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這些行爲,造就了孩子的自卑性格

本文已影響7.63K人 

真的不能從小灌輸窮的思想,那種自卑是長大後無論怎麼努力都很難克服的。

你一個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啊?

翻看評論時會驚訝地發現,諸如此類的評論比比皆是,熱評當中,許多人談及,小時候的傷害往往來自於最親最近的父母,而且這些傷害在自己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最終演變成性格當中自卑懦弱的那一部分

可憐天下父母心,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仔細想想,在孩子感情最敏感、最脆弱的時候,父母的某些無心之舉或不恰當的方法,卻成了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自卑懦弱的關鍵因素。

你的這些行爲,造就了孩子的自卑性格

有意的反向激勵,可能會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朋友小媛很喜歡畫畫,她的記事本空白處,常有自己隨手勾勒的小漫畫,雖然筆法不似漫畫家那樣成熟,也真心算是不錯的。但是每當有人誇讚她的畫作,她總是這樣回答:“差的太遠了,再怎麼練也無濟於事,畫畫是需要天分的。”

小媛向我們講過她的經歷:

她小時候特別喜歡畫畫,一有時間就會拿起畫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一次,她邀請兩個好朋友一起來家裏畫畫,小媛媽來送水果的時候,駐足看了一陣,隨後對小媛說:“小媛啊,你看人家,畫的有模有樣的,你怎麼畫得都不像呢?快好好跟人學着點。”

聽到媽媽當着小朋友的面否定自己的畫,小媛的臉面立刻掛不住了。

當然,後來小媛還是會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偷偷畫畫,只是,每完成一幅作品,總會覺得自己畫得不像,甚至很醜,於是就賭氣地扔了。

後來,小媛媽整理小媛房間的時候,看到紙簍裏一大堆被揉皺的畫紙,無奈地搖搖頭說:“畫畫需要天分,既然畫不好,以後少畫吧,別耽誤了正經學習。”

再後來,小媛就真的不怎麼畫畫了,雖然她到現在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畫畫。

小媛的經歷讓我深感惋惜,我想告訴她,不能靠畫得像不像來斷定一個人是否有繪畫天分,況且對成功最有力的支撐,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堅持和熱愛。可多說無益,她從小時候放棄畫畫那一刻起,就對自己的畫再也自信不起來了。

我們也不能責怪小媛媽,她並不是有意嘲諷自己的女兒,也不是在一味地否定自己的女兒,看得出來,她只是想用反向激勵法,來激發女兒的繪畫潛能。

然而這種反向激勵,並不一定每次都能收到正面效果。不是所有的孩子,在你說他不好的時候都會做好給你看,在你抱怨生活不易的時候就發憤圖強,更有些孩子,一旦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以後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會缺一份自信。

你的這些行爲,造就了孩子的自卑性格 第2張

某些不足就像傷疤,不揭會好,揭了會疼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當然,孩子也不是完美的小天使。

孩子可能某次數學成績欠佳,讓父母在家長會上沒了面子,家長便撒氣似地批評:“這次考試這麼簡單,還笨到只考這麼點分數,真給我丟臉!”於是,以後每次家長會來臨,孩子都會極度緊張,如臨大敵,不管他的表現是壞是好。

孩子可能說話口吃,家長便焦急地逢人就說:“我家孩子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以後一直口吃可怎麼辦!”於是,孩子越急越難說得流利,有的孩子即便在以後的日子裏不再口吃,可能也不敢多說。

孩子可能某天和小朋友們玩耍時弄髒了衣服,家長便嚴厲說教:“你要體諒我的辛苦,不能再這麼不懂事!”於是,孩子每次出去玩的時候,都不敢像別的小朋友那樣撒歡,而是小心翼翼,落在後面,慢慢變得不那麼合羣。

有些孩子,也許生在並不富裕的家庭,家長不時向孩子灌輸“我們很窮”、“人窮志短”的觀念,於是,孩子從小就被這種與生俱來的貧窮觀捆綁,認爲自己註定低人一等。

而相反地,孩子數學成績不好,那就多去誇誇孩子的滿分作文,同時一起想辦法解決數學上的問題;孩子口吃,那就多陪他講講故事、練習朗讀,在他說不出話而焦急的時候鼓勵他慢慢來;孩子淘氣弄髒了衣服,那就趁機教孩子清洗衣物,讓他變得自立;家境困窘,就和你的孩子一起正視貧窮,改變貧窮。這樣做,會不會更好呢?

家長沒有必要將孩子的不足無限放大,反覆提及,使其掩蓋孩子身上的其他發光之處。家長要做的,是溫柔地引導,不讓這些不足羈絆孩子未來的路,不讓這些不足帶來的自卑感困擾孩子的一生。

你的這些行爲,造就了孩子的自卑性格 第3張

被無視的意見和主張

會演變成“我的想法和感受並不重要”的錯覺

曾經看過一檔電視節目,參與節目的嘉賓是一羣身份不同,年齡也存在差異的人,他們分別組成若干組別,相互配合完成各個環節的遊戲。其中有一個問答環節,是看完一段短視頻之後回答指定問題。

視頻介紹了瑞士“國寶”聖貝爾納犬,它們是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救生員身邊最得力的助手,曾解救了衆多雪山遇難者,被堪稱“動物救援英雄”。視頻中的聖貝爾納犬,身材魁梧但面容憨態可掬,脖子上常年掛着一個印有紅十字標識的小圓木桶。

視頻播放結束後,主持人要求每組嘉賓回答問題,問題是聖貝爾納犬脖子下面的小木桶裏裝的是什麼,答題時間一點點在流逝,每組嘉賓內部展開了小小的商討,最後給出了自己認爲正確的答案,有的組說是水,有的組說是食物,有的組說是急救用的藥品。然而主持人公佈的答案卻是——烈酒,並解釋到,裝烈酒的原因是,讓雪山上凍僵的遇難者飲用,用酒勁兒驅寒。很遺憾,沒有任何一個組答出正確答案。

這時,其中一個小組的一名組員解釋道,組內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曾在討論的時候說過,小木桶裏裝的是烈酒,但是組員們並沒有重視一個小孩子的意見,更沒有想過把她的意見當做正確答案來作爲參考。

看這個節目的時間已經過去很久,節目的名字我已經記不清,甚至節目的其他場景我已經完全忘記,但是這個環節發生的這一幕我卻一直記憶猶新。

也許從許多家長嘴裏,常會有意無意地說出這樣的話:“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麼?”誠然,大人與孩子就像是兩個世界,一個閱歷豐富,一個世事未諳,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對事情產生的意見或情感就毫無作用,可以置之不顧。

生活中,有許多人,看似性格隨和不爭不搶,在人羣中扮演的永遠都是“你們來決定就好”的角色。但是這樣的人,註定成不了生活的主角,他們逆來順受,隨波逐流,性格當中該有的自我和主見,已然被內心的自卑所壓制。

他們並不是沒有自己的主張,也許他們心中有新奇的創意,有美好的藍圖,有萬噸巨輪轟然駛過,但在別人看來,他們永遠都是決策的追隨者,靜默如帆船,風向哪兒吹,他們就向哪兒行駛。

這種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源於小的時候,他們的情感沒有被人重視,他們對事物的主張沒有被人認可,他們內心的吶喊,淹沒在大人喧鬧嘈雜的世界觀裏,漸漸地,他們自己就會說:“我的觀點和感受並不重要,你們都是對的,我聽着就好。”

人的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很有可能一輩子甩都甩不掉,他們往往善於僞裝,看似昂首挺胸地走着,但腳下的路卻落滿了卑微的塵埃。

而作爲愛孩子的家長,你能做的,就是看清並重視孩子精神上的底線,想要讓孩子變得自信強大,就請小心守護他們內心的柔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