我肯定狠揍一頓……

恨鐵不成鋼,看劇看到捶胸頓足的大有人在。然而沒什麼用,劇情不會因爲你的憤慨而改變,主人公的命運也不會因爲你的惋惜逆襲。

孩子的人生也是如此,他有自己的成長軌跡。父母可以影響,但如果事事都橫加干涉,把孩子的人生過成自己的人生,就過了些。

當好孩子的觀衆,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建議和幫助,如果孩子一意孤行,就讓他們接受一點生活的挫折。這纔是對孩子人生負責的態度。

父母一定要“身教”,而不是“言傳”

有一位父親,在面對孩子質問他爲何不能言行一致時,說過一句話:“我雖然不能身教,但是可以言傳”。這句沒有什麼底氣的話,讓臺下的同學們,包括他自己都忍不住笑場了。

父母不需要成爲孩子的“老師”,那是因爲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力,遠比老師“言傳”的力量要大得多。

高曉鬆曾說,他支持女兒學一些“沒用”的東西,比如:馬術、古琴、瑜伽等等。他不爲孩子設定劇本,而是允許她自然而然地長大。而在他自身的影響下,女兒也愛上了遠方和詩。

這些東西,書本上學不到;一些人生觀、價值觀,書本上也學不到。但值得慶幸的是,父母可以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做到。所以,爲什麼非要把原本用來影響和陪伴孩子玩的時間,量化成一張張試卷、一道道試題呢?

當父母在用什麼態度對待人生的時候,孩子也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的。

《傅雷家書》中寫道:世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孩子是最好的模仿選手,你希望他成爲什麼樣子,就去演示給他看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