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須瞭解的寶寶七大行爲

本文已影響2.52W人 

寶寶經常做出一些令父母不解的行爲,有一些讓父母很頭疼。但是這些行爲是寶寶成長的表現,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意義。家長應該嘗試去了解寶寶做出這些行爲背後的含義。

父母必須瞭解的寶寶七大行爲

  行爲一:撕紙

解析:不用制止,讓寶寶在撕紙中獲得快樂!

寶寶沒有緣由地撕紙,家長不必急於制止寶寶的這種行爲。寶寶在六七個月大的時候,偶然的發現讓他感受到撕紙的樂趣。寶寶通過手的動作改變紙的形狀併發出一些聲響,是寶寶一種基於好奇心的主動探索行爲,也是寶寶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所以家長不必急於制止。

撕紙這種行爲,一方面能夠滿足寶寶的好奇心,獲得快樂的感受,另一方面還能夠鍛鍊寶寶的小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家長可以鼓勵他把紙撕成碎片甚至紙屑,寶寶的手部精細動作得到發展,有助於智力發育。等到寶寶年齡稍大一些,家長可以指導寶寶把紙撕出特殊的形狀和輪廓,就像剪紙工藝一樣,讓撕紙變成一項有趣的活動。家長要注意保管好你的重要文件和票據哦,以免寶寶不懂判斷隨便亂撕呢。

  行爲二:打人

解析:不用制止,讓寶寶在撕紙中獲得快樂!

2-3歲的寶寶對自己的身體的控制力還比較差,神經大條的他們往往只是友好地“拍拍”卻被認爲是打人了,其實他們對自己的“暴力”也是懵然不知的呢。對於寶寶的這種無心之失,家長首先要知道他只是不會正確的使用肢體動作,因此對於這個寶寶的這個行爲,家長不必制止,只需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和指引。

比如寶寶拍打用力過猛時,媽媽可即時跟寶寶說:“寶寶打得媽媽很疼。”接着給寶寶一些正確的示範:“如果寶寶想要叫某個小朋友,可以走過去輕輕地拍怕他肩膀的同時禮貌地喊人家的名字。”

但是如果寶寶是在生氣激動時打人、咬人,這種行爲就必須制止了。這時家長不要輕易動怒,家長先向寶寶明確表示:“我接受你的憤怒,但我不能允許你打人”。家長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彆着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孩子就不會把氣撒在小朋友的身上了。

  行爲三:扔東西

解析:可進行適當的認知教育,不建議嚴厲制止!

很多家長髮現寶寶到了9個月左右,會對“扔東西”的遊戲十分熱衷。但凡能抓到的物品,都會被寶寶有意識地丟出去,然後讓爸媽再撿回來,寶寶對此玩得不亦樂乎。積木、鞋子、娃娃接連被寶寶扔得遠遠的,或許寶寶是在觀察探索不同物品落地時發出的聲音呢!家長對於寶寶的這種行爲不必嚴厲禁止,只需對寶寶做好認知教育和養成撿回來的習慣便可。

比如告訴寶寶什麼東西可以扔,什麼東西不可以扔,家長不妨給寶寶提供一些耐摔的物品供寶寶玩。寶寶把東西扔出去以後,還要引導培養寶寶東西扔出去還要收回來的好習慣,讓他知道自己扔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但是,如果寶寶是在生氣的情況下通過扔東西來發泄情緒的不滿,家長便應該制止寶寶的這種“抗議”行爲,並指導他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他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行爲四:玩弄生殖器

解析:需制止,但不要大聲斥責,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轉移寶寶興趣。

男寶寶在10個月左右喜歡用手抓自己的“小雞雞”。男寶寶玩生殖器是一種常見的探索行爲,對他來說,“小雞雞”和手指、腳趾一樣都只是身體的一個部位而已,但觸摸生殖器會有快樂的感覺,也就會不自覺地經常玩弄了。家長往往認爲這是很羞人的壞習慣或性行爲。

對於寶寶的這種行爲家長不妨多用有趣的玩具或者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寶寶“忙”起來自然也就會減少對生殖器的關注。等到寶寶年齡大一點,對性產生好奇心,這時家長可以用一些簡單易懂的語句,給寶寶來一堂性教育。

  行爲五:藏東西

解析:不用制止,注意收拾好家中的貴重物品!

調皮的寶寶經常把家裏的小東西收起來,比如鑰匙、遙控器、手機,他們對於這個“躲貓貓”遊戲樂此不疲。這個遊戲其實能夠鍛鍊寶寶的記憶力,先把東西藏起來而後又找出來,寶寶感到很有成就感。

家長可以多和寶寶玩這個遊戲,這不但是一項好玩的親子互動,家長還可以摸清寶寶藏匿物品的規律,萬一有什麼重要東西被寶寶藏起來了,家長也能知道在哪裏找到。家裏的尖利東西要放到寶寶拿不到的地方以免受傷,貴重的東西也要收藏好,以免丟失。

  行爲六:爬高

解析:不要制止,但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寶寶到了能夠跑跑跳跳的年紀,他便開始更大膽地去探索身邊的世界。很多時候寶寶都會做一些危險的動作,比如爬高,他總是能讓家長心驚肉跳。爬高能夠增強腿部的肌肉發展,這種體能上的鍛鍊,有利於寶寶額葉和小腦的發育,還有助於增強寶寶對空間感的認知。

家長可以主動爲寶寶創設安全的環境,比如寶寶在玩爬高遊戲時,媽媽與寶寶的距離保持在一臂之內。把家裏尖銳或易碎的物品收起來,或者在寶寶房間的地面鋪上厚厚的遊戲墊,告誡寶寶不要爬窗戶或陽臺,桌角用軟墊包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寶寶攀爬探索的慾望!

 行爲七:小氣

解析:需及時干預,引導寶寶學會分享。

寶寶到了3歲左右有自我中心的傾向,他們常常只顧着自己的需求和感覺,還沒有學會體諒、分享、主動關心別人。因此你會發現寶寶對於自己手上的物品,他們會宣示“主權”,不讓別人碰。爸媽對於寶寶的這種小氣行爲不必嚴厲制止,因爲隨着寶寶“社會化”心理的發展,再加上父母對於寶寶分享行爲的引導,寶寶會漸漸學會“大方”起來。

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寶寶多結交朋友,多和同伴玩耍,當寶寶融入“羣體”之後,獨佔的“小氣”現象就會得到大大改善。如果別的小朋友想要玩寶寶的玩具,但寶寶不讓媽媽可以給予指導暗示:“寶寶如果想玩那個玩具,別人不讓你玩,你會怎麼樣?”嘗試讓孩子去體會別人的感受,讓他知道他拒絕別人,他們也會不開心,這樣孩子就能夠更好地體諒理解他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