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孩子的攻擊行爲大驚小怪

本文已影響1.19W人 

別對孩子的攻擊行爲大驚小怪

孩子們在探索周圍和遠處新東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險、未知的對抗以及新的社會關係,他可以從中受益匪淺。這裏有五種行爲模式、五種針對對抗的反應行爲:攻擊性反應(積極進取),逃避(逃跑),恐懼(躲藏),社會規範行爲(尋求幫助),放棄(屈服)。

我們的身體很熟悉這五種行爲方式,並把它們作爲基本的行爲方式。

當孩子快速地東張西望時,我們把它作爲尋求幫助的信號。

把一樣東西扔開表示逃避:我不要!

而在攻擊性行爲中,孩子執著於實現自己的願望。

孩子的對抗意味着什麼

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行爲很熟悉:孩子把自己藏起來,嘗試着以此去解決問題或避開對抗。孩子把自己藏起來而讓父母找不到他們,這對父母幾乎是一種創傷。

孩子因爲害怕對抗而聳起肩膀,他的消極抵抗還體現在聳肩造成的脖子和背部肌肉僵硬。

孩子面對問題時,也像成年人一樣全身挺直,他擡起頭,眼睛直視“對手”並試圖表明,自己要什麼或者不要什麼。

如果孩子屈服了或者希望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對抗,他會把頭偏向一邊,露出脖子,彷彿在說:你可以咬我,我不會反抗的。同時這也是信任的表示:我相信你不會咬我的!所以我把脖子露出來!他擡起睜得大大的眼睛,以這種方式向進攻者宣佈:你不會咬我,因爲我非常確定你不會對我做什麼。一個肩膀略微擡起,腦袋稍稍傾向一邊,這構成了一個畫面,我們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這表示:我希望能夠和平解決!我想和你交流一下!

在孩子身上發生這種行爲被稱爲膽怯。孩子一方面不想別人對他做什麼,另一方面又嘗試着要與人交流。明顯的羞澀以及我們這裏所描述的信號,並不是一種拒絕,不是拒絕交流的標誌,恰恰相反,是在爲接受將要進行的交流做準備。而生理上的信號卻始終如一,他們縮着身子,稚嫩的臉上睜着大大的眼睛向外張望。

這種羞澀或者膽怯和一種天生的恐懼有關,也就是害怕陌生人,以及周圍那些與自己的照料人不同的人。最初,當父親剃光鬍子後,兒童會認爲那個長滿鬍子的男人一下子不見了。好似來了一個陌生人,家裏的節律也變了,讓人不習慣了。孩子最初的反應是合乎天性的,他跑開,或者把自己藏到母親的背後,他只敢睜大眼睛遠遠地觀察,這個陌生人是不是會威脅到他,還是可以和他和平相處。一般而言,孩子在觀察的時候,頭略微歪着。而如果孩子把頭擺正,則表達了他對某個目標有興趣。這個動作只是給人以目的明確的印象。 沒有攻擊性是種錯誤

一家人聲稱,在他們家裏沒有攻擊性。這也是一種錯誤。攻擊性是存在的,人們必須正視它,就像對恐懼一樣,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孩子必須學會克服他的恐懼。爲了擺脫恐懼,爲了對付那些引起我們恐懼的事物,他可以做些什麼呢?陌生的現象一旦變爲熟悉,就不再可怕了。我們的情感需要得到迴應,需要進行深入地分析,而忽視它肯定是錯誤的。陌生就像是一種突然而至的疾病,同時引起我們的恐懼和好奇。通過接近(克服逃跑反應)和詢問,我們試着去熟悉它。

在那些表面上不存在攻擊性的家庭中,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在他們的家庭成員之間是怎樣一種冷漠而微妙的愛被剝奪的狀態(這正是攻擊性中最糟的形式)。太多的東西被忽略了,而這正是對現實的漠視,也就是從真實感情中抽身而去;人們迴避對抗,對着現實眨眨眼睛,它不適合我。不去注意別人,這正是遭遇對抗的表現。這是我們的一種自我欺騙,這種自我欺騙並非由於人與人之間正在進行的和將要進行的交互關係而引起。

此外還存在一種避雷針效應:洋娃娃被拆散,東西(意外)破了。忘記別人說過些什麼(愛的剝奪);無法準確理解(對愛的剝奪的壓抑)。僵硬的笑容根本無法表達什麼。他人的感情無論如何都得不到期待的反饋。

攻擊並非必然毀滅

攻擊體現出一種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一些父母不願對他們的孩子承認這點。同時,這種本能並不必然就具有破壞性。孩子像任何一種生物,試圖保衛自己的意願、目標以及領土,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可以肯定,攻擊是一種本能而並非僅僅是由外部條件和影響而造成的結果。這種本能由激素引起。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兩種不同的激素種類也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攻擊類型。攻擊的第一種類型來自於人類的狩獵衝動。這種攻擊的意義和目的是進攻和殺戮,這是一種主動的攻擊,傾向於首先採取行動。第二種類型的攻擊是另一種激素類型,它主要用於防守。人們可以認爲這是一種消極的進攻,它激勵人們保衛自己的領土,保衛自己的財產和生活,保衛家人,甚至是保衛自己的觀點。當你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比如說威脅,這就像病毒一樣,激勵着你。一旦刺激消失,攻擊也會逐漸消退。

那種積極的、卓有成效的攻擊本能是以成功爲目的,因達到目的並且獲得戰利品而得到滿足。另一種防禦性的攻擊則在威脅消失後自動消退。

無論出於何種動機,目的性行爲一旦啓動,如果遭到外界阻止,無疑會引發攻擊。如果孩子想要碰什麼東西,卻被母親阻止。那麼他的反應就已經帶有攻擊性。他大聲哭喊,拼命反抗。這在換尿布的時候常常發生。嬰兒的目的性活動妨礙了母親的動作。也可以說是她阻礙了嬰兒的活動。這個年齡的孩子會用哭喊來表現這種被歸類爲攻擊性的行爲,這是他們在這個階段唯一具有攻擊性的抗議手段了。以後有一天他也會試着去打他的母親,因爲他的行爲受到了母親的阻止。

在這裏阻止目的性行爲的還包括,讓孩子停止遊戲去吃飯。事先沒有詢問就打斷他正在做的事,這必然引起他的攻擊。當丈夫以及妻子忙到一半被打斷時,他們的反應也同樣會如此。因爲孩子總是很主動,所以他們的攻擊衝動更頻繁以及更快速地被激活。這在孩子之間也產生着同樣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哥哥正用積木搭個塔,弟弟經過的時候把哥哥的心血都給毀了。

幼兒把一隻玩具鴨子拖在身後,並且無論到哪,他都拖着它。當他拖不動它時,毫無疑問他的反應會帶有攻擊性,他開始哭泣,因爲他的活動慾望遭到了阻止。成年人對這種現象司空見慣,比如當他們的車進了死衚衕或者被別人超車時,其結果必然是攻擊。所以成年人應該能夠認識到這一現象,不要簡單地去中斷孩子的某種活動。他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即使是孩子,也可以與他們達成協議。孩子也是人,也具有和大人一樣的權利。比如說,應該這樣宣佈吃飯時間:我們約定,你應該儘快過來吃飯。這是預先給出警告,允許孩子自己去結束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因爲可能是危險的而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那麼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攻擊反應。

在這裏,我們把攻擊作爲一種對於目的性行爲被打斷的本能反應。如果攻擊無濟於事,而我又別無選擇,那就會引起挫敗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